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神韵》
彭 城
此塔名虽天然,实乃人工砌筑。座落西陵峡口,矗立宝塔河边。晋人郭璞始建,历代工匠完善。
正八棱外观,锥立状造型。粘土青砖,石灰浆砌,方石为基,铜球系顶。飞檐翘角,依次错落。悬廊挂壁,直达云端。塔底八大罗汉,力扛干年巨塔。塔内楼梯婉转,便利上下互通。与对岸五龙遥相呼应,护长江沿途四季平安。屹立江岸两千载,历经仓桑数百年。惊古贤人睿智,叹建工之精美。遵易经八卦,阴阳乾坤。寄期望于降妖镇水,地脉平衡。护城安天下,建塔之初衷。幽静园林中耸立,巍峨大城市地标。游人驻足摄影留念,墨客题字撰文颂扬。
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炎黄子孙,理当传承。去糟取精,昭示后人。
注: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宝塔河:小地名,在宜昌市中心城区
己亥八月初四于宜昌天然塔公园
诗评
诗评:一塔千年立,文脉贯古今
彭 城的《古塔神韵》以纪实与抒情交织的笔触,为宜昌天然塔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全诗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雕琢,却在平实的叙述中,让一座古塔的历史厚度、建筑智慧与文化意涵自然流淌,如塔下江水般绵长动人。
开篇“此塔名虽天然,实乃人工砌筑”以朴素对比破题,既点出塔名的意趣,又强调“人工砌筑”的造物之力。“晋人郭璞始建,历代工匠完善”两句,将古塔的历史纵深轻轻拉开,让一座建筑成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开篇便奠定“历史见证者”的基调。
第二章是全诗的血肉所在,从建筑形制到文化寓意层层铺展。“正八棱外观,锥立状造型”的精准描摹,与“粘土青砖,石灰浆砌”的材质细节,让古塔的形象跃然纸上。“飞檐翘角,依次错落;悬廊挂壁,直达云端”以动态的笔触写建筑之美,“错落”显层次,“云端”见巍峨。而“塔底八大罗汉,力扛千年巨塔”的意象,既含建筑力学的巧思,又藏民间信仰的温度;“遵易经八卦,阴阳乾坤”则点出古塔背后的文化密码,让“降妖镇水,地脉平衡”的祈愿有了哲学根基,“护城安天下”更是将建筑功能升华为人文情怀。
诗中并未止步于对古塔本身的描摹,更拓展至人与塔的互动——“游人驻足摄影留念,墨客题字撰文颂扬”,让古塔从静态的文物变为动态的文化载体,在古今对话中延续生命力。结尾“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炎黄子孙,理当传承”的抒情,虽直白却真挚,从一座塔的神韵延伸至文化传承的担当,让诗歌的格局豁然开朗。
全诗语言如塔基般扎实,短句与长句交错,如塔檐错落有致。注脚中对郭璞与宝塔河的补充,更让诗歌的历史细节有了依托,增强了纪实性与可信度。这座天然塔在诗中既是“巍峨大城市地标”,更是文化传承的具象符号,诗人以塔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建筑的神韵,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