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岳母文
梁智华
瞻容仍是旧时颜,万唤千呼总不还。
凄绝临棺无一语,纸香携泪递炉间。
哀维
乙巳之岁,季夏炎蒸。小暑既至,肃气潜萌。天运难测,骤降严冰。岳母辞世,顿殒慈灵。天本佑寿,福增龄永。奈何命舛,寿终溘冥。灵车将驾,不孝虔呈。香楮清觞,柩前涕零。以赋致祭,文辞具明:
呜呼岳母,懿范堪旌。恭城毓粹,桂林钟英。寿登八七,鹤算功成。德馨平桂,美誉蜚声。曩为幼师,业授蒙童。心怀赤子,爱比苍穹。抚儿若宝,施教如鸿。卅年寒暑,霜染双瞳。桃芳李馥,教泽无穷。家长感戴,生徒敬崇。大德所化,遐迩钦隆。
配吾岳父,蓝林者也,滇南才子,昆明俊雄。地质硕彦,勋业丰隆。昔绾矿印,勘脉若通。凿璞获玉,珍采争融。后掌铨衡,贤才是衷。量能授职,明鉴昭融。晋身政协,国计心忡。议关民瘼,声振寰中。勋名赫赫,内助奇功。
岳母一生,勤勉互融。教子有方,严慈相攻。如今长逝,难抑哀痛。忆其生平,育有三嗣,兰芝满室,竹桂盈丛。一女双男,好字相融。女曰海燕,长子海涛,次子海晶,天资睿聪。海燕蕙质,两儿玉容。幼承庭诰,孝意初浓。长怀远志,勤若耕农。焚膏继晷,不负师宗。砥行立誉,族党称恭。家风醇正,贤嗣斯逢。
今值灵輀,将赴玄宫。风木悲号,奠酒虚供。音容宛在,谆语脑中。昔承欢处,慈诲留胸。今朝追慕,涕泗如洪。虽知物化,恩恸难封。纵悟浮生,情忆动容。
婿跪灵前,哀思如潮。教诲犹绕。辒辌将行,舍旁设祭。清醴薄酌,虔心敬祭。伏祈英灵,来格来飨。庇佑后裔,福泽永长。痛哉岳母,音容永逝。惜哉岳母,鹤影难觅!伏惟尚飨!
梁智华继《祭岳母文》之后的另一篇姐妹篇《先考诔词》
先考诔辞
□梁智华
先考梁公,大名祖通。博白人氏,民国肇生。戊子五月,魂归苍冥。八三春秋,履险涉惊。虽无赫功,却有荦名。空谷幽兰,清芬自馨。后昆之范,前路之明。少怀济世,革命躬行。解放伊始,与祖共征。烽烟四起,不避锋刃。传书输粟,地下驰奔。沙陂父老,至今颂其勇诚。弱冠梧州,外贸司掌。奔赴澳港,苦心经营。诚信至上,谋求双赢。谨严务实,众口颂扬。
而立娶妣,朱氏其贞。红会医士,术德双馨。夫妻相得,育有四嗣,三女一男,好字终成。长女燕萍,次女燕飞,三女燕翔,小儿智华。家室雍睦,儿女绕庭。炊烟依依,极趣曾经。其乐融融,羡煞邻旁。天不假年,文革骤兴。只因成分,夫妻受牵,梧州都市,谪居贺城。下放仁义,屡入囹圄。孺人遭害,殒于公膺。幼子在襁,骤失慈亲。公处困厄,志未稍沉。兼承父母,抚育幼婴。寒夜补衣,月落灯明。岁歉让食,舐犊情深。课子读书,声哑意殷。
继娶李孺,碧英淑温。举家迁岑,三堡安身。陋室虽简,再暖亲情。公驻贺城,岁归二程。旦起洒扫,示以修身。夜话革命,嘱勿忘本。戊午昭雪,冤案得伸。他人追责,公意淡然:“既往不咎,方得向前。”胸怀之广,堪比海天。钟老有言:“若翁之宝,足汝终学。”少不更事,及长方觉:公之宽容,非怯乃哲。以慈解怨,以暖消冰。暗夜明灯,导远偏狭。
治家尚俭,育子不吝。余始束发,公俸百金。月予三十,为我学资。三姊同费,所剩无几。钟老告余:“若翁自耕,市肉择贱,烟酒不亲,皆为儿女。”忆昔归学,见公耘田,汗透衣衫。夜理案牍,鬓发渐斑。如牛默耕,甘为梯牵。使吾辈藉,望尽远山。
公生勤谨,一生劳辛。为事为家,未尝稍懈。身为老干,医药可全。不欲累公,微疾自煎。肺癌晚期,犹拒住院:“公帑济急,吾老何惜。”骨瘦如柴,半身不遂。癌痛彻骨,未闻一呻。临终二日,余赴岑溪。公虽气微,强言:“汝去,事重,勿念。”孰料此语,竟成永诀。二日归返,方欲具餐,二叔急呼,奔至榻前。公已安逝,无遗言泪,唯余一室,寂静凄然。
公之永诀,天崩地裂。吾心痛摧,痛彻骨髓。悔未多侍,悔未多闻,悔未罄谢。然思公生,从不求报。尽吞苦难,遍施温煦。教吾以宽,示吾以刚。丧日之际,亲族皆泣。文友闻风,亦来送别,曰:“敬公事迹,愿送终程。”
公逝数载,思念难排。街头瘦叟,辄念公颜。每闻《父亲》,泪湿衣衫。公神虽远,精神永存:坚强为甲,御困防身;不屈为绳,助我攀援;不争为基,立身世间;忠厚孝悌,薪火相传。
值此忌日,立于墓前。焚此一铭,寄我哀思。愿公在天,察我寸心:公为吾日,不坠生命;公为吾灯,照我迷津;公为吾港,慰我疲身。待至他日,天堂相逢。再执公手,细听昔踪,补我今生,未竟侍奉。公之精神,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历久弥显。
不孝之子,梁氏智华,时维乙巳,泣血敬书。
附:《先考诔词》的母本《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前者为赋文,后者为散文
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梁智华
想念父亲,这两天我特别的想念已经离开我整整一年的父亲,一天比一天的强烈。父亲生前的一点一滴,时时都在我的记忆深处浮现。昨天在街上见到一个瘦瘦的老人,我也突然想起父亲,甚至黯然神伤。唉!我那平平凡凡而又坎坷一生的父亲!
也许是为了减轻自己的思念,晚上我坐在电脑前还特地搜索了一首《父亲》主题曲来欣赏:“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 当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漫天数星斗。 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方走,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 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出乎我意料的是,崔京浩在经典电视剧《咱爸咱妈》中演唱的抒情歌声,不仅让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而且更勾起了我想念父亲的情怀。
父亲是我今生中最心疼、最怜惜的人。父亲的离去,如今已成了我心中永远都无法抹去的伤痛。自从父亲去世后,整整一年里我很少在别人面前提起他老人家。不是我忘记了父亲的养育之恩,而是父亲的离去让我至今都无法坦然面对。父亲去世前三天,我还特地征求了他的意见,说我最近两天要组织60 多人参加“桂东南地区记者作家采风团探访白霜涧”的大型活动,要离开玉林到岑溪市两天时间,这两天将由他的二弟帮忙照顾一下。父亲知道后,顾不上自己已是晚期肺癌的瘦弱身体,忙对我说:“你去吧,工作要紧,我这里有你二叔照顾就行了,不用担心我,好好地把这次活动办好哦。”想不到的是,当两天后我从岑溪市回到了玉林,第二天傍晚正想炒些好菜好好地和他以及二叔吃一餐晚饭时,二叔突然对着正在炒菜的我大声喊道:“智华,你快过来,你爸不行了!”我马上关了煤气,快步走进父亲的房间,只见父亲已安详地合上了他的双眼,走得是这样的突然,走得是这样的平静,没有遗言,没有眼泪。父亲,我现在真的很后悔,如果我能够预感到你老人家即将与世长辞的话,在你离开我之前的那两天,说什么我也不会离开你半步的,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你的床前静静地陪陪你,或者握着你的手和你聊聊天也好啊,不至于让我现在觉得对你怀有太多的亏欠。
父亲是一位老干部,解放初期就和爷爷一起参加革命,曾为梁祖泽等人领导的部队做过地下工作。在博白县沙陂老家附近一带提起父亲和爷爷的名字,当年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也许正因父亲参加革命早,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父亲虽然只是二十来岁,但已被组织分配到梧州市外贸部门工作,负责进出口业务了。后来,父亲与博白县凤山的朱其贞结为夫妇,母亲也跟着被分配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工作,因文化水平较高而成为当时少有的妇产科医生。在那段幸福的日子里,父亲和母亲先后生下了三个姐姐和我这个唯一的儿子,一家人过着和和睦睦的日子。
文革开始后,父亲和母亲因为家庭成分的问题而被列为批斗对象,并被下放到当时的贺县工作,境况很惨。而母亲呢,在我还没到两岁的时候,就被造反派迫害致死了。从此,父亲就像公鸡带崽一样,既当爹,又当娘,毫无怨言地把三个姐姐和我拉扯养大。那份艰苦,那份辛劳,自然而然地可想而知。也许正因如此,父亲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与岑溪三堡供销社的李碧英再结连理,我和三个姐姐就这样来到了三堡,并在那里生活、读书,一晃就过去了将近十年的时间。而父亲呢,由于忙于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贺州市,每年只是请假两次回到三堡,并且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着我,影响着我。
1978年,父亲和母亲在有关部门处理文革冤假错案遗留问题时得到了平反,但父亲对那些批斗过他的人却一点也不记仇,对那些整治过他的人也不去追究更不会去报复。记得人们常说大海是最宽广的,但是怎么能比得上父亲的胸怀呢?父亲总是这样的对人,我曾经不理解的问父亲:“爸爸,他们那么整你,妈妈都被他们害死了,你怎么不回击呢?”父亲总是说:“傻儿子,整别人的人就是在整自己,难道你想叫爸爸整自己呀。再说,你的妈妈都死了,我们再去报复他们,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呢?”这样的父亲真的很难叫人理解,但是,父亲的一个同事老钟曾经告诉我说:“你的爸爸一身都是宝,够你一辈子学不完的。”我当时毫不在意的说:“我怎么不知道那?”当时,也许是因为我年纪太小,所以体会不到父亲身上的宝到底是什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才逐渐的将父亲的人生理念拿过来细细解读。
在我的眼里,父亲一直是家庭的支柱。作为一家之主,父亲总是不善于表达,要么就是刻意地压制自己的感情,让威严时时伴随在其身边,给我以及三个姐姐一个坚强和刚毅的印象。从小到大,父亲一向非常支持我们的学习生活,绝不影响我们,这更让我觉得:父亲的伟岸、宽广。记得我读初中那时,父亲每月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元,但父亲每月给我的费用却有三十元,再加上给三个姐姐的,父亲就基本上所剩无几了。难怪,父亲的同事老钟会这样对我说:“你爸很节俭的,青菜自己种,买鱼买肉都是挑最便宜的要……”是啊,哪怕是自己节衣缩食,父亲也不愿自己的子女受苦受累,影响他们的学业。父亲不仅给了我一片蓝天,而且给了我一方沃土,父亲是我生命里永远不落的一轮太阳!不论何时,不论何地,父亲都是我的拐杖,给我支持,给我方向,给我力量,让我可以走好今后的每一段路。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一生都是忙忙碌碌的,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从来就没见过他闲空半刻。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为自己做点什么,更没有想过要为我们留点什么。只是拼命地工作着,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拼命地工作着,直到累倒在病床上。父亲是个老干部,按理说,他可以百分之百报销医药费的,但他总是不愿意到医院看病拿药,一是怕花时间,二是怕花公家的钱。即使平时偶有小病,也是自己掏钱去附近的诊所捡几副中药回家来熬。两年前,父亲的身体实在不舒服了,迫于我们三番四次的动员,来到了当地的中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谁知道检查的结果却是晚期肺癌。当医生告诉我,父亲在世的时间已经不长了,长则半年,短则一个月,我说什么也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啊!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也怕花公家的钱而不愿住院,只是让我们为他开些药回家静养。那段时间,躺床上的父亲实在很可怜,瘦得身上只剩下一张皮,半个身子不能动,每天都躺在那里和病魔相伴随。我曾听医生说过,凡是身患癌症的人,晚期都会感到很痛苦的,但父亲从来就没有在我的面前呻吟过,身上的痛苦他一个人默默地承受,正如崔京浩演唱的歌词“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一样,目的就是不让我分心,让我能够安心地工作。
父亲是在2008年农历五月初一下午六时因病去世的,享年八十三岁。父亲走得很平静,虽然来不及向我叨念一下心里话,虽然来不及向我交代他的身后事,但他仍然对人世感到了满足,所以很安详地合上了他的双眼。我知道父亲永远的去了,我哭,我痛,我的心在撕裂。但是,我知道我没有回天之力。我的父亲,天空再高也没有你在儿子心中的地位高,泰山再重也比不上你在儿子心中的分量重。你那坚强冷静的处事原则,不屈不挠的生活准则,不争不抢的为人态度,忠厚孝顺的人生品德,这些都是我的学习功课,也是我终身学习的目标!在父亲的追悼会上,除了亲戚送来的花圈外,一些参加“桂东南地区记者作家采风团探访白霜涧”大型活动的文友在得知消息后,也自发地送来了挽联和花圈,以表示心中对我父亲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谁的亲人谁惦记,谁的父母谁心疼,天下儿女都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我想,无论天堂,还是人间,那血脉相连的亲情,都应该是永远割也割不断的吧?不知道是为什么,自从父亲去世后,现在的我时不时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每当有这种情绪时就会想起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想起生养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总会回忆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一想到这些,作为男子汉的我也会忍不住悄悄落泪,就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希望此时此刻父亲和母亲都能在自己的身边,要是能靠着父亲的肩膀那就更好了。
亲爱的父亲,现在你在天堂还好吗?一切都好吧?你知道我在想念你吗?知道吗?也许伤心的时候不一定要落泪,落了泪也并不意味着伤心。但是,也不知怎么的,我在想你的时候内心依然十分难过,两眼的泪水总会悄悄地流出。冥冥之中,我总是觉得有些声音可以通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通到你那里。于是,我想让你知道,一些人世间的事,一些我的消息。
今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父亲节,但今年的父亲节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父亲的离去让我永远都无法释怀。对他老人家的思念也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忘。父子情深,养育之恩比天大。所以,我今天特地写了这篇《没有父亲的父亲节》,并专程来到了父亲的坟前,把它焚烧给生前特别喜爱阅读自己儿子作品的父亲,但愿父亲能知道我的心声:“亲爱的老爸,无论何时何地、时空如何变幻,我们永远都是父子,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堂上见面的,到了那时候,我们再好好地续续父子之情……”
2009年父亲节含泪急就
【作者简介】:
梁智华,笔名郅骅、桦木、过河卒等,网名华戈,1966年10月出生于广西贺州市,祖籍为广西博白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原副会长兼宣传部部长。独著有诗集《忙碌人生》、《那日夜折磨我的是爱》,散文集《遍地行吟》、《爱意缱绻》,集邮随笔集《拈花惹草》、《拈花惹草续集》,杂文集《牛逼·牛逼的人·牛逼的话》、《我的墓志铭及其他》,报告文学、通讯集《我与名人面对面》、《闪光的足印》》等书,与人合编合著有诗集《永远的飞翔》、《云香酬唱集》和散文集《畅游玉林》、报告文学集《冠军之路》,书画作品集《动感玉林》、《运动玉林》、《书法作品集》和《美术作品集》等书。在2014年,先后荣获广西首届书香之家、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其在广西新闻网开设的“玉林华戈的博客”每天坚持以原创文章更新而著称,5年突破半亿点击量,稳占广西第一博位置。
哀思的三重变奏:
论梁智华祭文的情感结构与文体自觉
黄诚专
在中国传统哀祭文学的谱系中,现代悼亡写作往往面临双重困境:既要承续古典文类的庄重范式,又要表达现代个体的复杂情感。梁智华的《祭岳母文》《先考诔词》及《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构成了一个值得深入解析的文本序列,它们以不同文体形式处理相似的生命经验,呈现出哀祭文学在现代汉语写作中的多种可能。
一、《祭岳母文》:仪式化哀思的典雅建构
这篇祭文严格遵循传统哀祭文体的规范框架,从"哀维"的时序引入到"伏惟尚飨"的仪式收束,构建了完整的礼仪空间。其显著特征在于:
双轨并行的结构艺术:前部四言古诗与后部骈散相间的正文形成情绪递进。开篇"瞻容仍是旧时颜"的直观悲痛,经"乙巳之岁"的历史化处理,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沉思。
德性书写的范式创新:对岳母教育生涯的记述"心怀赤子,爱比苍穹",将职业伦理与母性光辉相融合;对岳父地质工作的描写"凿璞获玉,珍采争融",使专业成就获得诗意转化。这种书写突破了传统妇德表彰的局限。
家族叙事的现代转型:文中对子女"海燕蕙质,两儿玉容"的记述,既保持"兰桂腾芳"的传统意象,又通过具体姓名的引入增强纪实感,体现家族记忆向个体记忆的过渡。
文本的局限在于对岳母个体特性的挖掘稍显不足,美德描述仍较多依赖"勤勉""教子有方"等传统评价范畴。
二、《先考诔词》:史诗性悼亡的现代尝试
作为姐妹篇,《先考诔词》展现出更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更深切的情感投入:
时空交响的叙事织体:文本以父亲生命史为主线,穿插民国肇生、文革浩劫、改革开放等历史坐标,使个人命运获得时代镜照。如"文革骤兴"与"谪居贺城"的并置,个体创伤获得集体记忆的维度。
悖论修辞的情感张力:描写父亲"虽无赫功,却有荦名"的平凡伟大,"非怯乃哲"的宽容智慧,通过辩证表述突破单一脸谱化塑造。临终场景"无遗言泪"的留白处理,反而产生更强的感染力。
物质细节的记忆考古:文中"月予三十"的精确数字、"市肉择贱"的生活细节,构成微观史学的叙事力量。这种具象化书写使"父爱"主题脱离概念化表达。
不足在于部分历史事件的叙述稍显简略,政治语境与家庭命运的深层互动有待进一步开掘。
三、《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私密哀思的散文重构
该文作为前者的"母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和情感质地:
即时性的情感流:以"这两天我特别的想念"开篇,建立当下性的叙事时态。通过《父亲》歌词的突然插入、街头见闻的即兴联想,形成意识流式的情绪波动。
对话体的心灵戏剧:文中大量直接引语的使用("你去吧,工作要紧")、虚拟对话的构建("你知道我在想念你吗?"),创造出生者与逝者的跨时空对话空间。
忏悔式书写的伦理深度:对"后悔未多侍"的反复言说,对"亏欠"意识的持续拷问,形成具有宗教忏悔意味的自我剖析。这种内省性在传统祭文中较为罕见。
局限在于情感宣泄有时略失节制,部分段落可作更凝练的艺术处理。
三、文体比较与美学评价
赋文与散文的张力:《诔词》的赋体形式通过韵律节奏、典故化用实现情感的升华与净化;《父亲节》的散文形式则保留原始情感的温度与混乱。前者如青铜器上的铭文,后者似未愈合的伤口。
集体表达与个人独白:祭岳母文较多遵循公共表达规范,而悼父之作则大胆展现私密情感。这种差异既源于作者的身份差异(女婿vs孝子),也反映不同文体承载的社会期待。
记忆建构的两种模式:赋文通过典型化处理塑造"文化记忆",散文凭借细节堆积保留"交往记忆"。前者更易传世,后者更具当下感染力。
综合而言,《先考诔词》在艺术完成度上略胜一筹,它成功将个人伤痛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沉思,在传统形式中注入现代人文关怀。三文本构成的系列实践,为现代汉语哀祭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文体实验样本。
文学简历: 黄诚专,壮族,60后,网名,山旮旯,从事诗歌、小小说创作,2003年2月主编一份以诗会友、交流为宗旨的纯民间诗歌小报《西部风》,2007年9月停刊,2019年2月复刊。写作至今,有上千首诗、超过500篇小小说散见于全国各地知名报刊杂志,小小说《追踪》、《守住一只羊》分别被北京、江苏拿来做高中和初中期中考试阅读试卷,《精妙的教育》入选“国培计划(2012)”-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材和“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教学,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年广西最具有影响力40篇小小说”之一。有作品被多家刊物疯狂转载,录入多种选本,获奖无数。现系【城市头条】认证编辑,【西部风微刊】创始人,历任主编、总编。【西部风微刊】作者、读者遍布全国,驰名海内外,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