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后的清水村卫生所比原来宽敞了一倍。雪白的墙壁,崭新的诊疗床,还有县里配备的基础医疗设备。林修远站在门口,望着门楣上"清水村卫生所"几个鲜红的大字,恍惚间仿佛看到父亲站在这里微笑的样子。
"发什么呆呢?"苏雨晴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里抱着一个纸箱,"给,学生们给你做的贺卡。"
林修远接过箱子,里面是厚厚一叠手工贺卡,有的画着穿白大褂的小人,有的写着歪歪扭扭的"谢谢小林医生"。
"孩子们听说卫生所扩建了,比我还高兴。"苏雨晴踮脚看了看诊所内部,"真不错,有模有样的了。"
"还差得远。"林修远领她走进诊疗室,"但至少能做简单的化验和处置了。"
苏雨晴好奇地摸摸崭新的显微镜:"这下你那些大学里学的本事都能用上了吧?"
"希望如此。"林修远从抽屉里取出父亲的笔记本,"其实我最近在研究这个。"
笔记本摊开在桌上,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病例。苏雨晴凑近看:"'患者周大富,45岁,膝关节肿大变形,疼痛难忍...疑为地方性关节病'?这是什么病?"
"我也不确定。"林修远皱眉,"但最近村里有好几个类似的病人,症状和笔记里描述的很像。"
"你是说...我们村可能有某种特殊的地方病?"
林修远点点头:"父亲生前似乎有所发现,但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我想继续调查。"
苏雨晴眼睛一亮:"需要我帮忙吗?我可以带你去见那些病人。"
第二天一早,苏雨晴就领着林修远来到了村西头的周家。周大富已经六十多岁,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两个膝盖肿得像馒头,皮肤发亮。
"周叔,小林医生来看您了。"苏雨晴轻声说。
周大富勉强睁开眼:"没用的...老毛病了...你爸当年就看过了..."
林修远仔细检查了关节,又询问了病史和饮食习惯。离开周家后,他又走访了另外三个类似病例,发现这些患者都住在村西,且长期饮用同一口古井的水。
"太奇怪了,"回诊所的路上,林修远沉思道,"症状像痛风,但发病年龄和部位又不典型。而且都集中在村西..."
"会不会和水有关?"苏雨晴问,"就像上次的发热疫情一样。"
"有可能。"林修远眼睛一亮,"我得取水样化验。"
然而简陋的村卫生所无法进行复杂检测。林修远决定周末带着水样去县医院求助老同学杨明,现在是县医院检验科的医生。
县医院的实验室里,杨明听完林修远的推测,不以为然地笑了:"老林,你在乡下待久了,想象力倒是丰富了。什么神秘地方病,八成就是普通关节炎。"
"可发病年龄、症状和分布都很特殊..."林修远坚持道。
"行行行,我给你检测。"杨明接过水样,"不过我打赌就是普通矿物质超标。"
三天后,杨明打来电话:"水质检测结果出来了,矿物质含量确实偏高,但都在安全范围内。我说了吧,你就是想多了。"
挂掉电话,林修远盯着父亲的笔记出神。如果水质没问题,为什么病例都集中在村西?为什么症状如此相似?
"别灰心。"苏雨晴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手里端着两杯热茶,"也许还有其他原因。"
林修远接过茶杯,突然注意到笔记最后一页有个模糊的铅笔标记:"'后山矿洞'?父亲为什么记这个?"
"后山确实有个废弃的铅锌矿,"苏雨晴回忆道,"我听村里老人说过,二十多年前就关了。"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什么。
第二天清晨,林修远和苏雨晴带着手电筒和取样工具来到了后山。杂草丛生的小路尽头,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像张开的嘴,隐约可见锈迹斑斑的"危险勿入"警示牌。
"我进去取样,你在外面等。"林修远系紧鞋带。
"太危险了!"苏雨晴拉住他,"矿洞废弃这么多年,随时可能塌方。"
"就取洞口附近的样本,很快出来。"林修远安慰地拍拍她的手,"为了村民,值得一试。"
矿洞内阴冷潮湿,手电筒的光线照在坑洼的岩壁上,反射出诡异的微光。林修远小心地采集了岩壁和积水样本,正准备离开时,突然听到一阵细微的"咔嚓"声。
"不好!"他刚跑出几步,身后就传来轰隆巨响,碎石和尘土喷涌而出。一块飞石击中了他的右腿,剧痛让他跪倒在地。
"修远!"苏雨晴的惊呼从洞口传来。
"我没事..."他咬牙拖着伤腿爬出矿洞,脸上全是尘土,右腿裤子被血浸透。
苏雨晴脸色煞白,手忙脚乱地撕下自己的衣袖给他包扎:"你疯了吗!为了几个水样本连命都不要了?"
"找到了..."林修远却露出胜利的笑容,举起手中的样本瓶,"你看,岩壁上有明显的矿物渗出痕迹。"
"你..."苏雨晴又气又心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要是你出了事,我...村民们怎么办?"
林修远怔住了,看着她泛红的眼圈,心头涌上一阵暖意。他轻轻握住她的手:"对不起,让你担心了。但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
回村后,林修远坚持先处理样本再处理自己的伤。他将样本分成两份,一份寄往省地质局,一份托人带给省医学院的老师。
腿伤让林修远行动不便,苏雨晴每天放学都来诊所帮忙。她笨拙但认真地学着换药、配药,甚至尝试着给一些轻症患者量血压。
"苏老师学得真快。"林修远笑着看她第三次尝试才把血压计的听诊器放对位置。
"还不是被某个不要命的医生逼的。"苏雨晴白他一眼,手上动作却轻柔,"省里来消息了吗?"
"还没有。"林修远皱眉,"但我又发现两个新病例,都是村西的。必须尽快找出原因。"
三天后的傍晚,林修远正在给一个腹痛的孩子看病,诊所门被猛地推开。村长带着几个村民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
"小林医生,听说你要封了村西的老井?"村长劈头就问。
林修远一愣:"我确实有这个建议,因为..."
"那可是祖宗留下的井!"一个村民打断他,"我爷爷那辈就喝那口井的水,怎么现在就有问题了?"
"是啊,"另一个附和道,"就凭你那些'可能''也许',就要断了我们的水源?"
林修远试图解释:"检测显示井水矿物质异常,与关节病的关联性很大..."
"县医院不是说水没问题吗?"村长质疑道,"小林医生,我们知道你心好,但也不能瞎猜啊。"
人群后面,林修远看到苏雨晴焦急地挤进来:"村长,林医生是为了大家好。他为了调查这个,腿都受伤了!"
"苏老师,我们知道你和林医生关系好。"一个妇女阴阳怪气地说,"但也不能他说什么你都信啊。"
苏雨晴气得脸通红:"你们...不可理喻!"
眼看争执升级,林修远提高声音:"请大家冷静!如果三天内我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井水有问题,我绝不再提封井的事。"
村民们将信将疑地散去了,留下林修远和苏雨晴站在空荡荡的诊所里。
"他们怎么能这样..."苏雨晴气得声音发抖,"你明明是为了他们好。"
林修远苦笑着摇头:"不能怪他们。一口祖辈相传的老井,对村民来说不仅是水源,更是传统和记忆。"
"那现在怎么办?省里还没消息..."
"只能等了。"林修远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我相信父亲当年的判断。"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第二天,村西又有一个老人因关节剧痛被抬到诊所。看着老人痛苦的样子,林修远心如刀绞。
第三天中午,就在期限将至时,一辆省城牌照的越野车驶入村子,直接停在了卫生所门口。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个是林修远的大学老师陈教授,另一个是省地质局的专家。
"修远,"陈教授握住他的手,"你发现的矿物样本中含有异常高浓度的锑元素,这种元素在体内积累会导致严重的关节和神经系统疾病。"
地质局专家补充道:"废弃矿洞的酸性水渗入地下水系,导致村西那口古井的水被污染。你们村发现的地方性关节病,很可能是慢性锑中毒!"
消息很快传遍全村。当林修远拿着省里的正式检测报告站在村委会门口时,曾经质疑他的村民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小林医生,我们..."村长搓着手,不知说什么好。
"现在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林修远没有责备任何人,"村西的井必须立即停用,患者需要接受排毒治疗。省里会派专家来指导。"
接下来的日子,林修远忙得脚不沾地。他配合省里来的医疗队为患者诊治,协助地质队寻找新的安全水源,还要处理日常病患。苏雨晴则组织学生和家长宣传安全饮水知识,两人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坐下来说几句话。
一个满月夜,林修远终于有空喘口气。他走出诊所,发现苏雨晴坐在门外的长椅上,仰头望着星空。
"忙完了?"她轻声问。
"嗯,今天最后一个病人刚走。"林修远在她身边坐下,两人之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亲近又不越界。
"省医疗队说,幸亏发现得早,患者的损害大多可逆。"苏雨晴转头看他,月光在她眼睛里洒下细碎的银光,"你救了整个村子。"
林修远摇摇头:"是父亲留下的线索,还有你的帮助。"
"你知道吗,"苏雨晴突然说,"当初我来清水村支教,只打算待一年。现在...我想一直留在这里了。"
林修远心跳突然加快:"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人,这里的山水..."她微笑着看他,"还有这里某个固执的医生。"
林修远鼓起勇气,轻轻握住了她的手:"雨晴,我..."
"林医生!"一个急促的喊声打断了他。村东的李大爷慌慌张张跑来:"我老伴心口疼得厉害,您快去看看!"
林修远立刻站起来,歉意地看了苏雨晴一眼。她了然地点头:"去吧,我等你。"
这一等就到了天亮。李奶奶是急性心梗,林修远处理了一整夜才稳定住病情,准备送县医院。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诊所时,发现苏雨晴伏在诊疗桌上睡着了,桌上还放着已经凉了的饭菜。
林修远轻轻给她披上外套,却不小心惊醒了她。
"几点了?"苏雨晴揉揉眼睛,"李奶奶怎么样?"
"稳定了,刚送去县医院。"林修远声音沙哑,"你怎么不回宿舍睡?"
"说好了等你的。"她站起身,突然伸手拂去他肩头的一根草屑,"饿了吧?饭菜都凉了,我去热热。"
她转身的瞬间,林修远拉住了她的手:"雨晴,昨晚我想说的是...你愿意和我一起,留在这青山绿水间吗?不是作为医生和老师,而是...作为彼此最重要的人。"
苏雨晴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盛满了整个秋天的阳光:"我以为你永远不会问呢。"
深秋的清水村,漫山红叶如火。新建的安全饮水工程竣工了,地方病得到控制,卫生所也添置了新设备。而在村小学后面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林修远把父亲的骨灰从县城公墓迁了回来,墓碑面向着他守护了一辈子的村庄。
"爸,我找到答案了,也找到了想共度一生的人。"林修远将一束野菊放在墓前,"您可以安心了。"
苏雨晴静静站在他身旁,两人十指相扣。山风吹过,带着泥土和稻茬的清香,远处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