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津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文/崔焱
【编者按】此文以旅者视角展开,将黄河龙门的自然风光、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与河津的人文风情、现代发展巧妙融合,读来引人入胜。文章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晰,从对大禹凿龙门功绩的追溯,到对其历史地位与精神影响的阐释,再到旅途中所见的禹庙、脚印等遗迹,以及河津人的热情好客与奋进建设,古今交织,虚实结合。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先祖的缅怀、对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河津人民的敬意,情感真挚饱满。语言风格兼具文学性与感染力,描写生动形象,如对黄河风情的描绘、众人高歌的场景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引用古诗典故也为文章增色不少,体现出深厚的文学底蕴。总之,这是一篇能让读者感受到黄河龙门独特魅力与大禹精神传承的佳作,也成功传递出河津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温度。【编辑:纪昀清】
一座山,一条河,一群人在等着我,用心地等着,真诚地等着,等了很多很多年。就像我等待心爱的人一样,毫无指望而又全心全意、无怨无悔,耐心地等着。雪落了,梅花也落了。梨花开了,桃花也开了,春汛的急流涛涛滚滚,大河永远年轻,大山永远雄壮。还有那些发生在山西的古老传说,不朽的神话,在我耳边喃喃低语,而又无限放大扩散展开一幅神奇的长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历史已经走远,但他们的故事永不磨灭。
几千年前,大禹受命勘察地形,治理山川。黄河沿线一度多处壅塞,泛滥成灾,民不聊生。为此大禹分段治理,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角交界处的黄河峡谷咽喉处画了一个圈,确定在这里凿山开河。当时,面对着铜墙铁壁一样的大山,水流湍急的黄河,他没有沮丧,没有畏怯,更不愿意认输,他要征服这肆虐田野、吞噬人命、摧毁家园的洪水猛兽!他下定了决心,战山斗河,带领先民勇敢地劈开了堵塞河水的龙门山。当时,数万人赤膊上阵,挥汗如雨,喊声如雷,他们使用刀劈斧砍(石刀石斧)或放火烧山再冷却的办法,经过四年的奋战,大山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粉身碎骨,裂开了40米左右的口子。于是天堑变成了通途,河水一泻千里,从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腹地,水面逐渐宽阔,水流逐渐平缓,因此沿线田野得到了充足灌溉,人们安居乐业。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还有一说,这里两岸千仞绝壁,中通直流,形似门,又因有“春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入其门而化为龙”的神话传说而被称为“龙门”。
大禹治水成功后,先民对其感恩戴德,许多首领共同拥戴,大禹遂为天下共主。开启了划九州、铸九鼎,打下华夏版图的基础。因此他不但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中国信史和神话传说的界标人物。大禹100岁逝世,后世因大禹治水功德无量,对他敬仰尊崇,尊称大禹为“华夏圣祖”——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亦被尊称为“水神”,在道教神系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中,水官仍是大禹。
几千年后,人们总在心中塑造大禹刚毅豪迈的英雄形象,禹改天换地的壮举、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与大无畏的抗争精神也得到历代统治者的大力宣传和倡导,造就了大禹神庙和大禹庙会的兴盛。据说大禹凿龙门一带几十个村庄,多数都建有大禹庙,也称禹王庙。庙有大有小,小的斗室一间,大的鳞次栉比,宫殿如林。每逢农历六月初十大禹生日之际都要举办三天庙会祭祀大禹。庙会上敬神祈雨,敲锣打鼓,唱戏、耍社火等表演,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喜庆红火热闹非凡!
我们一行西安旅者就在河津市龙门山对面的大梯子崖上看到了大禹庙,还在梯子崖上看到了大禹留下的一个大脚印。能在山上,在人们心中留下脚印的圣人,有黄帝,有后稷,再就是此行所看到的大禹脚印。大禹的脚印不但勾起了旅者对先祖的缅怀,也勾起了人们对河津人的敬意!因为在黄河上,在大梯子崖上看到了他们的奋进与努力。如今他们在龙门之巅搭起了铁路桥,状若彩虹,横贯东西,连接山陕两地。桥上的火车,来来往往,昼夜不息。河上大船小艇逐浪前行,人们乘坐其上绕着龙门来回穿梭。我们一行就是被河津人从西安接来,先在船上体验黄河风情,感受古人的伟大、今人的智慧。黄河的风浪为我们揩去风尘和汗水,面对大山大河,大家豪情四溢、情不自禁放声高歌,歌唱黄河,歌唱壮美的秦晋山川,《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保卫黄河》《黄河颂》《黄河船夫曲》《大黄河》等一曲接一曲。尤其是那位红衣女子的歌声最为嘹亮。大家的歌声,黄河听见了,龙门听见了,大梯子崖听见了。引发了随行者对黄河的感慨,我也脱口吟诵了刘禹锡的《浪淘沙》中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其他文友还争先恐后地朗诵李白的《将进酒》和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诗句。一时间,诗情浩荡,赞美黄河的热潮滚滚而来。
我还站在龙门之巅,向山河敬礼,鞠躬!感谢这一方山水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感谢河津人为我们这些旅者开辟道路,营造优美的风景。原来龙门上没有铁路桥,更谈不上通车,大梯子崖上北魏孝文帝开凿的挂壁天梯也没有护栏,更谈不上玻璃栈道、飞云渡等景观。一座山几千米高插入云,攀岩上去,时时惊险,步步艰难!河津的志愿者张进平老师却陪着我们跨越一座山,不但为我们保驾护航,每到惊险处总是伸出热情的手,帮扶我们跨上更高的台阶,还为我们义务当起了导游。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化龙殿”“状元亭”“月蟾石”“桃花谷”等景观的特色,以及大梯子崖的来历。如今根据“鱼化龙”的典故,在山上还建造了一座化龙殿,原来“鱼跃龙门化而为龙”不但是一则美好的传说,更成为人们突破困境、追求进步、获得成功的精神力量——消瘦的张老师一路上走着,说着,我们觉得路途近了,脚下轻松了,而他手上还拎着沉重的矿泉水,看到他汗流浃背,满脸通红的样子,我衷心地表示了感谢之意!司机费国军不但长途跋涉,把我们接来送回,在景区内还主动给大家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河津人你们辛苦了!人说山西风光好,山西的人更好!
黄河龙门、大梯子崖、河津人等来了我和一众西安作家、书画家与琴师。他们不但高接远迎,还为西安作家召开作品研讨会。窗外,群山拱卫,一缕瀑布如烟似雾,从山间缓缓滑下,一匹匹轻纱一样连绵不断。窗内说文解字,谈笑风生。河津作协主席团的成员,除了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外,就是热情洋溢地推介河津这一方神奇可爱的土地。他们旨在通过文化交流、文旅体验,实现“结秦晋之好”两地相亲相爱的美好愿景。
他们说起黄河龙门的壮丽风光离不开大禹,说到大梯子崖还是绕不过大禹。在古代,大凡江河对面不是建有石窟,就是建有寺庙。因为江海无情,风急浪高,行船过水者时不时就会碰到险滩或暗礁,因此常常惴惴不安,要祈求神明来保佑平安渡过。北魏孝文帝时期,就是为了扼守龙门要津,下令开凿梯子崖、修建倚梯城。在倚梯城上屯兵驻守,瞭望黄河,祭祀大禹。中国古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中有明确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
仰望梯子崖,如“羊肠鸟道”呈“之”字形盘旋到山顶,身临其境,挑战自我,或直立、或爬行、步步惊险,惊魂未定。1600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侵蚀磨光了梯子崖上的台阶平面,脚下还打滑,非要紧紧抓住崖壁上的铁锁链或者临近黄河这边的护栏才能安稳向上。365个台阶,垂直高差约99米,台阶坡度陡峭约80度。真如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天梯一样。于是行人至此热汗涔涔,口干舌燥,不禁发问,如此艰险的工程,是如何修成的?抬头仰望崖壁上一排又一排整齐有序、密密麻麻、千千万万个锤痕錾印,告诉我们当年的石刻“艺术家”们就是这样在山体上一錾一錾地雕刻,硬生生地在强大厚重的山体上雕刻出一条栈道来。
山上还修了一座军事城堡“倚梯城”。往事越千年,倚梯城早已不复存在,或是被荒草掩埋,或是被田野覆盖,但历史的风烟还从城头飞过,一些历史遗存仍然依稀可辨,于是今人又在其山顶上树立了观景亭、万岁堡等标识。我还在亭子里擂鼓,惊山响河,穿新鞋,走新路,拜禹王,在化龙殿外喊山,祈福未来,未来的日子一定美好!
在河津所遇皆美好,所遇正如所期。在河津我看到了黄河,看到了吕梁山,看到了大梯子崖;看到了大禹,看到了北魏孝文帝,也看见了大山赤子杜俊枝,看见了他不遗余力,开发建设大梯子崖景区那份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还看到为了防止山体滑坡,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旁的一座山都用铁丝网防护;听说河津的公交车都免票、城市公园密布到处植被森茂、龙门景区五桥(铁索桥、双曲拱桥、钢桁铁路桥、高层小半径引桥、悬索公路桥)并架于一河之上,蔚为世界奇观……河津大大小小的好事一桩接一桩,未来的河津一定更美好!为传承大禹精神情系公益、奋力开拓、勇于进取的河津建设者们点赞!
河津等着我,我还会再来的。

【作者简介】崔彦(笔名崔焱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西安市评论家协会高研班学员。荣获国家级、省市级文学奖项多项,2021年9月荣获“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著有诗集《百姓情话》《梧桐花儿开》、散文集《闻香》、长篇小说《暴雨》、文史民俗图书《三秦记忆•多姿多彩的陕西节庆民俗》。策划编辑陕西省出版基金《图说秦腔》《过好我们的节日》以及文史民俗、陕西风情等书籍十余本。曾任陕西日报图片社《新陕西》杂志编辑、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会《新丝路》杂志执行主编、陕西广播电视台《视界观》杂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