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亚平,今年七十三岁,当过兵,院校毕业后出国作战,转业从事过公务员和老师职业,现居住在澳大利亚。
同胞的界与碑
文/李亚平
不久前,在悉尼午后的唐人街,一位迷途的年轻女游客,手机无电,彷徨无措,向过往同胞们伸出求助的手臂,却迎面撞上形形色色冷冰冰的“No”:毫无表情、立即拒绝者有之;委以托辞、婉转推拒者有之;道句“抱歉”,姿态文雅地抽身而去者有之;还有甚者,半句未听完便摆摆手,匆匆擦肩而离;更有甚者,听完后嘴角微微上翘,露出讥诮的笑意,冷冷道:“别演戏!”
无奈之下,她转而求助一位路过的西人中年女士。这位女士倾听着,脸上温润地浮起理解与同情,毫不犹豫便掏出手机递过去。女游客靠着这陌生人的电话,立时联系上了领队,迎刃解决了归队难题。
这位女士何曾想到,异国街头的冰冷之界,竟由自己同胞的手筑起?这冷漠,是流离于两种文化夹缝间的生存恐惧,如寒雾般弥漫心底。在他乡,许多同胞的心灵时刻紧绷着,警惕着任何风吹草动——他们唯恐被骗吃亏、唯恐被拖入难以预料的漩涡里。他们认为:凡是好事都轮不到你,但凡找上来的都没有好事。于是“信任”成了稀缺物,那掏出的手机,仿佛要打开心防的闸门,而他们却下意识里只愿重重关闭。
其根源,更深埋在一种被异化扭曲的自尊里。在闯荡异乡的浮沉中,有些灵魂失却了安稳之地。他们便紧紧抓住仅存的“体面”与“精明”,作为护身符,仿佛生怕被归入“愚笨”之列。当同胞求助时,那微弱的声音仿佛一面无情的镜子,照出他们自己也曾有过的困顿与狼狈。于是,他们或避而远之,或面露讥讽——与其说在拒绝他人,毋宁说是为了逃避心中那个更弱小的、他们不愿承认的自己。
加之近来网上风传的电诈阴影,那些利用信息漏洞,使用假冒、仿声等高科技的诈骗手法,以及团体作案的事件层出不穷,弄的草木皆兵、过度警惕。所以遇事便事不关己、高高掛起。
当手机从联络工具异化为犯罪媒介,当微信摇一摇成为犯罪工具,就会将陌生者预设为加害者。借手机的请求便可能触发’'受害者-加害者”的身份联系。海外华人便如同惊弓之鸟,既要警惕外部的种族歧视,又对同胞保持戒心,于是陷入”双重孤島症”的心里变态状,以至对于陌生同胞的求助,就会被认为是可能的陷井,便绕而避之。
再者: 当制度无法为公民编织安全网,丛林法则便支配着人际关系。就会对周边的人与事都失去信用感,那位西人女士的坦然相助,背后是公民与国家间深厚的信任约契:她确信若自己遇险,国家机器必会开启。而华人同胞的警惕,折射出一种无保护的漂泊感——他们的拒绝,恰是不健全的现存制度治理下公民尊严失落的次生痕迹。
所以我们应在海外华人社区,建立互助节点:在唐人街商铺设置充电服务处与紧急联络点,由公益组织培训店主成为“安全卫士”。国内则需强化公民保护机制,对境外犯罪集团展开跨国的打击。
而最终的破壁,始于每个灵魂的自省:当那位西人女士递出手机时,她眼中没有“华人”或“西人”的标签,而只有人类对困境,本真的应对。古道热肠、助人为乐,这本是我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当我们在异乡的寒夜里握紧同胞的手,便拆下了第一块心界的砖垒。信任的复苏不在宏大的宣言中,而在下一个迷途者开口时,那只未及设防便已伸出的温暖掌心,那便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口碑!
界与碑的分开处,也恰是人心最柔软处。当女游客的声音通过陌生人手机传到领队耳中,电波两端连接的,本是所有漂泊者回家的路。跨过此界不必是宏大叙事,只需将那只曾拒绝过同胞的手机,从带着体温的口袋里坦然递出。这轻轻一递,便让此界轰然倾倒,而让功德碑树立在华人的心中,显露出我们从未真正失落的坦途。
医生的良心
文/李亚平
记忆的卷轴缓缓铺开,旧日工作的光影里,一件事沉甸甸地坠在心头,时常叩击心扉。它发生在某市喧嚣深处,一座声名很大的医院。
那一年,医院要招募一名新医生。消息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本市以及省城的医学院激起层层涟漪。莘莘学子,怀揣济世梦想,纷纷奔赴这一场无声的角逐。经过初筛、笔试、详查与面谈,副院长与院长助理连日辛劳,目光如炬,终于从众多佼佼者中,遴选出五颗最为璀璨的明珠。五人学业精湛,品格端正,难分伯仲。材料最终落在了院长的案头。
院长翻阅着详尽的报告,目光沉静。他抬头,对两位得力助手说:“你们前期的辛苦和判断,我深为信任。重复考核,大可不必。唯有一事,我想知晓:这五位青年才俊,过往可有主动参与义务献血的经历?”
翌日,助理将核实的结果呈上:五人中,甲、乙二位,曾响应学校号召,卷袖捐血,爱心可嘉。而那位名为丙的同学,不仅在校内活动中挽起过衣袖,更曾多次投身于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献血行列,殷红的暖流,一次次从他臂弯中无声地流淌而出,拯救着陌生的生命。院长听罢,未有片刻犹疑,当即拍板:“便是这位丙同学了。”
消息不胫而走,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了一块大石头。落选者中,那位公认的学霸,此刻胸中却塞满了困惑与不甘。他径直找到院长,言语间带着锐气与不解:“院长,我的学业成绩和历次考试中,均远胜于丙。缘何舍我而取他?”
不仅是他,连副院长与院长助理心中也萦绕着同样的迷雾。院长何以将献血经历,置于如此关键的位置?两人相视一眼,也随学霸一同来到了院长室,渴望解惑。
院长并未直接回答,他请众人落座,目光温和却深邃,仿佛能穿透表象,直视灵魂的底色。“能主动伸出手臂,让自身热血为素昧平生者流淌的人,”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其内心深处,蕴藏着一份‘不求而得’的良善。这份善,非试卷所能衡量,非分数所能界定。”
他顿了顿,让话语的重量沉淀下去:“它的源泉:或来自仁厚的家风,似细雨润物;或承蒙师长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或源于血脉基因中某种神秘的馈赠;亦或是沉浸于浩瀚书海、动人光影时,那些崇高灵魂的无声感召;甚至朋友间不经意的善举,亦能点燃心灯……这份善,绝非仅仅成绩优异便能自然拥有。”
院长的语调愈发恳切,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对于医者而言,有这份发自心底的‘不忍’与‘愿为’,恰是雕琢其成为真正良医最珍贵、也最难得的内在璞玉。你们可曾想过?”他的目光扫过众人,“拥有这份品质的医生,行医时,必能‘先当病人,后做医生’。他们会将心比心,感同身受。面对病患,他们会在疗效相同时,本能地选择更经济的良药;面对检查,他们会审慎权衡,能不做的便不做,只为替患者省下那来之不易的血汗钱,减去奔波之苦;一切决策,皆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为病人思虑周全,省却麻烦与负担。”
室内一片寂静,只有院长的话语在回荡。“当然,”他最后补充道,语气回归平实,“仅凭此一点,不足以断言未来。但,拥有这份底色,已弥足珍贵。这是医者仁心最本真的基石。”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学霸脸上的困惑与不甘,渐渐化为思索与动容。副院长与助理眼中也豁然开朗,先前盘旋心头的疑云消散殆尽。他们相视颔首,那无声的点头,是理解,是认同,更是对院长识人之明、育人之道的深深折服。原来,那流出的殷红,并非简单的付出,而是映照灵魂深处的一泓清泉,无声地宣告着:何为医者最不可或缺的良心。
无厘头的笑语
文/李亚平
多年前,我与友人去一处古迹风景点旅游,青石板路曲折蜿蜒,仿若时光的悠深。仿古的轿子车停着,车身涂着暗红油漆,挂起褪色的布帘子,车夫一袭旧式布褂,分明是民国初年街景里走出的角色。如此装扮,倒使人恍惚间踏入了老舍笔下,骆驼祥子奔波的世界。
坐上车去,古色古香的轿子车吱呀吱呀地走起来。车夫是位壮实的小伙子,拉起车便健步小跑着。脚步轻快,更奇的是他竟咯咯笑个不停,笑声清亮,在古巷里蹦跳着敲打着两旁的灰砖墙。
“小伙子,咋这么乐啊,莫不是要娶新媳妇啦?”友人好奇地探身问道。
“媳妇?影子都还没呢!”他头也不回地答道,话音未落,笑声又起。
“那这么个高兴劲儿,又为哪般?”
“听老辈人讲呀!” 他喘着气,声音里仍带着 笑,“今天我拉你们,下辈子就轮到你们拉我啦!我多拉一份活儿,下辈子就多享一份福。”
这无厘头的话,如同石落静水,我俩一时愣住,片刻后,就被他那股憨态儿逗得前仰后合,爆笑不止。下了车后,那余波依旧绕缠,想起来便忍俊不止,直乐了大半天。此后每每与友人忆起这桩趣事,那年轻车夫没心没肺的笑声便穿透岁月,重新迸发出来,令我们再次笑作一团。
初听这念头,确乎有几分阿Q式的自我宽慰。然而细品,这“下辈子轮换”的念头,竟如一枚古铜钱,翻过面来,映照出另一种的亮光。他将当下的付出,在想象的秤盘上幻化成未来的美好。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劳作的筋骨之痛酸,便在自我编织的寓言中悄然消融了。那位指点他的老者,更是深谙生活之味的高人,竟能用如此精简的因果链,为苦役者心田注入一丝甘泉。谁又能说,那看似无稽的信念里,没有支撑平凡脊梁的深根呢?
细想之下,这车夫所执的,正是在东方民间相传的“吃亏经”——吃亏是福,源于百姓应对生活重压时冶炼出的精神秘方。它并非懦弱的退避,而是如野草般柔韧的生存之道:俯首承受今日之重,却暗自积攒着明日之许。这阳光的心态未必指向虚无的来世,其真正的力量,正在于赋予当下的奋斗不息。
于是,那肩上的重轭与脚下的坎坷,便在心底被悄然熔铸成未来的安稳图景——心之所向,便是脚力所依的源。
原来人间至深的韧劲,每每并非源于堂皇的宣言,而常是出自这般朴素无华的信念。它教人懂得:命运之轭重压下,何妨以心为炉,自炼些灵丹。
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当人经常保持发自内心的愉乐,人的心臟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态液,这种态液会杀死癌细胞,还会益于延年益寿。
车夫那憨厚的笑声,早已超越了滑稽,化作一种柔韧的生存哲学——此身今日承千钧之担,心底却早筑起了一座来世安闲的庭院。
此乃大地上平凡生灵默然持守的永恒契章:在重负的此岸与想象的彼岸间,人们以“信”为舟,以“笑”为帆,把艰辛的日常,一寸寸都渡成了有盼头的流光。
它不是载佛经的宝筏,也不是浮道德的舟楫,只如老农用烟斗在泥地上划的记号:今生弯腰的深度,丈量着来世挺脊的高昂。这“因果”非寺钟般肃穆,倒像是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用烟斗在泥地上划的记号:今生弯腰的深度,丈量着来世挺脊的高昂。这“因果”非寺钟般肃穆,倒像是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用自身焚尽的热量,暖着下一锅饭食的念想。
您看那青石路上深深浅浅的车辙,多像众生心头的痕迹?老辈人传下的“吃亏经”,实则是给飘渺天道钉了颗人间楔子。最高明的生存术,原是把“信”字嚼碎了下咽。那车夫不究哲理深奥,只守着老辈人一句话当护心的镜面。恰似江南百姓梅雨季晒霉,明知明日雨又来,今日偏要把衣裳晾满竹竿——晾的不是衣物,是心头那点不灭的晴。他的笑,正是灵魂里撑开的一角蓝天。
离了那古景地多年,想必青石板已被新鞋底磨得更加亮俏。但每见市井中负重者的汗珠,我总想起车夫那句“下辈子轮换”的玩笑。
忽然懂了: 所谓轮回,未必在渺茫的往生里,而在今生每一次对他人艰辛的体谅里。若我们接过生活重担时,能学他咧咧嘴,把汗珠甩成星子。便处处都是菩提道场;亦字字可成真经无疑。
您看,那顶褪了色的轿子车,终究在时光里拉出了一条发光的轨迹。用最憨的笑,驮着最沉的生计,却把路走成了偈语。
蛇年巨献《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艺术名家传》
隆重征稿
中国燕京文化集团倾力打造
第一副主编投稿微信:mimengdexiaoyu
信息化时代,出书的组织和个人多如牛毛。资深文友都知道,这里面中国燕京文化集团是引航级的存在!30年来数千家同行生生灭灭,但燕京集团历久弥坚,并且影响不断扩大。其编撰、推广的超百部文学艺术典籍,长江后浪推前浪,造就一个个文化丰碑!
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蛇年巨献《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艺术名家传》隆重推出。欢迎有识之士尽快投稿!!
投稿事宜:
1、现代诗、古体诗为主,同时收录部分散文诗、书画、歌词等。
2、投稿资料可直接发编辑微信。需作者简介100-500字,作品3首(篇、幅)以上,电子照片,姓名、电话号码、详细通讯地址。
3、作品入选时,按照页码安排稿件。出版日期:计划下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