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春秋四十载(一)/耕读岁月长
我在乡镇工作38年,抓过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共青团等工作,1979年以农代干转正后,又脱产两年上党校学习〈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大专文凭)
1985年毕业提拔个副科级,这一干就是18年。我这个人很倔犟,不送礼不拍马,很喜欢交朋友,性格直爽,敢于说真话。离百姓近,与官吏相远,平时好为群众鼓与呼!当地人称我““不倒翁”“西瓜乡长,两袖清风干部”!
哈尔滨有一位《新晚报》资深媒体人,在写社会新闻方面,是这样鼓励平价我的:“于大哥双城群众应该为你骄傲,你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你的家乡。为哪里的好人讴歌,为哪里的群众帮忙。为那里奇闻逸事喝彩。你是乡土走出来,对那里的关注热爱给予了你极大动力”。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每当回顾自己当业余通讯员,“土记者”的那段,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里,抹不掉我那
金色回忆。
我写作生涯第一篇处女作,顺口溜登在1977年7月,双城县文化馆《友谊渠颂歌》小册子上。这四句话是对当时,十冬腊月双城县引拉工程的写实描述。
《运石忙》
拉林河畔人沸腾,
运石车队冰上行。
筑石压坝运石忙,
石龙山下锁苍龙。
为什么我对引拉工程那么情深意重?因为在双城这块广袤的沃野上,是70年代干群团结战旱魔,人工肩挑人扛血肉之躯,挖出的一条人工河,也是一座耸立在双城人们心中,永远不倒的丰碑。我是当年的参与者与见证人。艰苦岁月打造出来的友谊渠,在我心中源远流长。
1977年我在双城文革公社(1970年组建)当上了广播放大站站长兼编辑,一肩挑。主要任务广播喇叭进万家,宣传好省地县社中心工作,农业生产和舆论宣传等工作。有时农忙下村屯蹲点包村!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每年召开的各公社广播放大站编辑,通讯员宣传工作培训班上,我认识了居住在公正公社康宁大队张云鹏文友,写作新闻大手笔,在当年也是业余通讯员中佼佼者。是他帮我走进写新闻这道门坎里,无私帮助。我才学会写新闻,才有我今天的进步和媒体人结朋友!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
我自从热爱读书看报以来,同生产队社员在田间休息时给他们念报纸,开阔眼界,念报纸,学时事,去省城农村报拜访记者编辑,成了我业余生活,每去哈尔滨必上霁虹桥拐进黑龙江日报大楼索要稿纸,一个季度报道要点。在霁虹桥右侧报廊面前,停顿一个小时看一会报纸新闻,看农村报,省科技报登没登自己写的小稿。我记得省报社大楼旁边就是大型阅报栏,有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黑龙江日报,老年日报等省内外多家报纸。
我从1979年6月开始投稿,有几回不合格给退了回来。但我从来不问编辑,为啥没用稿?我认为没登是有原因的。一问你就是不尊重人家!没必要问,我下决心钻研写好新闻,向有写作经验人多学习,不气馁。
我从写小豆腐块,一直到写千字新闻是一次飞跃,学习,渐进过程!
当时安家大队二队队长李志友不询私情,车老扳多送36梱烧柴毛荒,他拒收了。(当时80年代烧草极缺)登在80年农村报上。
兴结村党支部帮助贫困户营造扶贫林。登在81年6月7日农村报上。
科研室成了队园田,一封信写到农村报。
当年各大队有研究种子科研室,后来各小队起火都来大队科研室取菜,茄子青辣,黄瓜等,那时不让大吃二喝!从此治止了不正之风。
2010年6月在哈达打工,住宿时看到有五常老者,挑两土筐,清早起床,在哈达菜巿场买完外地瓜后,吆喝声说双城地产,我写一小稿当时寄去,不让附近居民上当,双城地产瓜8月初开园,当时是7月写出《卖瓜揽客称地产》一文,没经验人以为是双城甜瓜呢。
双城《卖瓜为啥这样难》这篇文章讨回了说法!事情是这样的,2002年7月份,我老屯那时种两瓜户数较多,西瓜卖晚了烂在地里,安强村小马车多,有十辆左右,有罗姓的孙姓的还有姜姓卖西瓜赶马车在西街秋林三类街胡同里卖西瓜,城镇负责城管工作人员,不分清红皂白没收西瓜不给钱,送给敬老院老人吃,还未收了马车,卖瓜人有骑马回家的,车被扣,引想我气愤,在城里围观的人也气不打一处来,城管还骂骂炒炒,扯领子不让卖,把马车扣起来不让赶回去,以西瓜顶罚没款,于是我联系新晚报一记者前来曝光此事件,巿纪检委牵头追责,才平息此事,西瓜,按章办事,把西瓜折钱退了罚款。
这篇社会新闻扣车罚款抢西瓜,双城瓜农满目泪水,《卖瓜为啥样难!》
(待续......)
授权首发作者简介:于忠海,男,中共党员。网名:耕读岁月长、山川秀美,1954年10月出生双城县(陈厢白旗头屯)安强大队。1976年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历任文革公社(后改联兴)经管会副主任。团委书记,联兴乡副乡长职务。1985年10月黑龙讧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习,大专文化。2014年11月退休。笔耕不辍,与新闻结伴,在省内报刋发表新闻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奖。现为《老年日报》特约通迅员。爰好散文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