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聚光二十二冶 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选择是个奢饰品,只有拼命努力的人才能拥有。
--作者题记
寄语霍金鑫: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到来之际,应中国二十二冶文友霍金鑫相约,参看他发来的采访提纲,围绕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亲历参与震后唐钢抢修复产等工程项目,见证二十二冶人赓续红色基因,创写奋进新征程的壮丽诗篇。一品追光之梦,五十载唐山情,写下点滴感悟,值得你我共勉。
唐山早已浴火重生、繁荣发展;二十二冶人已成为唐山人,扎根沃土、厚植家园。抗震救灾精神火焰永远向上,激励一代又一代二十二冶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永不低头,勇往直前!
--谢吉恒2025年7月26日写于唐山
迎来纪念唐山大地震5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难以忘记1976年7月28日那场大地震,使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成为人们镌刻心头上的永远记忆。相伴而生的中国二十二冶,更将视之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回忆当年老员工同框亲历抗震救灾的镜头,聚光二十二冶顿悟到,我为能在二十二冶防震棚度过自己写作人生路,倍感由衷的骄傲,更为自己曾在这样优秀集体传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拼搏过,被称为“从防震棚里走出来的冶金作家”,感到无比自豪。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青丝白发转眼间,二十二冶祖孙“三代人”血脉传承“抗震救灾”精神,见证了二十二冶人与英雄的唐山人民抗震救灾,患难与共;与英雄的城市抓抢机遇,携手同行;与凤凰涅槃的新唐山科学发展,共创辉煌。让我们一起聆听分享二十二冶人经典抗震救灾的故事,带给心灵震撼与感动。
故事1、炼出震后第一炉“志气钢”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唐山地震后三天,二十二冶的前身原二冶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到冶金工业部的调令,奉命紧急动员1500多名党员骨干组成抢险分队,昼夜兼程,从草原钢城包头驰援唐山。
有这么一幕细节!赶着毛驴车、马车,以急行军的速度,分赴灾区……全力以赴,多路并行,争分夺秒。三天后第一批救灾人员,急速奔赴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唐钢。沉寂之现场,映入眼帘是满目疮痍,高炉移位,转炉熄火,厂房倒塌,铁水、钢水全部铸在炉里。设备遭受严重破坏……变成一片废墟,损失极其严重。抢险救灾人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极其艰苦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下,迅速开展唐钢震后抢险和恢复生产建设,仅用28天胜利完成唐钢第一炼钢厂复产抢建任务,为唐钢震后炼出第一炉“志气钢”,让全国人民放心,二十二冶人作出重大贡献。
故事2、浴火重生中的二十二冶

因大地震而与唐山人民结缘,抗震救灾中诞生了二十二冶。震后1977年秋,我高兴地接到调令,告别家人和亲朋好友,收拾好行囊,立马启程出发,亲历赶赴唐钢一炼铁厂抢修。来到唐钢,面前呈现重重困难,一无宿舍,二无食堂,就在瓦砾残垣中,高炉旁安营扎寨,搭起临时防震棚,风餐露宿,席地而寝。喝不上水,用车拉水,吃不上蔬菜,只吃咸菜……争抢时间,全身心忘我地奋战在抢修工地上,每一位亲历者都留下深刻体验和感受。
1976年8月至1978年1月,二十二冶为唐钢完成炼铁、炼钢、轧钢等数十项复产抢建工程;完成马家沟、古冶耐火材料厂和市政部分道路、公用设施抢修和复产的建设任务。震后共抽调11500多名职工集结唐山,投入遭受地震严重破坏的厂矿建筑复产抢修任务。
1978年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冶金工业部第二十二冶金建设公司在唐山正式成立。自此,二十二冶干部职工及家属近10万人,深深扎根在唐山这片热土上,二十二冶人秉承“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救灾精神融入血脉,为唐山发展建设不断贡献力量。
故事3. 抢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震后十年间,由抢险转入恢复生产建设,大批职工陆续到达工地时,二十二冶人迎难而上,在唐钢、马家沟耐材厂厂区空隙地搭起夏不隔热,冬不防寒的临时帐篷和板房,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投入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任务中。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二十二冶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打破常规,主动进取,自己动手建起简易的生产厂房和车间、钢结构加工制作的全部都在没有顶棚和封闭墙的露天下作业;机械设备严重不足,肩扛手抬,苦干巧干,开展技术革新,攻克道道难关;二十二冶人为抗震救灾而来到唐山的,住在冬寒夏热的简易平房或地震棚里,整整生活二十年。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扎根于唐山,又将自己与唐山紧紧融合在一起。
二十二冶施工队伍走到哪里,我就跟踪进行宣传报道。在震后唐钢复产抢建施工中,见证了二十二冶人出色建成唐钢1260立方米大型高炉两座、2560立方米高炉一座、180平方米烧结机2台和动力、引水等辅助设施,以及高速线材厂、棒材厂、炼焦制气厂、氧气厂、煤气柜等工程建设和大量检修、改造任务,为唐钢尽快形成300万吨规模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冶金工业部和河北省的高度赞扬。二十二冶急唐钢所急,不讲条件,冒着余震的危险,抢时间,争速度,昼夜奋战,使唐钢很快恢复了生产。这一业绩被辑入“唐山抗震救灾英雄谱”和“唐山市钢铁业快速发展”的史册。
上世纪初我到了退休年龄,办了退休手续,应《中国冶金报》返聘,继续服务于河北钢铁行业。一年四季,足迹踏遍燕赵大地,北至燕山,南到太行山,进行“两山转”调研采风,为钢铁行业继续谱写新篇。
哪里有建设的热土,哪里就有二十二冶建设者的身影。我见证了二十二冶先后建设了唐山火车站、百货大楼、新华酒店、八方购物广场、南北电子城、国际会展中心、唐山河茵北里保障性住房、唐山三女河机场等工程。
二十二冶积极主动适应从品质、民生、生态领域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参与了曹妃甸开发区建设、唐山市民样板工程—凤凰新城梧桐大道房地产工程;唐山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南湖工程、环城水系工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项目—金融中心项目;唐山市城镇建设20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铁路楼住宅小区整体改造工程,以及古冶保障性住房、唐海外环路、古冶外环路等工程。二十二冶所建的各类工程几乎都成了唐山市名牌工程和地标性建筑,为唐山这座城市充满幸福与活力烙下闪光印记……
故事4、著书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人如果无心,机遇永远都在未来;如果有心,机遇就无处不在。
历史时针指向1977年5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和冶金工业部发文,将二冶一半人员计11571人调往唐山参加灾后重建,该部后组建为冶金工业部二十二冶。5月中旬我接到调往唐山二十二冶的通知,从那时起,我就“兵马未到,粮草先备”认真做抗震救灾攻略。起始收集剪辑唐山抗震救灾英雄人物事迹,5月22日,我在包头二冶职工阅览室翻开《人民日报》5月20日头版,头条新闻是:中共中央军委表彰解放军抗震救灾先进单位、模范人物的命令。报道的通栏标题是:“伟大的军队,英雄的战士”。全面介绍各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
其中:“中央军委决定授予唐山场站航行调度室集体一等功”。主要事迹有:“航行调度室主任李升堂建议用飞机送人去北京向中央军委领导报告灾情”。“调度员:于振兴、苏悦林提出用‘运-5’飞机上的电台向北京联络”。“起降架次之多,间隔之密,是世界航空史山罕见的”。“创造了我国航空史上的奇迹”。这条新闻引起我的关注,抄记在采访本上,我首次在报纸上看到李升堂的名字,为他的英雄事迹点赞喝彩。
从我加入二十二冶人抗震救灾队伍的岁月里,我一直坚持走出去,与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寻访英雄足迹,倾听李升堂群体抗震救灾故事;二是请进来,在纪念抗震救灾周年活动时,邀请《唐山劳动日报》、《唐山广播电台》等媒体来二十二冶采风调研,互动交流,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三是常利用我到唐山周边民营钢企和矿山企业等采访之时,传播传承二十二冶人抗震救灾精神。
深耕抗震救灾沃土,凝聚奋进力量。以李升堂为楷模,践行学英雄将抗震救灾精神落实到自己行动上。我经历10年与家人分居包头、唐山两地的抗震救灾日子里,白天深入工地现场采访调研,夜晚扒在防震棚里挑灯夜战写稿。当时没有电脑、空调,等办公设施。夏天住进防震棚又闷又热,蚊虫多叮咬难熬,我就光着膀子,汗水淋淋,两手并用,一手搧扇子,一手执笔。笑迎面前多重困难,有了生活乐趣和精气神底气的支撑,一切艰难迎刃而解。有了写作灵感,文思如泉涌,创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篇篇新闻或文学作品,多是伴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时定稿的。
心系灾区人民,“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有红色精神指引,敢于吃苦,自找苦吃,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传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得到二十二冶领导认可和支持;回忆往事,念念不忘感恩二十二冶领导的关心和培养。扎根岗位,乐于奉献,以拼搏之态,全身心投入唐山震后抢修复产任务。1985年中共二十二冶党委授予我“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颁发证书。1986被聘为《唐山劳动日报》特邀记者。拓展了对外联络渠道,与市、省、中央媒体联系机会多了,加强合作与交流。多方联手跟踪,全方位采写二十二冶抗震救灾典型报道,提升二十二冶人的形象和影响力。
1986年我被聘为《中国冶金报》记者,将二十二冶援建唐山的报道内容列为重点,采用报告文学、散文、通讯、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度报道。1994年,我被提拔为《中国冶金报》驻河北省记者站长,纪念唐山大地震20周年,选编在《唐山劳动日报》《中国冶金报》等报刊发表的文章、以弘扬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作品集暨我的第一部专著《汗水智慧铸丰碑》,全书约23万字,由《冶金报》党委书记、社长樊源兴题写书名,总编辑艾桂林作序。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入藏国家图书馆。让二十二冶人在建设新唐山的风貌永驻人们记忆里,传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讴歌建党百年。缘分的种子,悄然发芽;真心的果实,静待成熟。抗震英雄李升堂是我心目中崇敬学习的好榜样,我俩都是当过兵的、有许多共同处,如参加过唐山地震抗震救灾、2021年我俩同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抗震救灾中各著有专业著作、近三年连续同台参加纪念地震周年活动……我俩都在积蓄精力,携手并进,传播、传承抗震救灾精神、唐山精神、中国精神,谱写新篇章。
回想当年我从包头赶赴唐山抢险救灾的一桩桩往事……50年头,弹指一挥间,光阴飞逝,同车一起奔赴灾区的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至今两鬓斑白都已退休。周边相濡以沫的七八十岁的老同志能见面的越来越少。二十二冶人在唐山涅槃重生,与唐山人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如今二十二冶人已融合成为唐山人!二十二冶人基因里流淌着的不忘建设新唐山的初心,更是他们精神和目标传承的核心。
(文/川石)
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