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泥泞的起点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砸在挡风玻璃上。祁明紧握方向盘,眼睛眯成一条缝,试图看清前方那条几乎被雨水淹没的泥路。这辆县政府配发的旧吉普车在坑洼的山路上已经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距离目的地岩山村还有不到五公里,但路况却越来越糟。
"这鬼天气!"祁明忍不住咒骂了一声。他刚满二十八岁,是县里最年轻的科级干部,这次主动请缨到岩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年轻人就该到基层锻炼",眼睛里却闪烁着一种"看你吃不了苦就会回来"的怀疑。
车子突然剧烈地颠簸了一下,随后右前轮陷入一个被雨水泡软的泥坑里。祁明挂上倒挡猛踩油门,车轮空转,溅起的泥浆糊满了挡风玻璃,车子却纹丝不动。
"操!"祁明一拳砸在方向盘上。他推开车门,雨水立刻浇透了他的衬衫。泥浆没过了他的脚踝,他弯腰查看情况,心沉了下去——车轮陷得太深了。
正当他掏出手机准备求救时,一阵引擎声从后方传来。一辆沾满泥浆的摩托车停在了他的车旁,骑手摘下头盔,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
"陷车了?"那人声音低沉,眼睛在雨中眯成一条线。
祁明点点头:"麻烦帮个忙,我这是去岩山村..."
"我知道你,"那人打断他,"新来的祁书记是吧?村里都传遍了。"他的语气里听不出是欢迎还是嘲讽。
没等祁明回应,那人已经下了摩托车,从后座取出一捆粗绳。"我车上有拖车绳,试试能不能拉出来。"
祁明这才注意到对方右臂上戴着的黑纱,心里一紧:"您是..."
"程晓阳,岩山村人。"男人简短地回答,"回来给我爹办丧事。"
二十分钟后,在程晓阳的帮助下,吉普车终于摆脱了泥坑。祁明想道谢,却发现对方已经骑上摩托车,只留下一句"村里见"就消失在雨幕中。
当祁明满身泥水地站在岩山村村委会门前时,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贫困。村委会是两间低矮的平房,墙皮剥落,门口歪歪斜斜地挂着"岩山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屋檐下,几个老人蹲着抽烟,用好奇而警惕的目光打量着他。
"祁书记吧?"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从屋里走出来,脸上堆着笑,"我是村支书马建国,大家都叫我老马。一路辛苦了!"
握手时,祁明感觉到老马手掌上厚厚的老茧。村委会内部比外观更简陋——两张掉漆的办公桌,几把吱呀作响的椅子,墙上贴着已经泛黄的各种规章制度。角落里,一台老式电脑显示器上落满了灰尘。
"村里条件有限,祁书记多包涵。"老马递过一杯热茶,"您的住处安排在村委会隔壁,以前是村小学,后来孩子们都去乡里上学了,就空出来了。"
祁明点点头,直奔主题:"马支书,先给我介绍一下村里的基本情况吧。"
老马叹了口气,掰着手指头数:"岩山村户籍人口862人,实际常住不到300,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青壮年劳力几乎全出去打工了。耕地面积..."
正说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匆匆进来:"马支书,老程家的丧事办完了,账目您过目一下。"她看到祁明,愣了一下。
"这是村会计刘彩凤,刘婶。"老马介绍道,"这是新来的第一书记祁书记。"
刘婶拘谨地点点头,把账本递给老马。趁老马看账本的功夫,祁明问刘婶:"村里像程家这样的丧事多吗?"
刘婶眼神一暗:"老程是肝癌,查出来就是晚期,没钱治,拖了半年就走了。村里这样的事不少,看不起病啊。"
老马合上账本,转移了话题:"祁书记,您先休息,明天我带您走访走访。"
但祁明等不及明天。放下行李后,他撑着伞开始在村里转悠。岩山村比他想象的还要凋敝——许多房屋大门紧锁,门前杂草丛生;偶有炊烟升起的人家,出来的多是白发老人或背着孩子的妇女。
在一处相对集中的院落,祁明看到几个妇女围坐在一起剥玉米。他上前打招呼,妇女们却突然噤声,用怪异的目光看着他。直到他亮明身份,一个年长些的妇女才开口:"书记来了啊,坐吧。"
闲聊中,祁明得知这院子里住着十来个妇女,却只有一个男人。
"你们...都是一家人?"祁明试探地问。
妇女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年长的那个苦笑:"算是吧。我们这些人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几年不回来,有的干脆没了音讯。家里没个男人不行,地里的重活、村里的事,都得有人出面。老赵是村里少有的壮年男人,我们就...互相帮衬着过。"
祁明心头一震,突然明白了"十女共夫"的含义。这不是什么道德沦丧,而是极端贫困下的无奈生存策略。
傍晚回到住处,祁明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四个字:光棍问题。
第二天一早,祁明正式开始了走访工作。在村口,他遇到了正准备返城的程晓阳。
"车修好了?"程晓阳主动打招呼,态度比昨天缓和了些。
祁明点点头:"昨天谢谢你。节哀顺变。"
程晓阳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祁书记打算在岩山村待多久?"
祁明一愣:"扶贫任期一般是两年,但..."
"上一位书记待了八个月就走了,"程晓阳打断他,"再上一位六个月。都是来镀金的。"他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嘲讽。
祁明直视他的眼睛:"我不是来镀金的。"
程晓阳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温度:"那祝你好运。岩山村这潭水深着呢,书记。"说完,他跨上摩托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祁明望着程晓阳远去的背影,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一个贫困村,还有村民们对政府、对扶贫干部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而改变这一切,远比把车从泥坑里拉出来要困难得多。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