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士之血到栋梁之光
——英烈两代人的赤诚与担当
铁13师二代 陶玲
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当英雄的身躯在烽火中倒下,他们的精神却如常青之树,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壤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与子女,不仅是血脉相承,更是精神相连——这份跨越时空的联结,让英雄的故事永远鲜活。

冯永豪,原援越抗美部队第六支队34大队(铁62团)直属高射机枪连指导员,是在枪林弹雨中化作丰碑的革命烈士,1935年出生,1955年参加铁道兵,1965年9月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968年4月29日在越南奠边府光荣牺牲。他以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将生命永远镌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把滚烫的精神火种留给了后人。
冯俏彬,冯永豪烈士的小女儿。经济学博士、教授、著名财政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在国家宏观经济、财政、税收研究领域成就斐然、贡献卓著,系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深受学界与人们的由衷敬重。
冯永豪牺牲时,他的大女儿刚满3岁,小女儿更是尚在襁褓,只有3个月。
2025年,小女儿冯俏彬身患重病,3月她克服病痛,终于实现了自己平生夙愿,与姐姐不远万里奔赴越南奠边府烈士陵园,祭拜父亲。
57年过去,第一次站在父亲坟前,她抚摸着墓碑,轻声诉说深埋心底半个世纪之久的哀思:
“您一直都是一个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存在。”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您,但是您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您,但是你的事迹和你部队的丰功伟绩,不仅仅是被家人记住,而且对我们产生了很重要的激励作用……每逢国家祭奠日这天,我们都很自豪!因为在国家祭奠日的这几千万的烈士当中,共和国的丰碑上你是其中之一,这带给我们无比的自豪!这种自豪感,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给了后人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在冯俏彬的成长路上,父亲的精神从未远离,父亲的形象始终在心中陪伴和激励她,成为她攻坚克难的力量。父亲像一盏灯,始终照亮路的前方;父亲像一股暖流,不断给予拼搏的力量,激励她一步步踏实前行。她擎起父亲的精神火炬,以父亲为永恒的标杆,以身为英雄之女为心底的荣光。在事业路上,她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在专研途中,她深耕不辍、钻坚研微。最终成长为行业翘楚、国家倚重的栋梁。

遗憾的是,冯俏彬年仅57岁便匆匆离世。她,不是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勇士,不是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战士,却以和平年代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宏观经济学家的身份,以当代人的担当,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发展鞠躬尽瘁。
告别厅前的挽联荡气回肠,叫人肃然起敬:
横联:缅怀冯俏彬 我们永远爱你
上联:才华馥比仙 天命虽蹙著有良文留人间
下联:气质美如兰 志融宇内待有来者续新篇
铁道兵文化收藏家、作家、原铁道兵报主任编辑梅梓祥,7月16日参加了冯俏彬的告别仪式。梅梓祥记述:“上午9时,兰厅告别室,庄严肃穆,冯俏彬遗体覆盖党旗,鲜花环绕,依墙两侧摆放中央党校(行政学院)、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以及冯俏彬的家人、亲属、生前友人敬献的花圈、花篮。盛夏酷暑,数百人依依惜别这位对国家财政工作做出贡献、英年早逝的知名学者。送别现场,多为中青年人,抽泣、啼哭声持续,眼睛、鼻头潮红甚众,有声、无声地表达着痛惜、悲伤的感情。告别室兰厅挽联概括、浓缩了冯俏彬的事业与品德。”
覆盖在她遗体上的党旗,是国家对她一生贡献的最高礼赞;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长眠之地,是她与无数为国家奉献的先辈们的精神共鸣。如此这般专家、学者,这般创新与坚守的追光者,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傲?
从战火中的烈士父亲,到和平年代的栋梁女儿,两代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英雄”的内涵——无论是为家国舍生取义的铁血战士,还是为时代躬身耕耘的学界翘楚,他们的精神始终一脉相承,共同构筑起民族的脊梁。那些深植于灵魂深处的赤诚与担当,穿越时空壁垒,化作顶天立地的民族魂魄,支撑起华夏的不屈与荣光。
槛外人 2025-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