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史学军,男,汉族,贵州籍,现年70岁。青年参军到云南。转业地方后在云南昭通市辖的党政机关工作至退休,現居住昆明。为中华诗词学会、云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云南省南社研究会会员、智库专家。
县城图书馆(小小说)
史学军
七十年代,能踏入县图书馆学习,近乎奢侈。能坚持来的,都是心气较好的上进同学。阅览室里,静悄悄的,所有人都放轻脚步,偶尔有翻书声在空气中传递。这天,同村史姓三个同学:史学全、史华多和史发战三人相约来到图书馆,安静地翻着书看。墙上巨大的“静”字,是当然的无声铁律。
史学全骨子里似乎就缺了“静”这根弦。他五分钟翻过书页,眼中倏地发出光:“嘿!快看!《水浒》里鲁提辖这一拳,打得镇关西眼棱缝裂,眼珠崩出!声音在凝滞的空气中炸开,如同一粒石子砸在地板。
管理员王女士的目光,似一阵寒流吹来,声音冰凉:“话多!话多!”
史华多从书页中惊醒,茫然抬头四顾,又困惑地低下头去。史学全缩了缩脖子,继续翻页,故作沉稳。
不远处的书架上,王女士眼角余光似乎瞥见《格律诗话》的书脊微微动了一下,仿佛要挣脱束缚。她晃了晃头,驱散这工作疲惫带来的恍惚。定睛再看,书册纹丝不动。她低头整理登记簿,但那点不安的错觉还在心头盘旋——仿佛书籍们正酝酿着什么,又或者只是她过于紧绷的神经在作祟。
史学全的兴奋终究是压不住的火山。他再次被《海底两万里》点燃,忍不住拍案:“我的天!你们看这鹦鹉螺号……”话音未落,王女士的身影已如阴影般笼罩桌前,威严如山:“史学全!屡教不改!罚站!带着书去墙边看!”
“罚站!罚站!”王女士的呵斥在寂静中撞出回音。
角落里的史发战猛地一个激灵,“噌”地站了起来,身体绷得笔直,仿佛被无形的鞭子抽中。他脸上写满无辜的惶惑:“王、王老师?您叫我?”目光茫然地扫过管理员和愕然的史学全及史华多之间。整个阅览室的目光也瞬间聚焦,空气凝固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此起彼伏的嗤嗤低笑。
王女士推了推眼镜,面对这荒唐场面,一时语塞。史华多却始终埋头读书,目光逐行移动,牢牢盯在《哲学导论》的字句里。刚才的喧闹于他,不过是掠过地面的微风,未曾在那专注的书页上留下一丝躁动。史学全涨红着脸、拿着书站到墙角,史发战讪讪坐下。阅览室重归那近乎凝滞的寂静,唯有史华多翻动书页的轻微声响,沙沙地,像在无声的沙堆里,堆集着小小的山峰。
多年后,史华多成了这座图书馆的馆长,史发站当了县文史研究所所长,史学全在市里当了《田园诗联》主编,都各有成就。大家熟悉的县城图书馆也有了变化。窗明几净,书籍比原来多了几倍,浩瀚的书海和设施为探索知识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身为馆长,他对“静”的要求,比当年的王女士更高。巡视时,目光如鹰,任何一丝多余的声响都逃不过他的耳朵。有时,他会在当年自己坐过的位置旁驻足片刻,看着那些伏案的年轻身影,他的脚步更轻,呼吸更缓,只时而有指尖无意识地轻叩桌面——那是他思索时唯一的小小动作。
一次史华多邀约旧友小聚,地点选在图书馆附近远望大厦第19层的清雅茶室。史学全、史发战都来了。岁月洗去了少年的毛躁,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讲究和修养。
“还记得那年头,图书馆里,真是静得连颗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史学全端起茶杯,轻呷一口,嘴角噙着笑意,“我那会儿,啧,嗓门是真大,老被王老师点名叫‘话多’。”
史发战也笑了,带着点自嘲:“可不是!华多那会儿是真能坐得住,跟钉在凳子上似的。我嘛……哈,最冤的一次,王老师要学全‘罚站’,我自个儿倒先‘噌’地站起来了,臊得慌!”他摇摇头,笑声温和。
史华多听着,也微微笑了。记忆里那个弥漫着旧书与尘埃气息的下午,史学全涨红的脸,史发战茫然站起来的模样,管理员那声严厉的“罚站”,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遥远而模糊。
唯有一种感觉异常清晰:当年那近乎窒息的寂静,以及他在那寂静深处,于书页间跋涉时,内心感受到的、无声奔涌的江河。他想起那本被自己翻旧了的《哲学导论》,想起那些沉默的方块字下蕴藏的惊雷之力。
“是啊,”史学全轻声应和,目光望向窗外图书馆的方向,“那时候不懂,总以为声音大才有力气。现在才明白……”他顿了顿,声音更轻,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真正的力量,往往是在最需要的地方,默不作声地持续探索和努力。”
茶香袅袅,三人相视莞尔。窗外,图书馆沉默伫立,馆内蕴藏着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期待着有志青年去探索。”是啊”!史华多指尖习惯性地在桌面轻轻一叩,那轻微的回响,仿佛在回应着遥远的过去,也敲击着美好的未来。
作品推送:云南文艺传媒
编 辑:抒文苑
版面设计:笑 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