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书画的“江湖体与老干体”
文/余一
书法中的“老干体、江湖体”现象
升平日久,书界热闹,在专业人士眼中出现了老干体、江湖体、田体(美术字)、狂怪体、龙凤书、象形书等,乃至“吼书、射书、丑书、乱书……”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带贬义的,素不知,从各种平台频频露脸报道的“书家”众多作品中,大众也认识了什么是鬼画桃符体,死蛇挂树体,口鼻书体!甚至重口味体——性书,女子阴道作书的行为艺术,国展体(为国展而国展)等。
要论及这话题,有许多朋友或看了不舒服,甚至嗤之以鼻,这是吃力不讨好的论述。
(2006年中国书协作品年鉴上的老干体、江湖体书法)
一般来说,没有传统书法的训练基础,没有“古法”的字就是“江湖体”,凭借自己的喜好、随意乱写,没有临帖的字就是“老干体”。这里先从北宋黄山谷的一件长卷书法谈起,他的行草书《赤壁怀古》,就被人说成是北宋的“老干体”与当时的“江湖体”,大概是其新意颇多,创新意识太浓,认为超出了“晋唐古法”甚至背弃了“汉魏旧制”,故引起人们的诧异。
传统书法与江湖体往往在一线之间,当代的大书法家周慧珺先生晚年“变法”之后的书法,就是这样的特点,点画之间的变化极为强烈,并且字形的状态也较为夸大,所以被很多人称之为“江湖体”。
如此一说,我们通常在各类拍卖场、展览(尤其是民间小范围、社区书展),看到的江湖老干体,比比皆是。
一、明确什么是“老干体”、“江湖体”
“老干体“是”老干部字体“的简称,代指没有受过书法专业训练的退休老人书写的字体。需要说明,老干体和江湖体,都不是严谨的书法概念,都是某种半戏虐的说法。
江湖体(又称自由体)的特点是:无根(点画不知出处),圆滑(无文化基本功),狂野(没有规矩地肆意张扬)。
老干体并非指针对老干部,只是一种书写特点。很多文化名人、知名学写得字,几乎都是老干体。而一些老干体书法都不是非常难堪的字,甚至有些老干体多少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字形、章法都有可取之处。
老干体之所以不能成为正经书法,高雅书法,是因为书写者没有长期临写古体帖的基础。有些老干体书家应该有所临习,但未长期坚持,入古不深。
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人文素养,缺的只是传承古人书法的精髓。
有一大批退休干部或老年人,在老年大学学习了书法的一些课程,由于书法的基础不扎实,又急于速成,看到同学都拿出了作品参展,也急着临一幅他人的作品,参加展览,这样势必导致自己堕入“老干体”行列。
此外,也有些老书法家,前期书法水平很高,但在年事已高后,疏于练习临帖,或身体原因,中风或摔伤右臂,笔力、线条的张力不够,结构松散,章法也凌乱,其书法水准降至老干体的水平,这就是老古话说的“朝君子而君子,夕小人而小人”。比如著名书家孙伯翔先生晚年的书展,有评论家就这样说,退化是必然,也是自然规律,完全不是80年代末的水准。“人书俱老”,很难!晚年的舒同、启功、沈鹏等名家皆如此。
我曾有诗句“一个人的世界,两个人的江湖”。江湖,顾名思义就是对于一个事物或一种艺术,有不同的想法与不同的见解,这就是“江湖”。而我们天天与人打交道,就“身在江湖”。
下面谈谈“江湖体”
通常指脱离传统法度、追求视觉刺激或个性张扬的书写风格,其特点可能包括:
1. 技法缺陷:用笔随意,缺乏传统笔法训练(如中锋行笔、提按转折等)。
2. 夸张变形:过度强调结字奇崛或线条张扬,失去内在平衡。
3. 功利性:迎合大众猎奇审美,缺乏文化内涵。
4. 脱离传统:未深入临习经典碑帖,自成一套“野路子”。
需注意,“江湖体”本身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批评术语,其界定常因时代和群体而异。
清人邹一桂曾说:江湖书画,就是“老汉戴花、村姑抹脂”,画面上全是闺阁气、蹴黑气、匠气、俗气,与江湖老大、江湖流氓习气类似。当然,书画界这样蛮横的也有,相对于一些风水大师、命理大师、僧道大师,若这类人会舞文弄墨,则霸气侧漏,不可一世。曾见深圳一风水大师的一个“道、龙、福、寿”,单个字卖到十万八千八百八十八,还有许多企业家被其忽悠到,哎!一言难尽!
另外,有人写了几十年书法,一直是写一种完全不变(或不太成熟)的字体,自由、随性、随心、随意去创作;也有人是跟一些所谓的名家学书法,行“拜师礼”,做足了江湖道义与江湖规矩,而书艺水平,停滞不前,却常自诩自己是某某人的高足,妄想以其师来压倒对方,逼人承认其书法功力。其实,几斤几两,明眼人一看便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江湖体”;其次,以习惯性的钢笔字入毛笔字,写出来的书法多半是看起来像书法的“江湖体”(这里有一批这样的书法工作者)。
(明代的馆阁体)
二、老干体、江湖体,也是可以“登堂入室”的
不是退休之后的人写得,就是老干体,年轻的书法爱好者也大有人在。
曾听人说:老干体才是书法的巅峰水平,老干体书家都是为抒发情绪而纯粹地书写,完全是无商业无经济利益而创作的;而那些所谓的“书法家”都是为生活、为卖字、为招生、为利益而写的。仅此一端,便已天壤之别……
写“老干体”者,若克服下面这些毛病,是可以成为真正的书家——权当“书法家”——这里没有很好的说法;(“书法家”,不单是指写字,比如:古代的账房先生、药铺掌柜、会计、军中书记员、其书写水平也高超,不能说“字写得好,规矩,有艺术气,就是通常所说的“书法家”。我们一定要明确,也不是加入区、市、省书协,乃至中国书协者,就是书法家。真正意义的书法家,如欧虞褚薛、颜赵柳李、苏黄米蔡、都是”学问+书写“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广博的学问,旁及其他艺术,懂文史哲、数理化,还要有诗词、写作,治印、琴棋音乐、舞蹈,或说,大学问家+书写能力高超=书法家)。
克服笔法简单:不信笔书写,多对传统书法笔法的深入学习和运用,纠正提按、使转等技巧运用不足,线条表现力较弱的毛病。
转变观念:应该认识到书法与日常书写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书法审美观,多读《历代书论》,从各类艺术中找到笔墨艺术与造型艺术的启发,尊重传统书法艺术的规律和价值。
写出个性:开始求同存异,临习的书法作品,模仿痕迹浓,写得像,然后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进行变化,写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与个人面貌,因为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表达,难以在众多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有人退休后虽有时间,但因长期形成的书写习惯和思维定式,难以快速突破自己,有人中途泄气。
纠正自己的审美局限:书法,是一种与心性相关的艺术。看看弘一法师从青年李叔同,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到律宗高僧弘一的蜕变,就能感知书法艺术的博大与精深。不同时期、不同角色、不同心境,写出不同于自己的书法,这是一种艰深而有趣的探索。因为过去从实用角度看待书写,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理解不足,难以把握书法的神韵和意境,随着年岁与阅历,学习的精进与深入的求索,一定会看到书写的更高层次。
寻求专业指导:如今,随着各大院校大批书法硕士博士的毕业,还有各大城市里成人书法培训机构的雨后春笋,周围懂书法的人也多了。克服面子问题,不耻下问,向真正的懂书法者求教,找到并发现自身书写的问题,加以改进,就会到达艺术的彼岸。
如果能够通过临帖、参加培训等方式,系统学习书法基础知识和技巧,提高艺术修养。主动向专业的真正的书法家请教,接受客观批评和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即便今天是老干体书法,明天也能登堂入室的。
行文至此,再谈谈绘画中的老干体。由于绘画相对抽象的书法来说,以形象来说法,故在绘画中,江湖的画与老干体的画,一看便知。一些画廊里的行画,老年大学的一大批初习绘画的作品,它们通常是:型抓不准,相画的不像,一目了然;其次在绘画语言、色彩及构图上,江湖一类的绘画,是画民间惯有的某种造像及造型,好像画齐白石、画吴昌硕,只有大概,没有真正的笔墨。
这里我想起了我的老师姬佐秋先生批评我的话:我曾为一个写兰的朋友写评论,姬老师说他没有入门,我却看不出。所以,绘画的讲究很多,要论述这方面,也是要从如何学画、《芥子园画谱》的临习,到“搜尽千峰打草稿”、“日日去速写,画笔不离手”做起,西画有它独特的构图、造型,光影与笔法;国画有国画的用笔、墨法,线条、意境,写意与工笔,写实与变化,这里面的水尤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十年画竹,百年画兰”,可见,除了绘画的喜爱与天赋之外,还要时间的打磨与深入的研究,才能在自己的绘画领域走出一片天。
如此说来,一切艺术皆如此,篆刻、音乐、舞蹈,唱卡拉OK、拉二胡、学木匠(木作艺术)等,要做出一番喜人可人的业绩,都是很难的。
最后,对喜爱艺术的朋友说一声,有此爱好,管它什么体,只要从中找到了快乐与满足,就是幸福的、值得的。
附:一些江湖书法与真正的书法、绘画
……………………………
下面是历代名家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