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8.匆匆而过
文/林水火(福建)
流水有意无意地经过
脚下的清澈让河底的石头与泥沙
露出了积淀的真相
岸上的花草树木自然于受过漂泊的风
摆着无声的姿态
从高处落地的石头或有的来自悬崖的屋檐
架在当中的锁链输送着
天涯海角呼吸的梦
接续于云端的车水马龙
烙印着浪尖上最可亲近的雪的疯狂
夏日知了喧嚣与流水的真诚相望
跳出了涛声的泡沫
抵达翅膀留下的黑白情愫
别离的焦灼化作了灿烂的花朵
血红的根在日子的河底之下执着地用心拔节
这首《匆匆而过》以自然意象为骨,以时间流动为脉,在看似松散的笔触中藏着对生命沉淀的细腻思考。自然意象的巧妙运用与时间哲思的隐性流露,让诗歌既有画面的灵动,又有内涵的厚度。
一、意象:在流动与静止中编织隐喻
诗中选取的意象极具代表性,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
流水: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既是时间 “匆匆” 的载体,又以 “清澈” 的特质成为揭示真相的媒介,将 “河底的石头与泥沙”—— 那些被掩盖的、沉淀的过往 —— 呈现在读者眼前。
石头与泥沙:象征着时间积累下的痕迹,“积淀的真相” 暗示它们是过往经历的凝结,无论厚重(石头)还是细碎(泥沙),都是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
根与花朵:结尾处的 “血红的根” 与 “灿烂的花朵” 形成强烈对照,根在 “日子的河底” 执着拔节,花朵是 “别离的焦灼” 绽放的结果,暗合 “沉淀孕育绽放” 的生命逻辑,让 “匆匆” 的流逝有了沉甸甸的落点。
这些意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像流水般相互浸润:岸上的 “花草树木” 受过 “漂泊的风”,与流水的 “经过” 形成空间上的呼应;“悬崖的屋檐” 与 “天涯海角” 拓展了空间维度,让 “匆匆” 从局部场景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知了喧嚣” 与 “流水真诚” 则以声与静的对比,强化了时间流逝中的动态平衡。
二、结构:从 “经过” 到 “扎根”,完成情感的沉淀
诗歌的结构看似随性,实则暗含递进:
开篇以 “流水经过” 切入,聚焦 “脚下的清澈”,将视角拉向具体的、微观的 “沉淀”;
中段将视野抬高,从 “高处落地的石头” 到 “锁链输送的梦”,再到 “云端的车水马龙”,空间上的拉升让 “匆匆” 从自然场景扩展到人文场景,暗示时间流逝中个体与世界的连接;
结尾回归生命本身,“夏日知了” 的喧嚣与 “流水的真诚” 碰撞,最终落脚于 “根” 的执着,让 “匆匆而过” 的过程有了 “用心拔节” 的重量,避免了流于对时间流逝的空泛感慨。
三、留白:让 “无声” 与 “疯狂” 碰撞出想象
诗中多处运用 “无声” 与 “疯狂” 的对比,增强了张力:“花草树木” 以 “无声的姿态” 承受风的漂泊,却在 “浪尖上” 藏着 “最可亲近的雪的疯狂”;“别离的焦灼” 本是沉重的情绪,却化作 “灿烂的花朵”。这种矛盾性的表达,恰恰暗合了 “匆匆” 的本质 —— 时间在带来失去的同时,也在孕育新的可能,而这种复杂的感受,被诗人以克制的笔触留白,留给读者自行体会。
总结:于 “匆匆” 中见厚重
《匆匆而过》最动人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喊出对时间的感慨,而是让意象自己 “说话”。流水的动、石头的静、根的深、花的艳,共同构成了一幅 “流逝与坚守并存” 的画面。在 “匆匆” 的表象下,诗人其实在告诉我们:那些被时间冲刷后留下的沉淀,那些在流逝中执着生长的力量,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