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安民
当第一缕晨光吻上秦岭的峰峦,韩城司马迁祠的古柏正抖落千年晨露,黄河在龙门的峡谷里翻涌着青铜时代的回声——《西北城际头条》便从这厚重的黄土地里破土而出。这不是悬浮在云端的文字游戏,而是深植西北血脉的文化根系,将终南松韵、韩原炊烟、黄河涛声,统统酿成可以咀嚼的文字佳酿。
这里的笔触从不止于“苍茫”的标签。写秦岭,太白积雪便化作宣纸上的水墨,羚牛踏过箭竹的蹄印成了诗行间的平仄,山涧清泉在段落缝隙叮咚作响;写韩城,党家村的青砖会诉说“砖缝里藏着的岁月”,梁代村的青铜器在字里行间泛着幽光,毓秀桥的每块石板都倒映着往昔商贾的足迹;普照寺的飞檐挑着流云,庆善寺的古佛守着晨钟,司马迁祠的柏枝间,至今萦绕着“通古今之变”的浩叹,状元王杰的砚池里,未干的墨汁还漾着黄河的波纹。孟益沟的田垄上,饱满的有机花椒粒带着晨露,仿佛已嗅到飘洋过海的清香;星亮葫芦的匠人作坊里,退役军人儿子孙乐接过父辈的刻刀,在葫芦上雕出的纹路,正顺着物流的脉络走向全国。香山书画院的宣纸铺开,孙宝森的笔墨晕染出韩原秋色;冯增勤的《司马迁文化艺术中心》里,文脉与匠心正悄然生长。当笔锋转向龙门激流,鲤鱼跃动的鳞片便与文字的锋芒交相辉映;写到芝川古渡,八路军东渡的船桨又搅动了历史的漩涡。这不是地理概念的罗列,而是让每个读者都成为站在黄河岸边的见证者,看浪涛裹挟着往昔奔来,又驮着新的故事远去。
其文字筋骨里流淌着西北人“瓷实”的基因。潘启剑的战地笔记,字字如秦岭花岗岩般粗粝,硝烟中的“不怕苦”是枪管烫出的烙印,是绷带渗出的血性;珍珠的婚恋故事却像韩城土炕般温软,柴米油盐里熬出的甜,恰似那瓶花椒酸奶——麻香过后是回甘的醇厚。就连经典《保卫延安》在这里也获得新生,英雄的热血与秦岭的脊梁、黄河的肝胆在文字中熔铸成新的丰碑。韩城的市井烟火更被写得活色生香:大红袍花椒在段落间迸发麻香,羊肉饸饹的热气从标点里蒸腾,花椒啤酒的清爽漫过句读,“龙门特”白酒的醇厚在字缝里沉淀;社火表演的鼓点震得纸页颤动——秧歌的彩绸翻卷如虹,东庄闯神楼的队伍带着古傩的庄严踏过字行,行鼓的节奏夯进每个字眼,秦歌的嘶吼从字缝里窜出火苗。它写传承也写新生:星亮葫芦的刻刀在文字里起落,孙乐手上的老茧与葫芦的包浆同样动人,那些刻着韩城纹样的葫芦,成了非遗走出乡关的信物;孟益沟的有机花椒田,每颗椒粒都带着“出口”的骄傲,泥土里长出的辛香,成了连接中外的味觉纽带。这里没有无根的浮萍,只有黄土高原上“种啥得啥”的实在,要么是战火淬炼的真金,要么是岁月窖藏的温情,要么是手艺与土地共同孕育的希望。
总编芝水的镜头,为文字插上了视觉的翅膀。秦岭秋色在画幅里燃烧,每片红叶都跳动着阳光;梁代村陶器的裂纹中,凝固着三千年前的月光;龙门激浪的定格瞬间,分明可见鲤鱼化龙的残影;社火表演的快门下,闯神楼的幡旗猎猎作响,鼓手虬结的肌肉纤维都纤毫毕现;星亮葫芦的特写里,能看清孙乐刻下的每道线条,葫芦表面的光泽像镀了时光的膜;孟益沟的花椒田航拍中,绿色的波浪与远处的黄河相互映衬,饱满的椒穗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这不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如秦岭与汉水般相依相生,似黄河浪涛与晋陕峡谷般琴瑟和鸣,让每个故事都拥有三维的质感——读者不仅品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视觉的朝圣。
作家何俊峰喻其为“人参果”确非虚言。这甘甜源自拒绝浮躁的清澈,如同终南山巅未染尘的雪水;这滋味饱含文化坚守的执拗,恰似司马迁祠那株雷击不倒的汉柏。三两同仁守护这方净土,比韩城的老石匠更苛求完美——校稿的夜灯常与《史记》竹简的虚影重叠,排版的指尖总带着党家村族谱的触感。他们写史圣司马迁,不止于“史家绝唱”的伟业,更探寻风骨如何浸润韩原基因;写状元王杰,不囿于“两朝重臣”的显赫,独钟那方砚台折射的黄河清浊;写孙乐与星亮葫芦,不只是记录手艺,更捕捉“父辈刻痕与子辈新纹”里的传承密码;写孟益沟的有机花椒,不只是描写物产,更读懂“黄土里长出国际范儿”的智慧。这岂是寻常的内容运营?分明是用文化苦旅守护着文明的DNA。
当流量至上的喧嚣淹没互联网,《西北城际头条》却如秦岭古柏,将根系深扎文化层,让枝叶探向文学星空。它的免费分享不是慈善,而是西北人“掰馍分食”的天性——大家巨擘甘愿驻足,是因这里跳动着《史记》的脉搏;市井百姓乐于停留,是为能触摸到黄河的体温、韩城的脉动,看到身边的葫芦能走向全国,门前的花椒能香飘海外。
究其本质,《西北城际头条》早已超越媒体平台的定义。它是秦岭的文学化身——以段落承继造山运动的厚重;是黄河的另一种流淌方式——用字符运送文明的火种;更是韩城的全息投影——让太史公的竹简、党家村的砖雕、梁带村的玉龙,让普照寺的晨钟、庆善寺的古意,让花椒的烈焰、闯神楼的庄严、葫芦的纹路、行鼓的雷霆、秦歌的苍凉,都获得可感可知的纹理。若你眷恋这片黄土地,不妨常来坐坐:这里的每篇文章,都是写给西北的散文诗,字里行间有大禹开山的钎痕,有鲤鱼逆流的勇毅,有东渡船队的帆影,有孙乐刻刀下的新痕,有孟益沟花椒飘向远方的香,更有万千普通人的光阴故事在静静流淌。
【作者简介】
李安民,陕西韩城人,古稀未伏枥。退役军人、退休警察,中共党员。半生戎马淬铁骨,解甲笔耕仍执戈:数百篇文学及新闻作品见诸报端,散文《老巷里的善念》获2025年“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兼任职工摄影协会光影逐梦人,投身秦东救援、退役军人服务、红十字三支志愿队伍,以志愿者身份始终冲锋在前;更以数十载热忱为“月老”,牵成百余美满姻缘。四徽铭心:军徽烙魂,警徽铸志,党徽涤念,志愿徽暖众生。黄土地的沟壑间,他如生命棱镜,折射赤诚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