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张青杰副主席散文《故乡的芦花美》
策划:紫气婴儿(主席)
主持人:公主小妹(秘书长)
文/张青杰(北京)
“芦花美,芦花白”,当抒情悠扬的歌声在耳畔响起,一个画面就定格在我眼前:深秋,夕阳映红了天边,秋风催动芦苇,芦花在蓝天下尽情地飞舞,翻起如雪的波浪。那丝丝缕缕的芦花牵动我,跨越千山万水,回到那片芦苇荡,回到故乡。
我的家乡河南省偃师县位于伊河、洛河之间,与洛阳隔洛河相望,地势平坦,水量丰沛,是河南的粮食主产区,主要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在我的村庄和邻村交界的地方地势低洼,形成了一条天然的溪流,水面不宽也不深,至多可称为小河,河两岸生长着一片片芦苇,给村庄增添了绿色的屏障,真有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的景色。芦苇后面的斜坡因为不适合耕种,被选作村里的墓地,墓地后面是农田。虽然挨着墓地,但芦苇荡是我儿时的乐园。
冬天,小河封冻后变成天然冰场,最有趣的事是跟着大孩子溜冰,那时没有冰鞋,穿着棉鞋,在冰上疯跑,或者捡冰块在冰面上打冰漂,看谁的冰块滑得远,顺带捡了干枯的苇叶回家烧火。当春风拂过田野,小河冰面融化,芦苇急不可耐地钻出泥土,它们长着尖尖的角,打眼一看,像竹笋,却比竹笋绿,并且细直,开始三五成群,很快就长出一片嫩绿,它们沐浴着春光,快速地拔节,长出青翠的苇叶,引来鸟儿呼朋唤友在芦苇间跳跃、歌唱,芦苇荡又恢复了生机。
夏天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光,芦苇荡深处传来苇莺清脆的叫声,我们循着声音拨开芦苇,寻找苇莺在苇杆上的鸟巢,掏鸟蛋,苇莺蛋比鹌鹑蛋还小,不过煮了吃味道很鲜美,想来还是那些年穷缺吃的。当然,最开心的还是在小河里玩水,中午,夏日的阳光将河水晒暖,我们在小河里光着屁股打水仗,水花飞溅,笑声在河面上回荡。捉蝌蚪,放进瓶子里养,看蝌蚪在瓶子里游,过两天兴致没了,蝌蚪也死了。捕鱼,在河道窄的地方用泥垒起围堰,把围堰里的水舀干,鱼就等着束手就擒,用柳条将鱼串起来,晚上又有一顿美味解馋。
秋天,芦苇荡变成了墨绿色的海洋,愈加郁郁葱葱。苇杆长得粗壮、高大,每株芦苇头戴淡紫色穗子,像一排排卫兵站立,守护着村庄。我们会在秋天到芦苇荡采苇叶,这时的苇叶又宽又厚,编成小动物、小篮子什么的,也有大人拿着麻袋来采苇叶,听说他们将采来的苇叶拿到县城去卖,才知道在我们看来随手可得的苇叶也可以卖钱,但不知道苇叶还能做什么用。
天气渐渐变凉,芦苇变黄,穗子变成白色,秋风吹动,沙沙作响,似千军万马冲锋,芦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要摇落太阳。秋末,村里组织大家割芦苇,分给各户处理,有的将芦苇杆破成篾片,浸泡处理后编织苇席、馒头框、放饺子的盖帘等;有的将芦苇杆锯成段,用麻绳编成门帘、珊子。这个时候,我最爱缠在奶奶旁边看她编织,帮她抱来一捆捆处理好的篾片,她的手像像施了魔法一样灵巧地翻动,一条条篾片随之欢快地跳跃,最后变出一件件用品,令人惊叹!剩下的芦花捆扎起来挂在屋檐下,烧柴时引火用。我想跟奶奶学编织,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还小、皮肤嫩,容易被苇子划破,等长大了再学。我看着奶奶满是老茧的双手,手指上有划痕,有的还在渗血,就想难道大人的手被划破了就不疼吗?
上学后,去芦苇荡玩的机会少了,但每次跟父母到田里拔草、施肥的时候,总是一边干活一边不时望一眼芦苇荡,真想跑过去玩耍。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奶奶去世了,埋葬在芦苇荡后面的墓地,看着棺木被缓缓放入墓穴,想到奶奶再也不能教我编织,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奶奶,我还没有长大您怎么就离开了?!芦苇沉默地站立着,我第一次感到,芦苇荡不再只是玩耍开心的地方,它在我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每次到墓地祭奠奶奶的时候,我都会凝望芦苇荡许久,它们忠诚地守护着奶奶,在风中舞动的芦花是奶奶的白发,苇叶发出沙沙声,是奶奶在和我说话。
在我上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父亲被平反落实政策,全家搬迁到青海,奶奶永远留在了故乡。后来,我考上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生活,距离奶奶越来越远,但每年秋末天气转凉的时候,我都会伫立遥望故乡,目光穿越千里,我又看到了空中舞动的芦花,听到苇叶传来的沙沙声。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之家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紫气婴儿(王雷):这篇《故乡芦花美》以青年歌唱家雷佳的歌声《芦花》(作词:贺东久,作曲:印青)开篇,瞬间引起读者的共鸣,勾起童年的无数回忆。作品情感真挚深厚,乡愁悠长,将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对奶奶)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怅惘,层层递进、真挚动人地表达出来。结尾“目光穿越千里……听到苇叶传来的沙沙声”,将这份乡愁升华到极具感染力的高度。
作者观察细致,笔触细腻。无论是四季芦苇的不同形态(春天尖尖的角、夏天的墨绿海洋、秋天的如雪波浪)、孩童的乐趣(溜冰、掏鸟蛋、玩水、捕鱼),还是芦苇的功用(编织、引火)和奶奶编织的场景,都描绘得具体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和画面感。
文中充满了鲜活的乡土生活细节:打冰漂、掏鸟蛋(尤其是对苇莺蛋大小味道的描写)、光屁股打水仗、用泥垒围堰捕鱼、秋天割芦苇及各种编织用途、奶奶编织时手的细节(老茧、划痕渗血)、“珊子”、“馒头框”等方言词汇的使用……这些细节不仅真实还原了特定地域和时代的生活场景,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代入感。
总之,《故乡芦花美》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它以芦花为魂,以四季为卷,深情描绘了故乡的风物、童年的乐趣、亲情的温暖以及离乡后的深切思念。文章情感充沛真挚,描写生动细腻,意象鲜明集中,结构清晰完整,语言朴实而有韵味。
如作为“量子现代散文”范文,可斟酌在“苇莺蛋很鲜美"后,增加一句"成为贫瘠岁月里的星光"……
简历: 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
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王红民: 这篇文章张青杰老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故乡芦苇荡的四季风貌,字里行间满是童年的鲜活记忆。
开篇以歌曲引景:“芦花美,芦花白”的歌声触发回忆,定格深秋芦花飞舞的画面,自然引出对故乡芦苇荡的思念。
故乡环境独特:家乡位于伊、洛两河之间,村边低洼处的溪流与两岸芦苇相映,如“一水护田将绿绕”般诗意,而芦苇荡旁的墓地与农田,更添几分乡土气息,也为童年乐园铺垫了特殊背景。
四季乐趣各异:
冬天的冰场嬉戏、捡干苇叶烧火,满是冬日的野趣;
春天芦苇破土而出,嫩绿生长,引来鸟儿栖息,尽显生机;
夏天是最欢乐的时光,掏鸟蛋、打水仗、捉蝌蚪、捕鱼,每个细节都透着孩童的天真与快乐;
秋天芦苇成墨绿色海洋,采苇叶编物件、大人售卖苇叶,让芦苇荡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全文将芦苇荡的自然之美与童年的纯真回忆紧密交织,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文中将自然之美、童年之乐、亲情之暖与乡愁之浓融为一体,芦花不仅是故乡的风景符号,更成为镌刻在心底的情感图腾。
简历:王红民,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 20 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 诗人。《青年诗人》第 38 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神州诗歌报诗人之家委员会副主席。神州诗歌报散文主编。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洋县作协会员。电子章回小说 《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汉江》《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等。
小妹读文:芦花是故乡的信物,藏着张青杰主席的半生的牵挂。那条伊洛河间的小河,用芦苇织就绿色屏障,把童年时光裹进四季里。
冬天冰场上的疯跑,春天芦苇尖儿冒头时的雀跃,夏天摸鱼掏蛋的欢腾,都浸着泥土的气息。最难忘是秋末,奶奶编苇席的手像施了魔法,老茧与划痕里藏着生活的温度。
当奶奶葬在芦苇荡后,那片曾是乐园的地方,便多了层温柔的重量。风拂芦花如奶奶白发轻扬,苇叶沙沙似她未说完的叮咛。如今千里之外,秋风吹起时,漫天芦花仍是扯不断的乡愁,把故乡牢牢系在心上。
本文以芦花为情感纽带,串联起故乡记忆与成长轨迹,笔触细腻动人。
作者借四季芦苇荡的变迁,复刻了童年乐园的鲜活场景:冬日冰场的欢闹、夏夜摸鱼的雀跃、秋日编苇的温情,充满乡土气息。而奶奶的离世,让芦苇荡从单纯的玩耍地,变为承载思念的精神寄托,赋予景物深层情感。
结尾以“遥望故乡的芦花”收束,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普遍的乡愁,平淡文字中藏着厚重的生命体验,如苇叶般质朴,却似芦花般轻盈地叩击人
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唐宋风韵诗社主编,神州诗社编辑。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
散文鉴赏:芦花织就的乡愁
文/梦想像太阳
读这篇《故乡芦花美》,像翻开一本泛黄的线装相册,每一页都落着芦苇的白绒。咱这代人,谁的记忆里没这么块“杂地”?不金贵,却盛着这辈子最沉的念想。
你看作者写冰上疯跑,我就记起村河边那片芦苇。数九寒天,冰面虽不能走人,我们伸着冻红的手,捞冰块玩打仗,把棉弄湿搞脏了,回家挨骂也咧着嘴笑。春上芦苇刚冒尖,就猫着腰去掏鸟窝,鸟蛋比手指头还小,偷偷烧了吃,那香能记一辈子。
最揪心是写他奶奶。老辈人手上的活计,看着轻巧,实则缠满了日子的筋。我婆婆也会这手艺,篾片在她手里活泛得很,编出的席子又密又匀。她手上总带着裂口子,冬天抹上猪油,开春照样出血。我要学,她就拦:“嫩皮子禁不住扎。”后来她走了,那些篾片、芦花,都成了堵在心口的疙瘩。
离了老家才明白,那片芦苇原是乡愁的根。春发绿,秋飞白,一年年守着老屋。奶奶葬在芦苇后头,风过处,苇叶沙沙响,倒像是她还在念叨着啥。每次回去上坟,望着那片白花花的芦花,就觉得她从没走远。
如今见着芦花就挪不动脚。知道那不是花,是故乡撒过来的网,网住的都是带温度的日子。作者说芦花牵着他回家,其实啊,是咱心里的念想,早把那片芦苇荡,织成了一辈子拆不开的牵挂。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心雨: 张老师的散文—故乡的芦苇荡,是藏满暖光的记忆匣。冬有冰上疯跑的笑,夏有摸鱼打水仗的欢,春看芦苇拔尖,秋采宽叶编小篮。
奶奶编苇席的手最暖,老茧里绕着生活的韧。后来她睡在芦苇荡后,风过苇叶,便成了她在说话。
如今千里之外,每到秋凉,总会想起那片飞舞的芦花——那是故乡递来的信,轻轻巧巧,就把心牵回了旧时光。
简历::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倚楼观蝶舞: 张主席这篇散文读着特别亲切,像听一位老朋友慢慢讲自己的故事。
它把故乡的芦苇荡当成了串起回忆的线,从冬天的冰场、春天的新绿,到夏天的嬉水、秋天的苇叶,一年四季的芦苇荡里都藏着具体的事儿:光屁股打水仗的欢闹、用泥围堰捕鱼的得意、看奶奶编苇席的专注……这些细节太真实了,就像咱们小时候经历过的那样,带着泥土气和烟火气,一下子就能让人想起自己的童年。
最打动人的是里头的情。一开始写芦苇荡是“乐园”,满是孩子气的快乐;后来奶奶去世,芦苇荡变成了思念的寄托——“风中的芦花是奶奶的白发,沙沙声是奶奶在说话”,这种感情变得沉甸甸的。到最后离开故乡,秋末的芦花还在心里飘,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漫开来,不刻意,却让人心里发暖又发酸。
读着这篇散文就像跟着作者走了一趟故乡的芦苇荡,踩着回忆里的脚印,闻着苇叶的清香,感受着藏在时光里的牵挂。没有花哨的词儿,全是实在的日子和真心的念想,读着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该有的样子,也是上世纪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
简历: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故乡的芦花美
文雅解析
文章亮点在于通过芦苇这一意象串联起乡愁与亲情记忆,但象征体系的构建还可更加严谨。
芦花作为核心意象,其"白"与"奶奶的发"的关联固然巧妙,但若能在前文铺垫更多祖母与芦花的互动(如祖母头戴芦花的记忆),象征意义将更加水到渠成。
芦苇"守护村庄"与"守护奶奶"的双重象征若能形成更有机的呼应,文章的思想深度将进一步提升。
散文情感真挚、构思巧妙,但在结构安排、语言锤炼、象征构建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作者在保持现有情感厚度的基础上,加强对细节的精选与艺术化理,使芦花这一意象承载更多层次的情感与文化内涵,让故乡记忆通过更加精湛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
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高琳: 看到标题“故乡芦花美”就有一种共情感和亲切感。因为在自家门口黄埔江边也有一大片芦苇荡。为此我特地写了首格律体新诗。当然,这里是篇散文,在作者张青杰的笔下,他的家乡更美。
作者引经据典用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切入主题,再从一年四季芦苇不同的变化着手。
冬天,小河封冻后变成天然冰场。
“春天芦苇急不可耐钻出泥土,相竹笋,却比竹笋绿。”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比女性心还细。
“夏天,芦苇荡深处传来苇莺清脆的叫声,苇莺蛋比鸽子蛋还小。”这些描述让久呆城市的我们新奇。
“秋天芦苇荡变成了墨绿色的海洋,天气变凉后芦苇变黄,芦花飞舞”,芦苇杆还能派很多用处。一幅幅画面感真实有趣,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如果单纯写景已经够美,文中又穿插了与奶奶之间的互动,亲情让人温暖又感动。作者考入大学后去了北京,乡愁掺着芦花的景象穿越千里。
整篇篇幅不似诗歌那么短,却又不觉得长。文笔清新,意境绵长。让人久久回味,是一篇散文佳作。
简历:高琳,笔名琳琳,上海人,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黄慧慧: 张青杰老师的这篇散文,以“芦花”为纽带,织就故乡四季风光、童年趣事与乡愁亲情,动人至深。
以歌起兴:“芦花美,芦花白”的歌声牵出深秋芦花飞舞之景,奠定怀旧基调。
四季童趣:芦苇荡依溪而生,如“一水护田将绿绕”般诗意,是儿时乐园:冬可溜冰拾苇叶,春见新苇引鸟鸣,夏能戏水捕鱼掏鸟蛋,秋则采叶编物,皆是鲜活记忆。
亲情与生活:秋末割苇编物的乡土场景中,奶奶巧编苇器的身影与“我”的好奇相映,老茧与划痕藏着辛劳,亲情更显厚重。
情寄芦花:奶奶离世后,芦苇荡成思念载体——芦花似白发,苇叶沙沙如絮语。即便远走,每至秋末,芦花与叶声仍跨越千里,唤醒眷恋。
全文以细节让芦苇荡成为承载童年、亲情与乡愁的符号,满是对故乡的深情。
简介【黄慧慧】女,陕西洋县人。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偶有文章见网络平台。现从事美术教育事业。
孤狼:《故乡芦花美》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它以“芦花”为灵魂意象,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描绘了故乡芦苇荡的四季美景以及童年趣事,细腻刻画了与奶奶的深厚感情,最终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永恒的乡愁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情感真挚动人,细节丰富生动,结构清晰,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芦花、芦苇荡的形象刻画深刻。整篇文章的感染力能唤起了读者对故乡、童年和亲情的共鸣,是思乡之情的美篇。
简介:周文平,来自江西,成长于赣江边,喝着赣江水长大。从小听着王勃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的人,爱好文学,更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一路走来,转瞬已半生,有文字的生活,时光孤独但不寂寞……
曹源: 这篇散文成功地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乡愁,芦花的美不仅在于视觉上的洁白,更在于它承载了生命最初的温暖与失去后的苍茫。正如作者所言,那些在芦苇荡奔跑的日子,早已成为"跨越千山万水"也要追寻的精神归宿。
作者将情感渗透在细节中,比如奶奶编织时"满是老茧的双手"与"我皮肤嫩"的对比,暗示代际差异与传承断裂。搬家后"每次跟父母到田里拔草"仍望向芦苇荡,展现无法割舍的牵挂。这两处读后使人印象深刻。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李天友: 拜读欣赏张青杰老师《故乡芦花美》,仿若跟随老师的笔触踏入那片充满温情与童趣的故乡芦苇荡。文章以悠扬歌声引入,描绘出故乡芦花在夕阳下飞舞的绝美画面,自然地牵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张老师细腻讲述了故乡四季里芦苇荡的独特魅力,冬之冰上嬉戏、春之芦苇萌发、夏之河中玩乐、秋之采叶编物,儿时的欢乐场景如电影般在眼前放映。这片芦苇荡,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作者童年记忆的载体,满溢着纯真与美好。
张老师用质朴文字勾勒出故乡的灵动,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特作七律以赞:
赞《故乡芦花美》
文墨轻挥韵味长,故乡芦荡绽芬芳。
春临嫩苇迎晖舞,夏到清波笑语扬。
秋采叶儿编妙物,冬溜冰面戏寒霜。
一篇佳作情思绕,醉忆童年梦亦香。
简介:李天友,1978年参军,1991年转业到地方房产系统工作至退休。喜爱新闻报道、诗歌散文等,在部队和地方曾是《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后勤杂志》《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湖北日报》《战士报》等报社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共有5000多篇、首、幅被各大媒体刊用;并有一百多篇新闻、通讯、图片、诗歌散文获奖。多家协会会员和十多家报刊及公众号平台特邀撰稿人。
百炼成钢读文心得:这篇散文以芦花为魂,在四季轮回中编织出一幅乡愁锦缎,将童年欢愉、亲情温暖与生命哲思,都沉淀在那片飞舞的芦苇荡里。
文章也展现了张青杰主席非凡的"记忆雕刻"能力,他以芦花为刻刀,在时光的刻版上镌雕出立体的乡愁。
主席以"感官通联"的笔法——将视觉(如雪的芦花)、听觉(沙沙声)、触觉(苇叶划手)编织成记忆的锦缎。
同时,通过"时空折叠"的叙事艺术,让童年的欢愉、亲情的温暖、离别的哀伤在芦苇荡的四季轮回中自然交融。
此外,主席加入了"物性升华"的哲思,使平凡的芦苇完成从植物到情感载体的诗意蜕变,最终化作奶奶白发的永恒象征。
这种以具象写抽象、以物性见人性的功力,真的可以说是当代乡土散文的典范。
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余波
副主席:王红民
秘书长: 公主小妹
秘书长:陈晓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余波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