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老兵 骨子里的倔强
十一师 二代 秦岩平
34年前我走进自己的“新家”,感觉到真正的“门当户对”:父亲和公公都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只是母亲随军后生下我,我就有了“部队大院”的生活历程。公公一人在部队待了几十年,婆婆一家一直留在了家乡,待公公转业后一家人才团聚。

和公公在一起呆的最长的时间是生过女儿后产假期间,那时候公公已经退休,每天都在一个屋檐下。我们住的是北方的自建房,有一个小院,每天清晨吃完饭阳光洒进小院,我们习惯于在院子里晒太阳,孩子在摇篮里睡着后,就有了时间和公公聊天。公公偶尔会聊起自己曾经的经历:关于抗美援朝、关于在四川、青海修铁路、关于自己幸运地逃过的劫……听多了我就提议:把你的经历告诉我,写个回忆录。没想到的是他拒绝了。
抗美援朝的时候,公公是最早入朝的军人,从事“卫生员”工作,于是他目睹了他永生难忘的一幕幕。那次行军途中,突然来了命令:不远处一场战役刚刚结束,需要去抢救伤员,他和其他战友一起立即前往。几个小时后完成任务,重新归队,他发现出发时队伍中排在自己前后的战友都不见了,询问得知,行军途中,一枚炸弹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而他临时去抢救伤员逃过了一劫。这是断断续续听他的叙述连在一起的“故事”。
听婆婆说公公总会在半夜突然坐起,浑身出汗,似乎受到惊吓。是亲身经历的战火?还是突如其来的失去?或者目睹了太多的人间悲剧?闲聊中提及“抗美援朝”他的话就会多起来,可我一旦准备纸笔想做记录时,他却不愿多说,总会推辞:都是过去的事,没什么可说的。

公公不看电影、电视。电影院不去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对电影院失去兴趣。不看电视,公公的解释是:电视里播放的电视剧太假,和他遭遇的相差太远,不想看。
公公所在的铁道兵,属于哪个师哪个团已无处考究,就听他说过四川的山有多险,青海的高原非常荒凉,在部队的日子一个人总会牵挂家里的孩子……一晃公公去世三十年了,曾经年轻的我们也过了花甲之年,偶尔我会找出他留下的照片和军功章,擦去上面的浮灰,晒晒太阳,重新装好。
那些年也许通过其他方法,我能记下更多他年轻时候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可我是个不愿违背他人意愿的人,留下了遗憾,好在历史总会有记忆,他履历上的每个桥段都成为我们作为军人后代的骄傲。

槛外人 202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