【香港新闻网专讯】从 6 月 6 日启程到 7 月 25 日收官,“2025-26 年度民青局青年内地实习计划” 香港大学生实习团在北京圆满完成 50 天实习。这段跨越盛夏的旅程中,香港学子不仅走进中央级文化企业参与实务工作,更在博物馆、文化场馆的探访中触摸内地文化肌理 —— 专业技能的提升与文化认知的深化,共同勾勒出 “逐梦青春” 的成长轨迹。

本次实习活动由两岸三地青少年交流促进会主办,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青年发展委员会资助,特别得到文化和旅游部、中宣部主管的两大中央国有文化集团 ——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的鼎力支持。两家机构精心开放非遗传播、国际演出推广等实践岗位,为香港学子搭建起 “职场练兵 + 文化感知” 的双平台。开营时主办方负责人便寄语:“希望这段经历成为你们了解内地的窗口,既要在工作中学习,更要在行走中感悟,真正读懂这片土地的文化活力。”50 天里,15 位香港大学生分赴相关岗位,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完成从 “学生” 到 “职场人” 的初步蜕变。

在实务历练中,文化传播的深层逻辑逐渐清晰。在中国手艺网实习的同学,在整理非遗产品资料时发现:文化传播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要搭建 “老手艺” 与 “新受众” 的共鸣桥梁。他们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介绍传统技艺,让老手艺焕发活力。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参与香港芭蕾舞团《梁祝》赴美推广项目的李雨洲、任冬,则在方案打磨中体会到 “文化走出去” 的智慧 —— 既要保留东方美学内核,又要适配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期间,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负责人专程看望实习生,鼓励道:“你们从香港带来的视角本身就是独特优势,不必怕试错,参与的过程就是最大收获。”


工作之外的文化体验,让 “中国故事” 有了可触可感的载体。在三益祥食育书院,同学们亲手制作四神馒头与中药香囊,面团的温度与草药的香气里,藏着 “药食同源” 的生活智慧;有人特意将亲手做的馒头寄回香港,让家人共享这份 “舌尖上的文化记忆”。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千年前的青铜器纹路清晰如昨,甲骨上的文字仍在诉说文明密码,同学们在静默凝视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根基。中国美协副主席祁海峰分享自己四十年画太行山的历程时说:“山早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他提及 “审美力是所有行业的底层能力”,让同学们对 “文化修养” 有了新的理解。


北京大学的探访则打开了学术与人生的新视野。北京大学艺术与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带领同学们回溯校史脉络 —— 从京师大学堂到燕京大学的传承,从司徒雷登、斯诺等国际友人的足迹,到时代华纳创始人、外交家黄华等杰出校友的故事,让百年学府的精神底色愈发清晰。他还详解学科发展历程:从早期借鉴德国、美国、苏联模式,到如今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从艺术学院的跨学科研究,到文化产业领域的产教融合项目,为同学们勾勒出清晰的学术图谱。针对升学、就业、创业等关切,向勇结合国内文化产业学院、新闻学院的发展现状提供对比参考,并以自身对 “生命美学” 的探索经历收尾,为年轻人注入前行的信心。

“走了越多地方,越能体会‘中国’二字的分量。” 实习生梁思培在日记中写道。从奥林匹克公园的现代建筑到故宫的红墙黄瓦,从同仁堂的古法炮制到 798 艺术区的先锋创作,北京的传统与现代交织共生,让 “文化生命力” 有了具象注解。她特别提到在三益真食品有限公司的体验:“亲手制作四神馒头时,才真正理解‘药食同源’不只是概念,这种文化浸润比课本更生动。” 她坦言,感谢主办方与香港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让这段 “知行合一” 的经历成为成长的重要坐标。

结营仪式上,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关负责同志的话道出活动初心:“听到你们分享收获,能感受到大家不仅提升了技能,更对文化交流有了深层思考 —— 这正是实习的意义所在。50 天虽短,但文化认同的种子已经埋下。希望你们回去后,做两地故事的讲述者;更期待你们常回来,让这里成为逐梦路上的‘加油站’。” 不少同学已开始规划未来:有人想将非遗传播经验带回香港,有人希望深耕国际文化交流领域。正如实习生邹琳所说:“这 50 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们会带着在这里收获的文化热爱与成长力量,继续向前走。”

据主办机构实习项目负责人王荣平介绍,该实习计划已连续多年举办,始终致力于为香港青年提供职场实践与内地认知的双重机会。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也明确表示,将持续开放实习岗位、深化交流合作。在两大中央文化集团的支持下,未来将有更多香港学子通过亲身体验增进文化认同、实现成长蜕变,成为连接两地文化的青年使者,在青春赛道上书写 “逐梦家国” 的精彩篇章。
编辑:卢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