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经投票表决,评选出18部(篇)获奖作品。其中,作家王璐琪的作品《守护神》荣列其中,获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荣誉。
据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鼓励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表彰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推动儿童文学事业繁荣发展。

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

(刊发于《儿童文学》(经典)2021年2月号的《守护神》(王璐琪)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青年作者短篇佳作奖。)


《儿童文学》经典版
2021年2月号
《守护神》 王璐琪 著
小说描写了一群为了理想驻守在莫高窟里的少年,他们在艰苦和战乱的年代,坚守本心,在莫高窟等待外出寻求帮助的老师鸿先生。鸿先生走后,莫高窟陷入混乱,本地学徒和捡来的孤女为了保卫莫高窟壁画,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他们坚守与鸿先生的诺言,等着鸿先生归来的那一天。少年们又冷又饿,终于在最后关头,于茫茫大雪之中与归来的鸿先生和救援队相遇。
小说以真实人物取材,挖掘了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用冷静又理智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群为了人类文明的瑰宝奉献一生甚至于生命的人,他们的生平理应被现代的青少年铭记。
由该短篇拓展而成的同题材长篇小说《千窟同歌》已出版上市。

长篇小说《千窟同歌》简介:
少年小诚赶往敦煌莫高窟,只为从壁画故事中求一方长chang生不bu老lao药,却被青川老师用一道考题挡在门外临摹无名少女的彩塑。
通过调查彩塑少女的背景,一幅血色又壮丽的莫高窟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他的面前:倾家荡产却振臂高呼保卫莫高窟的鸿先生、质朴如石头般坚守一生的青川和天水、坚守信念执着等待的爱媛、失去生命的瑶光、临阵脱逃的文也
莫高窟没有嘴,不会说话,唯有密密麻麻的洞窟,经风一吹,演奏出动人心魄的悲歌。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有这样一群人,用血肉之躯,守卫着精神的绿洲。
★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
★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
以丹青临摹,
洒热血护持,
与孤独为伴。
几代人的坚守,
交响一曲穿越千年的歌!
立足当下,
反映现实,
打造原创精品,
弘扬时代精神!
用丰沛的文学语言,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多彩中国梦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出版项目,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自主选题资助项目计划,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入选2021年、2022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书目、入选2021年;农民最喜爱的百种图书,入选2021年丝路书香工程等。

作 者 简 介
王璐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九届高研班学员。作品多次入选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第五届金近奖、2015年桂冠童书等奖项。著有长小说《给我一个太阳》《十四岁很美》《追光少年》等,并被翻译为英语、俄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乌尔都语等语言在海外出版。《刀马人》《涂布敦煌》影视版权已售出。
《千窟同歌》:代代传承的敦煌之歌
在敦煌莫高窟第257号窟内有一幅创作于北魏时期的《鹿王本生图》。九色鹿是画中的主角,它常常在戈壁滩上给予人们帮助。《千窟同歌》的故事就是从这幅壁画开始的。
在少年小诚的记忆里,《鹿王本生图》中的九色鹿拥有“神力”。姥姥病重之际,为了能给姥姥带去长生不老的“奇迹”,小诚踏上了前往敦煌莫高窟写生九色鹿的旅途。然而,莫高窟的青川老师为他布置了进入洞窟写生前的任务——临摹无名少女的彩塑,使其进入窟内写生的愿望面临重重考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围绕着神秘的无名少女,曾经发生在敦煌的故事逐渐被唤醒,尘封在大漠尘埃之下的过往与当前的探索相互交织在一起,展现在小诚面前。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敦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体系的交汇之地,多民族文化的颜色在这里交流融合,调和出新的色彩。敦煌莫高窟是茫茫大漠中的一粒明珠,微小却不掩光芒,照亮古老多彩的丝绸之路。历代艺术家在石窟中留下佛像、壁画,用颜料将内心理想化的世界描绘在墙壁上,而其中形象、色彩、技法的变化成为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呈现。一部敦煌史,记录着朝代更替与民族融合。以书中鸿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敦煌守护人在大漠扎根,不惧孤独,挥洒热血,只为传承这份珍贵的文明见证。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自我价值的过程。两代敦煌守护人来到敦煌的初心与缘由各不相同,小诚为求九色鹿“神力”而来,希望将姥姥留在身边;青川的家庭因战争破碎,母亲在将她托付给鸿先生后不辞而别。在敦煌的岁月里,他们于磨练中摆脱痛苦经历的束缚,渐渐纯粹而真诚地投入到研究与保护中。敦煌伴他们度过成长的苦涩,找到人生的价值。
这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近代以来,莫高窟饱受劫掠和摧残。青川说:“墙上的画跟命一样重要。”面对试图盗取壁画的骆驼贩子和张文也,少女瑶光孤身一人用手打掉盗画者的短刀,抓住他的衣服,拼死保护壁画。在险象环生的日子里,青川、瑶光所代表的敦煌守护人勇敢而无畏地坚守,誓将民族文化的瑰宝留在原处。

这还是一个关于温情的故事。青川与瑶光不惧危险陪伴着身患鼠疫的爱媛老师,然而在爱媛脱离危险后,瑶光却不幸染病。她在爱媛与青川身边停下了呼吸,带着遗憾让自己的生命消逝在大漠中。而关于她的记录,就是同伴为她而作的那个无名少女彩塑。贯穿全书的彩塑之谜在此刻被揭晓,这也是整个故事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少女彩塑也和莫高窟的其他塑像一样,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情感,散发着自己的光芒。宏伟事业的光辉背后,除了坚忍不拔的高尚坚守,往往还有人性中最朴素的感情。

作者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收集了大量在敦煌发生过的真实史料,许多片段都是历史的写照。其中,“鸿先生”的原型就是敦煌艺术研究所的首位所长常书鸿先生。常先生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他曾表示,敦煌艺术体现了人类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在当时那个充满饥荒和战乱的年代里,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和平,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今天的敦煌莫高窟仍像一面镜子,透过镜中辉煌灿烂的历史,新一代的敦煌守护人正接力播种和平的种子,在大漠之中共同唱响新时代的敦煌之歌。
(本文作者:张佳晖
图片来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王璐琪《千窟同歌》:大漠之上的文化赞歌
中国青年报

幻想“飞天”的舞姿翩跹,我曾无数次期待与莫高窟相遇:仰望精美的壁画和彩塑,惊叹智慧与荣光,似是与久远的文明深情相拥……翻开《千窟同歌》,一梦千年,是守护者们传说的开端,更是一曲文化赞歌的高潮。
以文物、古迹为引,在王璐琪的《千窟同歌》中,我们看到了一批批的匠人继往开来,直面苍茫的大漠,只为守住敦煌这一辉煌的中华文化宝库。“墙上的东西跟命一样重要。”他们耐得住寂寥,倾其一生做好一件事。有人献出了生命,只留下张张泛黄的相片,有人甚至连姓名都淹没于历史的沙海……
书中的“双线叙事”新鲜有趣,在调查彩塑少女的过程中,跟随16岁少年的视角,读懂从前的故事、现代的故事。从青涩、活泼走向成熟、干练,守护,本身就是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成长”心路。没有谁生而伟大,匠人们同样平凡、有血有肉。他们会在沙地中心向上天祈祷,会分享亲人捎来的甜胚子酒酿,会因初见月牙泉的美景而激动落泪……书中情节有极强的代入感,往事如歌,跨越时间、空间,读者情不自禁地与传奇人物悲喜与共。
承诺,神圣而沉重,吟咏着一种沉稳的、坚守的力量。从前的故事中,鸿先生向少年青川承诺,他会带队返回莫高窟;少年青川则承诺鸿先生守好莫高窟,等他归来。现代的故事中,小诚向姥姥承诺描摹“九色鹿”壁画,而少年青川成长为了青川老师,他对小诚的教诲与关怀,似是与曾经的自己对话,二人命运交织,“承诺”也象征着一代代人使命与事业的延续,读起来亲切温馨。
曾经缥缈的梦想与信仰,因为匠人的承诺,锤炼出可观可感的人性温度。面对残酷的自然,人类是渺小的:温差、流沙、朔风,甚至有夺走少女瑶光生命的鼠疫……“我们那时候,都是用手画,可有时候连颜料都缺,眼睁睁看着沙子袭来,又退去,壁画颜色越磨越浅,却无能为力。”可时间的流逝并不意味着遗忘,而是信念的永固。先驱者鸿先生倾尽所有护持,青川与天水一生以丹青临摹,经历过离别、绝望,他们失去了太多,但几代人始终质朴、坚韧、伟大。“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当少年读者们有了自己的事业,长大后奋斗于各行各业,定会想起大漠中温暖而动人的故事,信守承诺的美好祝愿将会相伴一生,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宝贵财富。
相较于奇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现实题材的《千窟同歌》涉及考古保护、壁画临摹、文物修复,更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蕴含于故事发展之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起读者的共鸣,唤醒了他们心中的爱与感动。
风沙无言,文化长青。幸得热诚的引路,中国梦的未来必将多彩。许多年后,我们的后代站立于星空下的博物馆,壁画、彩塑见证了人类千年的伟大与坚强。倘若莫高窟的艺术真的有“灵性”,定会歌咏、赞美那群大漠深处可爱的人们,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