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保民
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天气预报,不论上班、旅游,还是逛街、下地,习惯性地总得先看看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自然与气象站相关。在晋南曾经流行过好事者对各个县进行漫画式的调侃戏言,其中有“xx气象站,掀起门帘看”。放在如今,这不就是直播么?无须过多解释,这戏谑该县气象站边门帘看、边预报天气的画面有多经典,即是讽刺,又具诙谐和幽默。
在仪器设备、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简陋的情况下,要想报准天气也够难为的。
说起天气预报准不准确,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没有气象站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是通过在与大自然的不断磨擦中总结天气的变化规律的,像那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天气观察、认识、总结的结果。像什么“七月七是雨旬”、“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孤山戴帽,大雨要到”、“燕子钻天蛇溜道,大雨不久要来到”、“东风刮三天,不下不由天”、“东风刮西风迎,不下雨不得晴”、“黑云红稍,天上下雹”、“瓦渣云,晒死人”、“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黑云吓婆娘,白云咥实活”、“早上滴一点,午后晒破脸”,等等。其中有长期的,有短期的,也有临期的,曾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过很大的参考和帮助。
气象观测站在中国据说是从清朝在1872年开始兴办的,后来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笔者在孙吉小学(后来改为七年制学校)上学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学校在操场的后面就设有红领巾气象哨,我有幸参加过气象观测兴趣小组,每天进行天气实况(天空的云量、风速仪、百叶箱里的温度湿度、降雨量)的观测记录等。据说积累的资料要提供给县里的气象站,也不知道后来的结局如何。
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人们常常是通过听收音机和有线广播来获取天气预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如今的天气预报已是今非昔比。不再是抬头看天,伸手试风,低头测地。主要是通过高空的气象卫星、高空气球,雷等设备对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资料,然后由中国气象局的大型计算机进行处理和运算,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得到天气图,再从中央到县级气象部门进行会商,预报员结合数值结果、实况观测及经验,综合分析并调整预测,然后通过网络、卫星发送给各地预报台站。通过电视、手机应用、新闻平台等渠道发布预报(同时提供预警信息如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为社会各层面提供服务。
尽管,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今天的天气预报已经与往昔的“掀起门帘看”不可同日而语。但由于大气过程的混沌特性,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环境,且难以精准捕捉突发的局部天气变化,所以天气预报还是有一定误差,以致我们总是觉得处在“局部”以外。
当然了,作为个人,“掀起门帘看”还是最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