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渔梁坝
隆光诚(广西南宁)
四水交流汇练江,涵濡歙邑众乡邦。
狂涛怒浪常多虐,寒庶羸民不可扛。
榫卯石砖雄坝筑,贤能计策孽龙降。
徽州自此千秋盛,市贾人文少等双。
这首七律《渔梁坝》以渔梁坝为题材,赞颂了其作为水利工程和徽商起源地的重要作用。诗中描绘了渔梁坝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对徽州经济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对该诗的评述:
一、地理与水利
四水交流汇练江
诗首句点明渔梁坝位于新安江支流练江的汇合处,是徽州水运的核心枢纽。历史上,渔梁坝通过截流蓄水,解决了练江水流湍急、洪涝频发的问题,保障了沿岸农田灌溉与航运安全。
榫卯石砖雄坝筑
诗中“榫卯石砖”指渔梁坝采用花岗岩榫卯结构垒砌的工艺,这种设计既稳固又适应水流冲击,被誉为“江南都江堰”。明代水利专家汪胡桢曾评价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智慧。
二、历史与人文
徽商起源与繁荣
“徽州自此千秋盛”直接关联渔梁坝作为徽商起航地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徽商依托渔梁坝的水路网络,将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江浙,推动徽州经济与文化崛起。坝上“舟楫如织,商贾云集”的盛景,至今仍见于文献记载。
文化积淀
“市贾人文少等双”强调渔梁坝不仅是商业枢纽,更是徽州文化的缩影。周边紫阳书院、太平桥等古迹,与坝体共同构成“文脉绵延”的景观。程敏政、周逢俊等历代文人曾以诗赋赞颂其山水与人文交融之美。
三、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
全诗采用七律格式,颔联“狂涛怒浪常多虐,寒庶羸民不可扛”以对比手法凸显建坝前的水患之危,颈联“贤能计策孽龙降”则转向赞颂治水智慧,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要求。
意象凝练
诗中“孽龙”喻指洪水,“榫卯石砖”象征工程技术,通过具象化表达强化了渔梁坝作为“人与天斗”的史诗感。
四、总结
此诗以渔梁坝为切入点,融合地理、历史、工程与人文,展现了徽州地区“因水而兴”的独特历程。其价值不仅在于对古代水利技术的讴歌,更在于揭示了自然与人文互动中孕育的地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