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 白》
文/路等学(兰州)
在东方绘画的美学体系中,“留白”是一种深植哲思的创作智慧。它特指艺术家在构图时,有意识地保留画布或宣纸的原生质感,不施以笔墨、色彩或任何具象元素。这些空白绝非创作的疏漏,而是与画面中“实存”的山石、草木、人物形成辩证共生的有机整体——“虚”的留白勾勒出“实”的边界,“实”的笔墨又赋予“虚”的意境。其精妙之处在于,既能消解元素堆砌造成的视觉壅塞,调节画面的呼吸节奏,更能激活观者的审美想象:水墨长卷里,天际的留白是翻涌的云涛,江面的留白是流动的月华,山坳的留白是隐没的溪声。观者在空白处完成从“见画”到“悟境”的跃迁,这正是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魔力。
艺术以留白拓宽意境,人生以留白滋养生机。
现代社会的时间观常陷入“填满即价值”的迷思。工作日被日程表切割成无数碎片,会议、报表、即时消息如潮水般持续冲刷注意力;闲暇时,短视频的弹窗、社交软件的红点、待办清单的余韵,仍在悄悄蚕食着每一寸空隙。我们像追逐满分试卷的考生,生怕任何一秒的“空白”都是失误。然而,认知科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在处理信息时存在“认知负荷阈值”,当信息输入超过这个阈值,注意力的稳定性会下降40%以上,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度更是会骤减60%。就像被油彩完全覆盖的画布会失去灵魂,被琐事密不透风包裹的生活,也会在持续的“过载”中变得麻木——我们或许能高效完成任务,却渐渐忘了为何出发。
为人生主动创造“留白”,实则是对生命节律的尊重。这种留白,可能是清晨临窗静坐的十分钟,看阳光穿过叶隙在地板上投下移动的光斑,感受呼吸与晨光同频;可能是每周抽出两小时“数字斋戒”,关掉所有电子设备,在公园的长椅上观察蚂蚁搬家,听风掠过树梢的声音;也可能是在密集的工作周期后,刻意预留一个“无目的日”,烹茶、翻书、侍弄花草,让时间像溪水般自然流淌。
神经科学的研究为这种“留白”提供了有力注解:当我们处于低刺激、无目的的“放空”状态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会被激活。这个在“忙碌”时沉寂的神经网络,此刻正高效运转——它整合碎片化的记忆,缝合日常的情绪褶皱,甚至在潜意识中孵化新的灵感。就像古琴的弦,过紧则音裂,适度松弛才能奏出清越的泛音;人在留白中放下对“效率”的执念,反而能让神经系统从“战斗模式”切换到“修复模式”,让耗损的心理能量得以补给。那些在留白中看似“浪费”的时光,实则是在为生命的根系浇水,让我们在再次前行时,拥有更清晰的方向感与更坚韧的生命力。
中国画论有云:“无画处皆成妙境。”人生亦然。真正的丰盈从不是“水满则溢”的强求,而是“虚实相济”的通透。留一点空白,让生活在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在喧嚣与宁静之间开辟缓冲。那些刻意留出的空隙里,藏着感知世界的敏锐,藏着与自我对话的坦诚,更藏着生命最本真的从容。留白之处,看似空无,实则盛满了生活的诗意与智慧。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