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雨夜心声
雨水拍打窗户的声音把祁明惊醒了。他摸出手机一看,凌晨三点十七分。岩山村的雨季来得又急又猛,屋顶有几处漏雨,地上已经积了几个小水洼。
正要翻身再睡,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祁书记!祁书记!开开门!"
祁明一个激灵爬起来,拉开房门。刘婶浑身湿透地站在门外,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
"刘婶?怎么了?"
"晓阳...晓阳发高烧,人都糊涂了!"刘婶声音发抖,"村里没医没药的,这可咋办啊!"
祁明立刻清醒了。他迅速套上雨衣,从行李里翻出一个药盒:"我带了常用药,先去看看。"
外面的雨大得惊人。祁明跟着刘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雨水顺着雨衣领口灌进去,冰凉刺骨。
程晓阳家是村东头一座低矮的砖房,院子里积了水,几只在雨中无处可躲的鸡缩在屋檐下。屋里亮着昏黄的灯,进门就听见沉重的喘息声。
程晓阳躺在一张木板床上,脸色潮红,双眼紧闭。右臂的绷带已经解开,伤口处红肿发亮,隐约有脓液渗出。一个年轻女孩坐在床边,正用湿毛巾给他擦脸。
"小芳,祁书记来了。"刘婶说。
女孩抬起头,祁明愣了一下——她和程晓阳长得真像,尤其是那双倔强的眼睛,只是此刻盈满泪水。
"祁书记,求您救救我哥..."女孩声音哽咽。
祁明快步走到床前,摸了摸程晓阳的额头,烫得吓人。他轻轻检查伤口,伤口边缘已经发黑,明显是感染了。
"伤口感染引起的高烧。"祁明打开药盒,"先吃退烧药和抗生素,但最好明天送医院。"
"不去医院!"程晓阳突然睁开眼睛,声音嘶哑,"我没事..."
"闭嘴!"祁明难得严厉,"伤口再拖下去,你这胳膊就别想要了!"
也许是高烧削弱了意志,一向强硬的程晓阳竟然没再反驳。祁明扶他起来吃了药,又用带来的医用酒精重新清理伤口。程晓阳咬紧牙关,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但一声不吭。
"得有人守着,万一烧不退就危险了。"祁明对刘婶说,"您年纪大了,先回去休息吧。我和小芳轮流看着。"
刘婶犹豫了一下,点点头:"厨房有米,早上熬点粥。"她悄悄抹了抹眼角,撑伞走进雨里。
小芳去厨房烧水,屋里只剩下祁明和半昏迷的程晓阳。雨水从屋顶的漏洞滴下来,祁明找了个盆接着。昏暗的灯光下,他打量这间简陋的屋子——墙上贴着几张奖状,已经泛黄;一个老式书柜里整齐排列着书籍;桌上盖着一块蓝布,下面似乎是台旧电视机。
"爹...别去..."程晓阳突然说起胡话,"钱...我有钱..."
祁明拧了条湿毛巾敷在他额头上。程晓阳的睫毛很长,在高烧引起的颤抖下像风中蝴蝶的翅膀。
"祁...书记?"程晓阳微微睁开眼睛,似乎认出了他。
"嗯,我在。你好好休息。"
"我爹..."程晓阳的声音轻得像叹息,"他走的时候...让我别恨村里人..."
祁明心头一紧:"别说话了,保存体力。"
但程晓阳似乎陷入了某种倾诉的冲动:"他在村小教了二十年书...最后疼得打滚...县医院说要三万押金...我们借遍了全村..."
雨水敲打屋顶的声音填补了话语的空白。祁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默默换了条凉毛巾。
"等我们凑够钱...已经晚了。"程晓阳干裂的嘴唇颤抖着,"医生说...早两天的话..."
小芳端着热水进来,听到哥哥的话,眼泪又掉下来:"哥,别想了..."
"你妹妹很担心你。"祁明轻声说,"为了她,你也得快点好起来。"
程晓阳看向小芳,眼神柔和了一些:"傻丫头...哭什么..."
凌晨五点,雨势稍缓。程晓阳的烧退了些,终于睡着了。小芳靠在椅子上也打起盹来。祁明轻手轻脚地走到外屋,发现门后挂着个相框——程晓阳和一个清瘦的中年男人站在村小学前的合影。男人戴着眼镜,笑容温和,手搭在少年程晓阳肩上。照片一角写着"程老师光荣退休留念"。
原来程晓阳的父亲是村小老师。祁明想起那本会议记录,字迹工整详细,果然是教书人的习惯。
"祁书记..."小芳不知什么时候醒了,站在他身后,"谢谢您。"
祁明摇摇头:"你哥帮过我,应该的。"他指了指照片,"你爸爸?"
小芳点点头,眼圈又红了:"我爸走了一年多。我哥为了还债,才去城里打工的。"
"听说你在城里相亲?"祁明试图转移话题。
小芳的表情突然变得复杂:"吹了。人家嫌我是农村的,没文化。"她苦笑,"其实是他同时谈了好几个,选了个家里开厂的。"
祁明不知如何接话。这时,里屋传来程晓阳的咳嗽声。
天亮后,雨停了。程晓阳的烧退了大半,虽然虚弱,但已经清醒。祁明去村委会打了招呼,又请老马帮忙联系乡卫生院的医生上门换药。
中午时分,祁明正整理药材种植的规划,程晓阳居然出现在了村委会门口,右臂重新包扎过,吊在胸前。
"你应该躺着休息。"祁明皱眉。
"死不了。"程晓阳还是那句口头禅,但语气没那么冷了,"昨晚...谢谢。"
祁明示意他坐下:"正好想找你商量件事。"
他摊开规划图,详细解释了中药材种植的构想——先动员几户村民做试点,成立合作社,逐步扩大规模;同时争取县里的扶贫资金,修建简易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
让祁明意外的是,程晓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泼冷水,而是认真听完,还提出了几个实际问题:"技术员从哪来?""第一年的投入怎么解决?""销路怎么保证?"
"技术员可以请县农业局支持,投入我想申请扶贫贷款,销路..."祁明顿了顿,"说实话,还没完全落实。"
程晓阳沉默了一会儿:"我在城里的药厂干过,认识两个采购。可以问问。"
祁明眼睛一亮:"那太好了!"
"别高兴太早。"程晓阳给他泼冷水,"人家要不要还两说。再说..."他犹豫了一下,"村里人愿意干吗?"
"李四已经答应了。再争取几户,就能先搞个小试点。"
程晓阳点点头,突然说:"我家有两亩地,荒着也是荒着。"
祁明惊讶地看着他。程晓阳别过脸:"就当还你人情。"
这天下午,祁明在整理村委会账目时发现了问题——前年的扶贫资金支出记录模糊不清,有几笔大额开支只有发票没有明细,而发票上的公司名称似曾相识。
他翻开程晓阳父亲留下的笔记本,最后一页记着一串数字和"兴旺农资"几个字。而发票上的公司正是"兴旺农资有限责任公司"。
祁明的心跳加快了。他隐约感觉自己触碰到了岩山村贫困表象下的某个暗流。
---
接下来的几天,祁明一边推进药材种植计划,一边暗中调查账目问题。程晓阳的伤好得很快,开始帮着走访村民,动员参与合作社。他的态度依然冷淡,但工作起来出奇地认真。
小芳则成了祁明的另一个帮手。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姑娘心灵手巧,很快学会了电脑录入,帮着整理村民资料。
"祁书记,您看我哥怎么样?"一天傍晚,小芳突然问。
祁明一时没反应过来:"什么怎么样?"
"人呀!"小芳眨眨眼,"别看他凶巴巴的,其实心软得很。村里张奶奶家的水缸,都是他偷偷去挑满的。"
祁明笑了:"你哥是好人,就是脾气倔。"
"他以前不这样的。"小芳声音低下来,"我爸走后,他就像变了个人。其实...他大学读了一年就辍学了,为了供我上学。"
祁明震惊地看着小芳:"你哥上过大学?"
"省建筑学院。"小芳骄傲地说,"他成绩可好了。"
难怪程晓阳对建筑和药材都懂一些。祁明突然理解了那种尖锐态度背后的不甘——一个本可以有更好前途的年轻人,被命运硬生生按在了泥土里。
周末,祁明回县城汇报工作,特意去了趟工商局,查了"兴旺农资"的注册信息。法人代表是一个叫王丽的女人,而企业关系图显示,她是县扶贫办王立冬主任的侄女。
回村的路上,祁明一直在想如何揭开这个盖子。他知道,自己可能正面对着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刚进村,他就看见程晓阳站在村委会门口,脸色凝重。
"怎么了?"祁明问。
"李四的儿子病了,高烧不退。"程晓阳说,"和你给我的药一样的那种,还有吗?"
祁明立刻从包里拿出备用药:"走,一起去看看。"
走在路上,程晓阳突然说:"你查账的事,小心点。"
祁明脚步一顿:"你怎么知道?"
"小芳看见你复印发票了。"程晓阳目视前方,"王立冬不是好惹的。"
"但这事必须查清楚。"祁明坚定地说。
程晓阳沉默了一会儿:"需要帮忙的话,说话。"
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重叠在崎岖的村路上。祁明突然觉得,岩山村的黄昏,似乎没那么寂寥了。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