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灵魂共鸣的文字相约
当视线被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吸引时,周遭的世界仿佛瞬间凝固,唯有那颗逐渐沉静的心,随着或腼腆、或悸动、或狂妄、或寂寥、或辛酸的文字一起和声,“文字洗心”这四个突然跃入脑海。
唯有阅读,唯有那些或浅显或深邃的文字,能一次次洗涤我的身心,让我在琐碎的日常中,重新找回超越生存的生命意义。
“言为心声。”语言一旦转化成文字的形式,就包含了为文者的爱恨情仇、精神追求和心路历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文字就是在阅读为文者的人生和心灵世界。但要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却并非易事。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字的魅力在于它能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同时也反映出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吧。
正因如此,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所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才显得如此深刻。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也暗示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理解的距离。
文字既是沟通的桥梁,也是心灵的迷宫,唯有通过个人的阅历与感悟,才能逐渐揭开其中的深意。
有学者指出,诗是不能被解释的。正如我们无力取来一片月光,摘来一朵花开,保存一段时光。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体味它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一抹抹文化的与心灵的印记,去品尝文字背后那份殷殷绵绵的情感,然后,用一种无力捕捉美好的怅惘心情,与你分享那份由美好文字带来的悲欣与真诚。
唐代的杜牧仅凭一名稚童,一处酒家,一杯佳酿,就这样一个难以凝聚成大景观、大画面的构图,竟铸成清明千年不朽的经典,成为万千华夏儿女共同伤怀的千古绝唱。
而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或绵绵密密,或稀稀疏疏,点点滴滴袭来,潮湿了对逝者倾诉不尽的哀思。
读小学时学《清明》,在老师的讲解下,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诗的大意。那时年纪小,阅历浅,无法真正体会到诗中那种“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人生的复杂情感。 直到父母相继离世,每年清明节回家上坟,在坟前点燃一炷香,摆上供品,恭敬地鞠躬、祭酒,有时遇上纷纷细雨,心中便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怅惘与凄凉。
此刻的雨,轻轻洒落在清明时节,仿佛化作了思念亲人的泪水,悄然滴落在每个人的心间。每一滴雨水中,都蕴含着淡淡的哀愁,每一滴雨水中,都承载着深深的怀念。 这让我领悟到,清明的雨最容易触动人的情感,牵动人的情思,追溯人的过往,浸润人的思绪,抚慰人的心灵。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难怪有人慨叹,清明的雨啊,就是尘世间一场至醇的醉。 作家李舫在《纸上乾坤》一书中说:“时间,舒展着巨大的羽翼,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天、某一刻,将历史之谜重新开启。那些祖先的传奇,那些祖辈的故事,他们在灾患面前的勇气,他们苦度长夜的智慧和坚忍,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识路密钥。”
这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繁华若梦的记忆,余音袅袅的诗情画意,从一个个字里行间,渗透出来,令人忍不住细细品味,欲罢不能。
每一个灵动的文字都是一朵盛开着的花儿。
还是这个“雨”字,当春雨淅淅沥沥时,满世界疯长出诗情画意,大地就是一张待着墨色的巨幅宣纸,一片空濛。
此时,天地间弥漫着花香青草的味儿,有鸟声雨声,还有醺然的耳语与丝管之声。春雨是催发灵感的酒,淅沥中百感萌生。
而秋雨则离不开一个“愁”字,别离是愁,忆往也愁,孤独失意是愁,漂泊无依是愁。寒夜秋雨,敲打着芭蕉,梧叶,残荷,蓬船。雨景可赏,雨声可听,雨意可画。但赏、听、画,无非合乎心情,道法自然。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最值得反复品味咂摸:“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短短一阙听雨,却让人品出人生三味:少年听雨,雨也年轻。此时,雨就是歌,就是情,就是温柔乡;壮年听雨,听到是雨的无情,词人的灵魂就像一只孤雁,在寒冷的西风中哀鸣;而暮年听雨,雨也跟着进入了暮年,世界也跟着老了。
正如作家三书所评论的:“或许我既非我,雨亦非雨。或许我们听的从来都不是雨,我们听的,一直是自己。”
每一个字符,每一段文字,以及所记录下的遥远的风物,一段旧时的光阴,甚至微不足道的细节,人世间的丝丝温暖……都是百姓的家长里短,都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寻常生活,它们有色彩、有声音、有气息、有味道、有温度,可让我们随时触摸到生命和生活不息的脉搏。
这些文字,既留住了历史,留住了以往的人,让他们以活生生的文字的形式活在了一种永恒的氛围中;又让人们通过文字寻觅到他们的遭遇,体味到他们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的情感。
品味隐藏在文字深处的得意或失落,高贵或卑微,幸福或忧伤,苍凉或寂寥,就像把几千年那墨色的字迹再用彩色的画笔晕染开来,我们会惊叹那是怎样一个美轮美奂的的场景啊: 长亭中儒冠者的吟哦,野涧古木的幽清,箫声与琴声的从容……宛如得一良友,重逢一故人,在惺惺相惜的交谈中,去尽俗虑与怨恨,去尽尘念,宁静心情,清洁精神。
山东作家刘君在《为文有时》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寒冷时的木头,点燃成篝火,燃成随心如愿吉祥安康的现状。又如腊梅,在寒冬里绽放成耀眼的灿烂,闻有清香。”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赋予我们精神支柱与思想价值的文字。
文字的横竖撇捺,勾折点提,一笔一划,都是潜藏在人世间的美好与沧桑的总合,一如杂花生树,枝枝节节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真情。 当我们仔细咀嚼、慢慢体味这些倾注着作者(作家)心血与汗水的文字时,一云一雨、一花一果、一山一水,一粥一饭,高低肥瘦,刚柔方圆,冷暖自知。
“阅读让我深知,除了此世界,我有另外的世界。”诗人西川说。
在字里行间,打捞长河岁月,发现鱼翔浅底,鹰击长空,或与自己的灵魂促膝长谈,或与坎坷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