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医学院的会议室里,投影仪正播放着赵小曼在清水村拍摄的视频。林修远为关节病患者检查的画面定格在屏幕上,他正耐心地向一位老人解释治疗方案。
"数据很扎实。"陈教授推了推眼镜,"三十例患者,血锑水平平均下降65%,关节症状明显改善。这在地方病治疗领域是个突破。"
围坐在会议桌旁的专家们纷纷点头。赵小曼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
"更难得的是,"陈教授继续道,"林修远医生在没有实验室支持的情况下,通过临床观察就调整出了最佳用药方案。这种实践智慧正是我们乡村医疗研究中心最需要的。"
"问题是,"一位年轻教授质疑,"这些数据够发表高水平论文吗?我们需要更系统的实验设计。"
"所以我提议,"陈教授环视众人,"把清水村设为我们的首个研究基地,派团队下去建立标准化的观察指标和治疗方案。"
会议结束后,赵小曼追上陈教授:"教授,您真要去清水村?您的心脏..."
"没事了。"陈教授拍拍胸口,"这么好的苗子,不能埋没在山里。对了,你联系小林医生了吗?"
"还没,"赵小曼狡黠一笑,"给他个惊喜。"
与此同时,省师范大学的办公室里,苏雨晴正紧张地翻看刚收到的教育厅回函。她的乡村教育创新项目通过了初审,但需要补充详细的实地调研数据。
"太好了!"张晓玲凑过来看,"不过...这得回清水村收集吧?你进修才过了四个月。"
苏雨晴咬着笔帽:"周末回去一趟?"
"不行,下周有期中考核。"张晓玲突然压低声音,"对了,徐教授又约你讨论'课题'了?"
苏雨晴皱眉:"他说我的项目很有前景,想'单独指导'..."
"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张晓玲挤挤眼,"徐教授年轻有为,还是副厅长的侄子,多少人巴结呢。"
"我已经明确拒绝了。"苏雨晴收拾书包,"今晚的视频,我得告诉修远要回去的事。"
然而当晚的视频通话并不顺利。林修远那边信号时断时续,卫生所来了急诊病人,他只能匆匆挂断。苏雨晴望着黑下去的屏幕,叹了口气。
清水村这边,林修远刚处理完病人,手机又响了。是赵小曼。
"大新闻!"她声音兴奋,"陈教授要带队去你们村考察,计划设研究基地!后天就到!"
"后天?"林修远一惊,"这么快?"
"惊喜吧?"赵小曼笑道,"对了,你得准备个汇报,还有患者的详细资料..."
挂掉电话,林修远揉了揉太阳穴。卫生所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刘昊医生又被临时调回县医院,他一个人应付所有工作。现在又要准备接待考察团...
他翻开日历,发现后天正是苏雨晴的期中考核日。"她肯定来不了,"他自言自语,"也好,免得她分心。"
第二天,林修远起了个大早,开始整理资料、打扫卫生所,甚至换上了崭新的白大褂。中午时分,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来帮忙,在卫生所门口挂上了"热烈欢迎省医学院专家莅临指导"的横幅。
"小林医生,这可是咱们村的大事!"村长拍着他的肩,"晚上村委会摆酒,把最好的腊肉都拿出来!"
正当大家忙活时,一辆县医院的救护车驶入村子,停在卫生所门前。林修远以为是刘昊回来了,却见王科长带着几个陌生人下了车。
"小林啊,提前给你送点'礼物'。"王科长神秘地笑着,指挥人从车上搬下几个大箱子。
林修远打开一看,惊呆了——便携式心电图机、超声设备、全套检验器材...都是他梦寐以求的设备。
"这..."
"别谢我,"王科长摆手,"省里特批的,说你们村要成什么研究基地。对了,明天陈教授带十几号人来,县领导也陪同,你可得好好表现!"
林修远郑重点头,心里却有些忐忑。他从未在这么多专家面前做过正式汇报。
当晚,他本想给苏雨晴打电话,但想到她明天有重要考试,便只发了条信息:"明天省里专家来考察,村里要设研究基地了。祝考试顺利!"
发完消息,他又埋头准备汇报材料,直到凌晨。
同一时刻,省师范大学的宿舍里,苏雨晴盯着手机屏幕,眉头紧锁。她已经给林修远发了三条消息,说想提前回村收集项目资料,但他一直没回复。
"算了,直接回去吧。"她下定决心,开始收拾行李,"反正考核在下午,早上赶回来就行。"
天刚蒙蒙亮,苏雨晴就搭上了首班去县城的大巴。三个小时的车程,她一遍遍检查着调研问卷和采访提纲,心里既期待又忐忑。四个月了,她终于能见到心心念念的人和地方。
清水村这边,林修远已经穿戴整齐,在卫生所门口焦急地踱步。考察团预计九点到,但现在已经九点半了,还不见踪影。
"别急,"护士小刘安慰他,"县里来的路不好走,可能耽搁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汽车喇叭声。三辆越野车缓缓驶入村子,领头的正是赵小曼。车停稳后,陈教授第一个下来,虽然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
"小林!"他热情地握住林修远的手,"久等了!路上遇到塌方,绕了远路。"
林修远连忙将众人迎进卫生所。考察团有十几人,除了医学院的专家,还有县卫生局的领导,以及省报的记者。小小的卫生所顿时挤得水泄不通。
正当林修远准备开始汇报时,门外传来一阵骚动。他抬头一看,顿时愣住了——苏雨晴站在门口,风尘仆仆,手里抱着一个大文件袋。
两人的目光穿过人群相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喜和疑惑。
"苏老师?"村长先反应过来,"你不是在省城学习吗?"
"我...回来收集项目资料。"苏雨晴有些局促,"不知道今天有考察..."
"太好了!"陈教授突然拍手,"这位就是视频里那位苏老师吧?正好听听乡村教育的情况!"
林修远连忙给苏雨晴让座,趁人不注意小声问:"怎么不告诉我你要回来?"
"我给你发消息了..."苏雨晴委屈地低声回应。
两人的悄悄话被陈教授的咳嗽声打断。林修远赶紧开始汇报,详细介绍了他对地方性关节病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虽然有些紧张,但谈到患者情况时,他变得自信而流畅。
"...,目前我们已经治疗了32例患者,有效率超过80%。"他调出一组对比照片,"这是周大富叔治疗前后的X光片,关节间隙明显改善..."
专家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林修远对答如流,偶尔遇到特别专业的问题,赵小曼会适时补充。苏雨晴坐在角落,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既为林修远感到骄傲,又有些陌生的疏离感——四个月不见,他似乎变得更成熟、更专业了。
汇报结束后,考察团分组走访患者家庭。陈教授特意留下林修远和苏雨晴:"我听小曼说了你们的故事,很感动。年轻人有理想、有担当,难得啊!"
他拍拍林修远的肩:"研究中心下月正式挂牌,我想聘你做兼职研究员,每月来省里交流一次。待遇从优,还能提供进修机会。"
林修远惊讶地看向苏雨晴,她勉强笑了笑:"太好了..."
中午的接风宴上,苏雨晴借口要采访村民提前离席。林修远被专家们团团围住,脱不开身,只能目送她离开,心里一阵失落。
直到傍晚,考察团离去,林修远才得以抽身去找苏雨晴。他在小学教室找到了她,她正伏案整理问卷,夕阳透过窗户,为她的侧脸镀上一层金边。
"雨晴..."他轻声唤道。
苏雨晴抬头,眼圈有些发红:"恭喜你,林研究员。"
"你生气了?"林修远走近,"我真的没看到你的消息,这两天太忙了..."
"我没有生气。"苏雨晴放下笔,"只是...看到你和赵记者那么默契,听陈教授谈省城的发展机会...我突然觉得,我们之间的距离好像变远了。"
林修远蹲下身,平视着她的眼睛:"距离再远,我的心一直在这里,在你身边。"
"但你会去省城工作,会有更广阔的舞台..."
"那又怎样?"林修远握住她的手,"我永远是清水村的医生。而且陈教授说了,你毕业后也可以加入研究中心的教育项目。"
苏雨晴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回来吗?除了项目资料..."
她打开手机,调出一张照片——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男子与她并肩站在讲台前的合影。
"徐教授,教育厅副厅长的侄子,这段时间一直'指导'我的项目。"她苦笑,"今天早上他又约我,说只要我愿意留在省城,他能保证我的项目获批,还能安排重点学校的工作..."
林修远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你...怎么回答的?"
"我拒绝了。"苏雨晴直视他的眼睛,"但那一刻我突然很害怕...害怕我们走着走着就散了,害怕时间和距离会改变一切。所以我冲动地跑回来,想确认..."
她的话没能说完,因为林修远紧紧抱住了她。他的心跳声透过胸膛传来,又快又重。
"对不起,让你不安了。"他在她耳边低语,"但我对你的心意,从没变过,也永远不会变。"
苏雨晴在他怀里放松下来,四个月的思念化作此刻的相拥。窗外,暮色渐浓,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
"我得赶回省城,"她不舍地说,"明天还有考核。"
"我送你。"林修远帮她收拾资料,"对了,陈教授邀请你下个月参加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说要讨论乡村教育合作项目。"
"真的?"苏雨晴眼睛一亮,"那我一定要好好准备!"
回县城的路上,两人挤在颠簸的巴士后排,手紧紧握在一起。林修远讲述着村里这几个月的变化,苏雨晴分享着进修的收获,仿佛要把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
"对了,"林修远突然想起,"徐教授会不会为难你?"
"没关系。"苏雨晴微笑,"我的项目有真实数据和创新性,他卡不住的。再说..."
她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教育厅初审已经通过了,只要补充完实地调研数据,很可能会获批。"
林修远翻看着项目书,上面写着"乡村小规模学校'1+N'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计划将清水村小学升级为中心校,辐射周边几个村的教学点。
"太棒了!"他由衷赞叹,"这样一来,村里的孩子们就不用跑远路上学了。"
"嗯。"苏雨晴靠在他肩上,"所以你看,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清水村变得更好。"
车到县城,离最后一班去省城的车还有半小时。两人在车站附近的小面馆吃了晚饭,简单却温馨。
"下个月就能再见了。"分别时,林修远将一包东西塞给苏雨晴,"带给你的。"
苏雨晴打开一看,是村民们送的土特产——干蘑菇、野山椒、还有几条绣花手帕。
"王大娘说,让你别太想家。"林修远笑道,"大家都盼着你学成归来呢。"
苏雨晴鼻子一酸,匆忙转身上车,怕自己忍不住哭出来。透过车窗,她看到林修远一直站在原地挥手,直到车子拐弯不见。
回到省城已是深夜。宿舍楼下,一个身影让苏雨晴停住了脚步——徐教授。
"苏老师,这么晚才回来?"他走上前,语气关切,"我等你很久了。"
"徐教授,"苏雨晴后退一步,"有什么事吗?"
"关于你的项目,"徐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我们还需要好好'沟通'..."
"不必了。"苏雨晴挺直腰板,"我的项目已经通过初审,我会用实力证明它的价值。"
徐教授脸色一沉:"年轻人别太自信。省里的资源有限,很多事...不是光有理想就够的。"
"谢谢提醒。"苏雨晴礼貌而坚定,"但我相信教育厅的领导们会公正评判。晚安,教授。"
她头也不回地走进宿舍楼,心跳如鼓。回到房间,她立刻给林修远发了条消息:"安全返校。我爱你。"
发完才意识到,这是他们相识以来,她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达爱意。
很快,回复来了:"我也爱你。永远。"
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让苏雨晴泪流满面。她知道,无论前路如何,他们终将回到那片青山绿水间,回到彼此身边。
窗外,五月的星空璀璨如洗,与清水村的夜空别无二致。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