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夫人•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
《问 菌》(组诗)
——致牛肝菌驯化专家纪开萍
文/孟乔
创作背景:
牛肝菌曾因“不可驯化”的定论难以人工培育,“牛夫人”纪开萍投身研究24年,突破传统认知,攻克绿霉菌污染等重重难关,最终实现黑牛肝菌工厂化量产,建成全球唯一规模化生产基地。这首诗正是为歌颂她打破科学壁垒、将野生菌变为普惠美食的科研历程而作。
山与菌的对峙
你俯身丈量,从澜沧江到哀牢山
脚印深深浅浅,那是探索的诗篇
在牛肝菌褐色的菌褶深处
“不可驯化”的定论,似坚固的栅栏
二十四年,培养皿里希望的光闪
无数黑夜,白色菌丝悄悄蔓延
实验室的白炽灯,彻夜无眠
失败的菌落,堆成惊叹号一般
那些孢子,像不羁的少年
在琼脂战场,一次次突围向前
又一次次,被你的执着阻拦
黑暗中,你守望着破晓的光线
光与暗的博弈
失败的培养基,堆积如山
在显微镜的方寸间,生命的震颤被发现
当绿霉菌第三次,吞噬了成果的甜
你平静依旧,校准实验的航线
耐心等待,成长的回响终会出现
被揉皱的实验记录,灯下重展
载着希望,穿越科研的迷雾漫漫
直到那个潮湿清晨,倔强菌丝低眉
写下第一行,驯服的契约片段
每朵人工牛肝菌,都撑着小伞
像是在向你,表达深深的礼赞
味与魂的传承
人们品尝着菌汤,鲜美在舌尖缠绵
培养箱的刻度,铭记着你的奉献
刀尖划开的切面,刻着你的信念
一位女科学家,岁月里坚守的画面
菌褶里藏着的,不只是鲜味的弦
更是野生到现代,文明跨越的呈现
景洪的厂房中,你用科学搭起桥链
山野的馈赠,变成生活的美好祈愿
面对“牛夫人”的赞誉满满
你微笑转身,继续向未知登攀
“牛夫人·牛肝菌”,这个品牌闪耀光芒
它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交响
全球唯一实现珍稀菌王规模化量产
掌握牛肝菌母种基因库,独一无二的宝藏
盲测实验,人工与野生难分真相
行业鲜度革命,24小时从菌房到餐桌旁
重金属微量,农残无处可藏
树立纯净标准,品质无可阻挡
从云贵高原,到异国他乡
牛肝菌的传奇,正被续写新章
“牛夫人”,温暖的名字,爱的注脚闪亮
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大地本真的鲜爽
作者简介:孟乔,毕业于厦门大学MBA商学院,现任职于厦门市海沧区教育局。喜欢运动与旅游,自我认知: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寻取,而在向内的建立。
驯化的诗学:
论《问菌》中的科学叙事与自然伦理
黄诚专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科学叙事往往处于边缘位置。而《问菌》组诗以牛肝菌驯化为题材,不仅拓展了诗歌表现的疆域,更构建了一种独特的"驯化诗学"——将科学探索的理性之美与诗歌语言的感性之美相融合,形成跨越科学与人文的复调叙事。
组诗的第一部分"山与菌的对峙"展现了科学探索的史诗性维度。"从澜沧江到哀牢山"的地理坐标与"二十四年"的时间刻度,将纪开萍的科研历程升华为当代版的奥德赛。诗中"菌褶深处"与"坚固栅栏"的意象并置,巧妙地将微观世界宏观化,使不可见的科学难题获得视觉重量。"孢子如不羁少年"的拟人化处理,则赋予自然生命以主体性,暗示驯化不是单向征服而是双向对话。这种将科学术语诗性转化的能力,显示出诗人对专业领域的深度消化与创造性转化。
第二部分"光与暗的博弈"转向实验室的微观戏剧。"显微镜方寸间"与"培养基堆积如山"形成精妙的尺度跳跃,科研的艰辛被具象化为存在主义的抗争。"绿霉菌吞噬成果"的灾难叙事与"菌丝低眉"的驯服时刻,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弧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驯服的契约片段"这一表述,它超越了传统科学诗歌中征服自然的叙事模式,暗示了科学家与研究对象之间近乎平等的协商关系。这种关系重构体现了深刻的生态意识,在赞美人类智慧的同时保持对自然奥秘的敬畏。
第三部分"味与魂的传承"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活世界的意义升华。"菌汤鲜美"与"培养箱刻度"的感官连接,使抽象的科研成果回归具体的生活体验。诗中"母种基因库"、"盲测实验"等专业术语的运用非但不显生硬,反而因其精确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质感。"24小时从菌房到餐桌"的工业化表述与"大地本真鲜爽"的自然美学形成张力,暗示现代科技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实现自然普惠价值的中介。这种辩证思维使诗歌避免了简单化的科技进步颂歌,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伦理思考。
在形式层面,组诗创造性地融合了科学报告与抒情诗的语言特征。术语的精确性与意象的朦胧性达成微妙平衡,如"琼脂战场"既保持专业指涉又拓展出象征空间。三段式结构暗合科学研究的"问题—过程—结果"逻辑框架,而每部分内部的自由韵律又赋予这种框架以抒情弹性。品牌元素的直接引用("牛夫人·牛肝菌")在传统诗歌中可能被视为冒犯,在此却成为科学叙事真实性的有力佐证。
《问菌》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突破了科学诗歌常见的"科技奇观"或"道德训诫"模式,构建了一种既尊重科研理性又充满人文温度的叙事方式。诗中反复出现的"驯化"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既是牛肝菌的生物驯化,也是科学语言的诗性驯化,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驯化。这种多层次的"驯化诗学",为当代汉语诗歌处理科学题材提供了宝贵的美学经验。
在科技深刻重塑人类生存方式的时代,《问菌》组诗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野,为我们呈现了科学探索中那些被忽略的史诗时刻和动人细节。它证明,试管中的微光与诗句中的光芒,同样都是照亮人类文明的火种。
文学简历: 黄诚专,壮族,60后,网名,山旮旯,从事诗歌、小小说创作,2003年2月主编一份以诗会友、交流为宗旨的纯民间诗歌小报《西部风》,2007年9月停刊,2019年2月复刊。写作至今,有上千首诗、超过500篇小小说散见于全国各地知名报刊杂志,小小说《追踪》、《守住一只羊》分别被北京、江苏拿来做高中和初中期中考试阅读试卷,《精妙的教育》入选“国培计划(2012)”-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材和“国培计划(2012)”—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教学,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年广西最具有影响力40篇小小说”之一。有作品被多家刊物疯狂转载,录入多种选本,获奖无数。现系【城市头条】认证编辑,【西部风微刊】创始人,历任主编、总编。【西部风微刊】作者、读者遍布全国,驰名海内外,影响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