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沉默与呐喊
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稀稀拉拉坐了二十来号人。祁明看了看表,已经比通知的时间晚了半小时。老马叼着旱烟袋,蹲在台阶上,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马支书,要不我们再等等?"祁明压低声音问。
老马吐出一口烟圈:"祁书记,就这些人了。能来的都来了。"
祁明环顾四周,来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妇女。他清了清嗓子,走到空地中央。
"各位乡亲,我是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祁明。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听听大家对村里发展的想法,一起商量脱贫的办法。"
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几个老人继续抽着旱烟,妇女们低头哄孩子,没人抬头看他。祁明感到一阵尴尬,但还是坚持讲了下去。
"我看了村里的土地情况,很多好地都荒了。我在想,是不是可以组织起来,搞合作社或者引进企业..."
"祁书记,"一个嘶哑的声音打断了他,"前年也是这么说的。"
祁明循声望去,是个缺了门牙的老汉。
"结果呢?地让人家圈走了,钱没见着几个!"老汉越说越激动,"我三亩好地,荒了两年,就拿到四百块钱!"
人群开始小声议论。祁明正要解释,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远处走来——程晓阳。他右臂吊着绷带,脸色苍白,但步伐依然有力。
"晓阳回来了?"老马站起身,"你爹的债..."
"还清了。"程晓阳简短地回答,找了个角落坐下。
祁明定了定神,继续道:"这次不一样,我们可以自己组织合作社,自己掌握..."
"祁书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打断他,"你说这些俺们听不懂。你就说能给多少钱吧?"
"不是直接给钱,是发展产业..."
"又是这一套。"程晓阳突然开口,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来一个干部画一张饼,吃完走人。老百姓吃剩下的渣,还得自己收拾烂摊子。"
祁明感到一阵热血涌上头顶:"程晓阳同志,你有什么建议可以具体提。"
程晓阳站起身,慢慢走到中央:"我的建议?先把前年土地流转的钱算清楚。再问问为什么扶贫款年年拨,村里年年穷。"他转向村民,"乡亲们,你们知道国家拨了多少扶贫款吗?知道咱们村该享受多少政策吗?"
人群骚动起来。祁明注意到老马的脸色变得很难看。
"程晓阳,"老马厉声喝道,"你别在这煽风点火!"
"我问错了吗?"程晓阳冷笑,"我爹死前问了三遍合作医疗报销的事,到死都没等到答复。"
祁明看到程晓阳吊着绷带的手在微微发抖,不知是出于愤怒还是伤痛。他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抬杠,而是一个儿子对父亲枉死的愤怒。
"程晓阳同志,"祁明提高声音,"你父亲的事我很遗憾。我向你保证,以前的账目我会查清楚。但现在,我们需要向前看。"
"怎么向前?"程晓阳直视祁明的眼睛,"靠这些老人和孩子?还是靠你那些漂亮的PPT?"
祁明深吸一口气:"靠我们每个人。包括你,程晓阳。你在外面见过世面,有技术,为什么不回来建设家乡?"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程晓阳。他张了张嘴,最终没说什么,转身走回自己的位置。
会议在尴尬的气氛中继续。祁明讲解了几个可能的产业发展方向,但村民们的反应依然冷淡。最后,他只好宣布散会,并承诺会挨家挨户走访听取意见。
人群散去后,祁明独自坐在空地上,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挫败。这时,一杯热茶递到他面前。
"别泄气,祁书记。"是村会计刘婶,"晓阳那孩子就这脾气,其实心不坏。"
祁明接过茶,苦笑道:"他说得没错,老百姓被忽悠怕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回来吗?"刘婶压低声音,"在工地上跟老板干架,胳膊都打折了。那孩子从小倔,跟他爹一个样。"
祁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远处,程晓阳正帮一位老人扛起麻袋,动作小心地避开伤臂。这一幕让祁明心中一动。
---
三天后,县农业局的专家到了岩山村。祁明陪着两位技术员走遍了村里的地块,取了十几份土样。傍晚时分,他们在村委会门口摆开仪器做初步检测。
"奇怪,"年长的技术员推了推眼镜,"这土壤酸碱度和微量元素..."
"不适合种庄稼?"祁明紧张地问。
"不,恰恰相反。"技术员兴奋地说,"特别适合种几种高价值中药材!尤其是这片山地,种出的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可能比平原地区高30%以上。"
祁明眼睛一亮:"具体哪些药材?经济效益如何?"
"比如黄芪、黄芩,还有柴胡。"技术员翻着资料,"按现在市场价,一亩地纯收入能到四五千,是普通庄稼的三四倍。"
"而且管理相对粗放,适合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年轻技术员补充道。
祁明激动地记下这些信息。正说着,他瞥见程晓阳站在不远处,似乎在听他们谈话。
"程晓阳!"祁明招手,"过来听听这个。"
程晓阳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过来。技术员又重复了一遍发现。令祁明意外的是,程晓阳提出了一些相当专业的问题。
"灌溉怎么解决?""采收后怎么加工?""销路有保障吗?"
技术员一一作答,最后说:"其实最关键的是组织问题。要成规模才能吸引收购商,最好形成合作社模式。"
程晓阳不置可否,但祁明注意到他听得很认真。
"你懂这些?"技术员走后,祁明问程晓阳。
"在工地干过药厂的项目。"程晓阳简短地回答,"见过他们收药材。"
祁明点点头:"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
程晓阳盯着他看了几秒:"想法不重要,执行才重要。"说完转身要走。
"等等,"祁明叫住他,"你的手...好些了吗?"
程晓阳头也不回地摆摆手:"死不了。"
祁明望着他的背影,突然觉得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可能是他在岩山村最重要的盟友——当然,也是最难搞定的一个。
---
接下来的日子,祁明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他带着农业局的检测报告,向村民们解释中药材种植的前景。大多数人的反应依然冷淡,但至少愿意听他说话了。
第七天的傍晚,祁明正在整理走访记录,一个黝黑瘦小的男人怯生生地敲响了村委会的门。
"祁、祁书记,能耽误您一会儿吗?"
祁明认出这是村民李四,村里有名的老实人,妻子跟人跑了,留下个七岁的儿子。
"老李,快进来坐。"祁明热情地招呼。
李四搓着手,半天才憋出一句话:"听说...听说您能帮娃上学?"
祁明一愣:"你儿子不是已经在村小上学吗?"
"村小要撤了。"李四眼圈红了,"乡里学校远,要住宿...我、我交不起饭钱。"
祁明这才明白过来。他立刻拨通了县教育局的电话,询问村小撤并的政策。二十分钟后,他挂掉电话,对一脸期待的李四说:
"老李,政策规定村小撤并后,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寄宿生活费补助。你儿子符合条件,不用交钱。"
李四不敢相信:"真、真的?"
"我明天带你去办手续。"祁明拍拍他的肩膀,"对了,你对种药材有兴趣吗?"
李四激动地点头:"祁书记说种啥就种啥!"
送走千恩万谢的李四,祁明在笔记本上打了个勾——李四,两亩地,首批试验户。虽然只有一个,但总算是个开始。
窗外,夕阳把岩山染成了金色。祁明伸了个懒腰,突然看见程晓阳站在院子里,似乎在等他。
"有事?"祁明走出去问。
程晓阳递过一个旧笔记本:"前年土地流转的会议记录。我爹记的。"
祁明惊讶地接过本子,翻开泛黄的纸页。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次村民会议的发言和决定,字迹工整有力。
"你爹..."
"村小学老师,当了二十年。"程晓阳语气平淡,"记了一辈子笔记,到死都没等到一个说法。"
祁明郑重地合上本子:"谢谢你的信任。我会查清楚。"
程晓阳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住脚步:"李四那事...做得不错。"
这句简单的认可,让祁明心头一暖。他看着程晓阳离去的背影,突然觉得岩山的夕阳,似乎比往常明亮了些。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