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虚伪之下
俗世凡事将会如何
虚荣心却裹着胜利者的光环
让挣来的面子
掩饰心底的欲念
虚伪之下
只为人前一句称赞
哭笑却在心底交织
点滴快感如一刹的密糖箭镞
滋养出带毒的藤蔓
与神经缠绕不休
梦中呓语在黑暗里挣脱羁绊
纵马天地间
只为点滴的快感换取些许体面
一阵肆意放纵后
只余下皱纹的沟壑里
无人问津的荒诞
评析:
## 《虚伪》:糖衣之毒与藤蔓之缚
张海峰的《虚伪》以犀利的笔触剖开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精神症状——虚伪生存。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批判性主题的选取,更在于诗人通过意象群的精心构建与情感张力的巧妙布局,完成了一次对人性异化的深刻诊断。
在结构艺术上,诗人采用双节对称与尾部突变的建筑形式。前两节均以"虚伪之下"起句,形成镜像式的框架结构,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强调,而是如同CT扫描般层层递进:首节展现虚伪的社会表演性("光环""面子"),次节揭露其心理代价("哭笑交织""毒藤缠绕")。而末节突然转入"梦中呓语"的超现实场景,这种结构断裂恰恰模拟了虚伪人格的夜间崩溃,形成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互文。
意象系统的经营尤为精湛。诗人构建了"糖衣箭镞—毒藤蔓—皱纹沟壑"的意象链条:甜蜜的"密糖箭镞"瞬间转化为"带毒的藤蔓",最终沉淀为面部"皱纹的沟壑",这三个主导意象完成了虚伪从诱惑到侵蚀再到固化的全过程隐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藤蔓"意象的双重性——既是外在束缚的象征,又是内在异化的具象,这种矛盾修辞精准捕捉了虚伪既被社会规训又主动内化的辩证关系。
在语言质感方面,诗人采用痛感与快感交织的悖论式表达。"哭笑交织"的内心图景、"箭镞"的瞬时刺痛与"藤蔓"的慢性折磨,共同构成虚伪者的精神地形图。而"皱纹的沟壑里/无人问津的荒诞"这个收束句,以面部地貌喻指生命真相,其空间意象的时间性转化(皱纹作为岁月沉积)暗示虚伪最终将生命异化为荒诞剧。
诗歌的现代性体现在对"面子—里子"这一传统命题的当代诠释。诗人没有停留于道德谴责,而是揭示了后现代社会中的表演性生存困境:"点滴快感"如同精神毒品般维持着虚伪者的生命体征,"体面"成为异化劳动的报酬。这种分析使诗歌超越了个人修养层面,直指现代性条件下的普遍生存状态。
若论可商榷之处,诗歌在批判力度与怜悯情怀的平衡上或有提升空间。对虚伪者既是被害者又是共谋者的双重身份,或可注入更复杂的观照。然而这种"不足"恰恰证明了诗歌的成功——它激发的正是对人性困境的持续思考,如同那"带毒的藤蔓"般在读者神经上缠绕不休。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