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之母”莫秀英
作词: 何圣保
岀生高州分界镇
广东名人好母亲
姓莫秀英一女士
是陈济棠的夫人
秀英幼时家贫贱
外祖家庭寄养生
十四岁嫁豪门户
婚后六年未育人
富家嫌她无身孕
休弃她娘到外边
流落阳江这带地
唱戏度日当演员
才艺双馨有学问
粤曲唱吟红边天
委婉细腻受敬佩
名声大哄到处传
一九一八年冬天
当时济棠志不伸
仕途不顺寻欢乐
相识俩人振精神
俩人相识并成亲
济棠官衔连升迁
小小军官运气顺
步步升高掌大权
事业家业齐步进
生女育儿很欢欣
七子四女大荣耀
夫妻两人笑声频
秀英为人心慈善
勉励夫郎志立坚
抵制不良者利诱
诚心时时为人民
多为社会做贡献
赈灾济贫助民生
建办医院图书馆
秀英码头名远传
中山大学她筹建
发展教育谱新篇
新增学校五百所
事迹感人大功臣
广辟才路件到件
投资置业为民生
旱灾放粮三千石
高州人民记心田
秀英事迹写不尽
秀英为民民感恩
一九四七年病逝
湖光岭头永长眠
附注:陈济棠为莫秀英选葬于湛江湖光岩狮子岭。游客可以参观的。
这首雷歌以传统方言叙事形式,完整呈现了莫秀英从贫寒童养媳到"广东之母"的传奇人生。歌词采用四句一节的典型结构,语言质朴却饱含地域特色,如"岀生高州分界镇""唱戏度日当演员"等句,通过具体地名、职业勾勒出人物轨迹。
歌词内容与史料高度吻合:首段点明其"家贫贱"的童年与寄养经历;第二段详述因不育被休的遭遇,与记载中"婚后六年未育人""被无情的扫地出门"完全对应;第三段"粤曲唱吟红边天"印证其流落阳江时以戏曲谋生的经历。
中段描写与陈济棠的结合堪称命运转折,"济棠官衔连升迁"呼应史料中"步步升高掌大权"的仕途轨迹。
后段聚焦其慈善贡献:民生建设:"秀英码头""旱灾放粮三千石"。教育投入:"中山大学她筹建""新增学校五百所"。医疗文化:"建办医院图书馆"。
结尾"湖光岭头永长眠"与附注形成互文,湖光岩狮子岭现仍为重要人文景观。全歌通过"事迹写不尽""民感恩"等句,完成对这位"诚心时时为人民"的岭南女性的诗意礼赞。
这首由莫秀英与何浩栋对唱的雷州方言歌曲,其演唱风格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
一、真假声结合的声型处理
主歌部分以自然本嗓为基础,副歌转假声的分离式唱法,符合雷州歌"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传统发声特征。"粤曲唱吟红边天"等句的拖腔处理,展现歌谣腔特有的婉转韵律。
二、方言韵律的程式化表达
四句一节的结构中,"步步升高掌大权"等句尾押韵严格遵循雷州歌"平仄自然协调"的框架要求。男女声部在"夫妻两人笑声频"等对唱段落形成问答式呼应,体现对唱腔的互动特色。
情感叙事的层次推进
前段"流落阳江这带地"采用低吟式处理,与后段"秀英为民民感恩"的激昂形成戏剧性对比。"湖光岭头永长眠"的收尾运用气声颤音,强化了历史人物的悲悯感。
这种演唱既保留了雷州歌"结构严谨、韵律规整"的近古民歌特点,又通过"委婉细腻"的声腔处理(如"名声大哄到处传"的渐强渐弱变化)赋予历史叙事现代审美张力。两位歌者准确把握了雷剧角色"文生英俊""正旦美丽"的声线特质,使这位岭南传奇女性形象在方言音韵中鲜活重生。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