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广祥著作推荐
徐良文,生于1953年,笔名鲁青。曾为江苏省法制新闻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南京钟山书画院院长。在部队荣立二等功,在地方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抗震救灾工作先进个人”。
著有《恽代英传》《茅台酒的前世今生》等20余部作品。《将军志》获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许世友》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优秀成果奖;《女子监狱纪实》获司法部金剑奖;《大青衣——黄孝慈传》获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茅台镇印象
文/徐良文
湿漉漉的四月,十万大山,群山连绵,云雾在山谷间弥漫,仿佛攥一把都能攥出水来,哈一口气都能哈出雾来。被誉为“美酒河”的赤水河像一条练蛇盘旋在山脚下,顺山谷穿境而过,空气中飘洒着酒香,就连山间的风都带着三分醉意。酒的因子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生长,浸透在山体的血液中,河谷的细胞里,大地的毛发中……
这座小镇是如此古老,树木沧桑,墙体斑驳,石头上浸着雨痕,那是岁月留下的眼泪,古藤在树身上缠绕,那是时光留下的诗行,拾级而上的青石台阶随处可见,被脚印磨出的深深浅浅的坑洼承载着小镇古老的历史,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依坡伸展,镌刻着小镇神奇的传说……
临近傍晚,朋友王雷带我们走进小镇深处,这个身材高大的贵州小伙长着一张国字脸,说话时面带微笑,蕴含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目光清澈,带着山城人特有的朴实。
“带你们尝尝我们茅台镇的小吃吧,我小时候最爱吃了,看到就走不动路了,兜里揣着两毛钱能在这儿蹲半晌。”王雷带我们在小镇拐角处一个摊位前停了下来。炉子上冒着热气,烟雾腾腾,一位年过70的婆婆在一旁忙碌着,旁边有一位稍年轻些的妇女给她打着下手,似是老人的女儿或是儿媳。打过招呼后我们在一旁的小桌上坐下,不一会,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烤串、烤豆腐、烤土豆,香气在周围弥漫开来。王雷招呼着我们品尝,手舞足蹈像个孩子,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当油脂在舌尖化开时,他忽然指着不远处的街口笑了起来:“几十年了,茅台镇发生了巨变,但这个地方的场景从没变过。”
晚风带着烤豆腐的香气掠过耳畔,小镇旧有的影像突然在眼前铺展开来,恍惚间觉得,我们也成了他童年故事里的人。
吃完小吃,已是夜色朦胧。
月光漫过赤水河时,我们正沿着河岸散步。星星刚在天幕上缀了几颗,河畔的灯光早已闪亮,天光地影,交相映辉,天地通接。沿青石板的台阶上下,店铺相连,一层层似叠上山顶。置身河畔广场,看两岸灯火通明,河水闪着粼粼波光,而两岸的山峦,隐匿在灯光和星光的背后,梦幻般的影子连绵蜿蜒通向遥远的天际,带给人无限的遐思。
我们沿着赤水河岸边的青石板路漫无目的地走着,欣赏着夜晚独特的风景,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恰如进入人间仙境。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岸边的酒旗哗哗作响,“荣和烧坊” “成义烧坊”“恒兴烧坊”…… 这些褪色的招牌后面,藏着多少酒缸正在发酵的时光?醉人的美酒的香气扑鼻而来,好爽、好惬意!
省属的茅台酒厂依赤水河而建。王雷告诉我,而今的茅台酒厂,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旧时镇上的三家私人作坊合并而成,民间称其为王茅、华茅、赖茅。而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摔成名的佳话,则是由王茅和华茅书写,因那时赖茅还没出生(赖茅的前身“恒昌烧房”是1929年开办的)。王雷则是“王茅”的第五代传人。
呵!这座小镇又是如此年轻,横跨赤水河的宽阔水泥大桥代替了古老的渡船、竹篙,奔驰的各色汽车替代了背篓、牛车,依山而起的高楼,写满青春的色彩,夜晚闪烁的霓虹,装点起小镇的繁华……
夜宿茅台,枕着一河酒香。
清晨,推窗而望,不远处的山林中一股股烟云从半山腰中毫无征兆的冒起,随清风在绿树梢头升腾缭绕,久久不散,便有一种飞奔而去一探究竟的冲动。 我来的时间稍早些,向导说,若再晚些来,一场大雨过后,赤水河河水变的赤红,像一条赤练蛇,又像一条红飘带,缠绕在小镇脚下。每当此时,便是小镇端午制曲的开始。
耳畔似响起少女的踩曲声,沙沙,沙沙……这是酿酒的序曲。
后来,我在镇上采访过的赖文珍老人,她曾是王雷家祖上的丫环,88岁,身体依然硬朗,说起当年踩曲的光景,眼睛忽然亮了:端午节前后,管家王二顺就来喊她,说老爷叫她去酒作坊帮忙,去了后就是踩曲。现在,茅台有用未婚少女踩酒曲的说法,为什么要未婚少女踩曲?赖文珍说:女孩子身子轻,踩得酒曲虚实有度,要是大男人踩上去一脚就把曲都压成饼子了。她咯咯笑起来,仿佛回到了青葱的岁月,笑完又说,那大男人踩曲也不好看啊!
我豁然开朗,踩曲是茅台酿酒季的开始,如同现今某地举办某某节的开幕式,组织年轻的女性踩曲更具有观赏性,也更具仪式感。
这座小镇因酒而名,由村而乡,由乡而镇,由镇而“都”……是的,这儿是被现代人们称作“酒都”的地方,在小镇入口处,一处巨大裸露的山壁上刻着“中国酒都”四个巨型大字,乘车入镇,巨大的红色大字扑面而来,带给你的是震撼,而在你深入小镇深处后,细细品味,也会不由得脱口而出,这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酒都”!
中国以酒闻名的地方不少,但冠之以“酒都”之誉的地方屈指可数。
到今天为止,见诸于文字以酒都命名的地方有四个,贵州仁怀的茅台镇、江苏宿迁、山西汾阳、四川宜宾,同其相对应的美酒依次是茅台、洋河、汾酒、五粮液。但当你走完4个因酒而名的“都市”,不带任何偏见的说,最具酒都氛围的还是茅台古镇。 是的,茅台古镇!两山夹持,绿茵覆盖,流水潺潺,波荡浪涌,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一片为美酒而生的土地。一座小镇,上千家酒肆,数百家酒厂,小镇人家,家家酿酒,户户酒香。在那小镇,密封的陶瓷酒罐、不锈钢酒缸,塞满山体岩洞,街市房屋的底层,窖藏的美酒布满每一个角落;地下盛不下了,就摆到地上,弯曲的道路蜿蜒伸展,沿街走过,不时看到墙角处、屋檐下见缝插针的矗立着一个个不锈钢酒罐,这风景别具一格,在别处很难看到。
我们走进位于茅台镇杨湾村的王宗德酒厂,老远就看到两山夹持的公路边辟出一个狭长的院落,院中广场上摆满了巨大的不锈钢酒罐群。王雷指着酒罐群说,其中最大的一个能盛酒300多吨,不久,还要再建几个500顿储量的。那天,同来的中国保险协会秘书长许彬先生抬头望去,看酒罐直刺天空,顿时来了兴致,一鼓作气顺着酒罐阶梯登上罐顶,蓝天似乎伸手可及,他张开手臂大喊一声,“美酒!我来了!”顿时,两边的山头都在回响……
站在赤水河畔,看河水带着两岸的酒香奔向远方,我忽然明白,酒是这座小镇的魂魄,是这座小镇的生命,十万大山把日月精华揉进泥土,赤水河用千年时光酝酿甘醇,而那些踩着曲、酿着酒的人,正把山的刚烈、水的柔情,都封进了酒坛。正因如此,时空无尽,天恩浩荡,造物主的慷慨馈赠,才令茅台酒以酒之名,独步天下!这是2019年4月末的一天,茅台,这座千年古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将由此开始,循着酒的脉络,去寻找那些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
前方的石板路还浸着晨露,云雾正在路的尽头慢慢散开,仿佛在说:来吧,来揭开那坛封存了百年的老酒,一饮而醉!
知者理事赏评:
开篇以极富质感的湿气与雾气,指明茅台独特的地理环境。紧接着,“美酒河”赤水河如“练蛇”盘旋,“空气飘洒着酒香”、“山间的风带着三分醉意”,展示万物皆浸润于酒中。
徐良文先生以敏锐的眼光,细腻地捕捉茅台镇的古老印记,如沧桑的树木,斑驳墙体,被脚步磨凹的青石台阶,依坡伸展的石板路等。通过这些细节诉说茅台镇的历史的积淀,为小镇赋予厚重的底色。
茅台镇的夜色如梦。月光与灯光在赤水河上交相辉映,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店铺叠上山顶;隐匿于光影后的连绵山峦通向遥远天际。酒铺旁酒旗哗哗作响,空气中醉人的美酒香气扑鼻,引人沉醉。
茅台镇的烟火温情。文中,徐先生的朋友王雷对童年小吃的深情回忆以及对几十年不变场景的感慨,小吃摊氤氲的热气、烤串豆腐土豆的香气、王雷手舞足蹈像个孩子的神态,充满着小城故事的烟火温情。
文中精彩的句子,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如自然馈赠的美句:十万大山把日月精华揉进泥土,赤水河用千年时光酝酿甘醇——酒是山川灵气、水土精华的凝结。如人文淬炼的美句:踩着曲、酿着酒的人,正把山的刚烈、水的柔情,都封进了酒坛——酒是当地人民智慧、性情与勤劳的结晶。
读徐良文先生的《茅台镇印象》游记,好比欣赏一曲交织着地理风貌、历史积淀、人文风情与产业灵魂的醇香交响乐。他以细腻的笔触、饱满的情感,带领我们穿越茅台镇的雨雾与灯火,品味其古老与新生的双重韵味,最终触及那流淌在土地与血脉中的——酒的魂魄。
通篇语言凝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身临其境,仿佛游览到茅台镇的景象,闻到空气中的酒香,品到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理解茅台镇作为中国酒都不可撼动的地位与魅力。结尾处对“揭开百年老酒”的向往,余韵袅袅,引人入胜,完美沉浸在酒都之旅。
知者理事赋读后感嵌名“良文”七绝一首,以期分享。
读徐良文《茅台镇印象》有感
赤河吐纳千年酿,良夜摇光浸石凉。
文火慢煨山月老,一川烟雨醉文章。
潘江妹,知者理事平台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司法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常务理事,海南诗社秘书长。
著有诗集《思念》《醒海》《2008 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执行主编《与天涯一海南诗社四十周年诗选》《彩雀吹潮》《文论所以然》《陵水人家》《春山秋水一寸心》《泛舟联海》《南苑沧桑》《偶感成联》《浪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