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诗《上水》
@黄昏时刻
接受一片云的图录
模糊于记忆里的脸孔
在向晚的天空中为我重塑
暮色帘幕般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我深陷于这样的重叠中
连同山川、河流……
那挥手也无法触及的
喧嚣和宁静,都在被爱的范畴
@只有底部的水在不停翻身
这是让人悲伤的事
当温度够了
并不是所有的水接收热量后
能同时向上卷起、冒泡
像一群假装抱团取暖的水
各自悬停于不同的高度
你哀伤地看到
只有紧贴金属壶底的那层水
实在忍不住了
才翻身
多像后来的你
@上水
一把上好的水
需要更好的容器抬升价值
当它自身也成为容器
缝隙便产生了
……藏在某种浑圆的透明里
不被觉察
沉没是尖锐的……一片石块跃入
携带粗粝的重量
穿过水的缝隙
@全天下的水是一家
无法将一滴雨
从一条河的流淌中取出来
也不能将一滴泪
向某次凝望中回缩
哭是一面海的跌宕起伏
为什么是我们的
苦涩也是一面海按下的惊涛
为什么又是我们的
不过是一粒沙在沙滩上,望海
不过是一个人在人群中,看你
不过是两朵浪花平滑地遇见,潮退后
多出一粒盐的——粗粝
@湖面上的黄昏
直至黄昏落在湖面上
水边假山才柔软地生出涟漪
晚风南来,吹皱又抚平的
不仅仅是我的倒影
䴙䴘三三两两地拨动碎银
一只深潜,仿佛遁入镜子背面
手机那头,你在接听另一个我
柔软的信号如溪流,返回大海
组诗《上水》诗评
这组以“水”为核心意象的组诗,如一场流动的哲思之旅,诗人以细腻的观察与诗意的隐喻,将自然之景、生命之感与情感之微融于笔端,于水的形态流转中藏深意,于日常场景里见哲思,余韵悠长。
一、意象连贯,水的隐喻织就诗境网络
五首短章以“水”为隐形脉络,从“黄昏时刻”的暮色与河流,到“底部的水在不停翻身”的具象观察,再到“上水”的容器哲思、“全天下的水是一家”的情感联结,最终落于“湖面上的黄昏”的温柔收束,水的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到情感层层递进。“云的图录”“河流喧嚣”“壶底翻身的水”“透明容器的缝隙”“浪花与盐”“溪流与大海”,水的每一种姿态都承载着不同的意涵——既是自然的具象,也是记忆、孤独、联结与生命的隐喻,让组诗形成有机整体,读来如水流般连贯而富有层次。
二、细节入诗,日常场景藏生命哲思
诗人擅长于细微处捕捉诗意,将平凡场景升华为哲思载体。“只有底部的水在不停翻身”中,壶底之水“实在忍不住了才翻身”的描写,以水的分层暗喻生命中的孤独与差异:并非所有努力都能被看见,那些沉默的“底部”力量,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与无奈,“多像后来的你”一句,让自然现象与个体体验无缝衔接,共情力直击人心。“上水”中“水成为容器便有了缝隙”的思考,将“水”与“容器”的关系转化为对存在的追问——完美的透明之下,总有不被觉察的缺憾,而“石块跃入”的尖锐沉没,更添一份生命碰撞的重量。
三、情感细腻,在联结与孤独间见温度
组诗的情感基调温柔而深沉,于“联结”与“孤独”的张力中传递细腻心绪。“全天下的水是一家”将雨、河、泪、海串联,以“无法取出”“不能回缩”的无奈,写情感的不可分割:“哭是海的跌宕,苦涩是海的惊涛”,个体的悲欢与世界的宏大在此交融,而“两朵浪花遇见,潮退后多出一粒盐的粗粝”,则将相遇的温柔与别离的余味藏于盐的质感中,细微却动人。“湖面上的黄昏”里,“䴙䴘深潜如遁入镜子背面”的画面,与“手机那头你接听另一个我”的现代场景交织,“柔软的信号如溪流返回大海”,让思念与联结在水的意象中变得具象而温暖。
四、语言凝练,留白中藏余韵
全诗语言洗练而富有画面感,“暮色帘幕般冉冉升起”“晚风南来,吹皱又抚平倒影”等句,以极简笔墨勾勒光影与动态,让场景如在眼前。隐喻的运用不着痕迹,“重叠的记忆”“假装抱团取暖的水”“盐的粗粝”,将抽象的情感与哲思藏于具象之中,留白处给读者以想象空间。每首诗篇幅精短,却如水滴穿石,于细微处积累情感与思考的重量,读罢仍有余味萦绕。
结语
《上水》是一场与水的对话,也是一次对生命与情感的凝视。诗人以水为镜,照见自然的流转、个体的孤独、联结的温暖与存在的哲思,让每一滴“水”都承载着诗意与温度。在水的流动与静止中,我们读到了平凡中的深刻,日常里的诗意,以及生命中那些如水流淌般无法分割的情感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