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铸精魂 外塑品牌 匠心增效
文/铸剑
——记原河南兴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劳模靳玉生
在太行山麓曾经轰鸣的厂房里,在河南兴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深孔轴件分公司繁忙的生产线上,人们常能看到一个瘦削而精干的身影。他步履匆匆,目光如炬,时而俯身查看机台运转,时而与工人交流工艺细节。他,就是副经理靳玉生——一位流淌着“三线”建设者血脉的优秀二代,一位将“政治合格、技术过硬”的军工标准深深刻入现代制造肌理的中层管理者。
内铸精魂:扎根一线的实干家
靳玉生深知,企业的根基在车间,在每一位员工手上。作为主抓生产的中层干部,“内抓素质”是他工作的第一要义。这素质,既是员工队伍的专业技能与质量意识,更是管理者身先士卒的实干作风。
他几乎没有完整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办公室更像是个临时落脚点,生产一线才是他的主战场。为了确保产品保质保量、按期交付,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个班组、机台旁。从宏观的生产计划排布,到微观的机台任务分配、人员合理调配,他都亲力亲为,反复推敲,力求达到“人、机、料、法、环”的最佳配置。他常说:“计划写在纸上容易,落到机台上、干出精品来才是真本事。”遇到生产瓶颈或技术难题,他不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第一时间深入现场,与工人师傅一同查找原因,协调资源,解决问题。正是这种“泡”在一线的工作方式,确保了生产流程的顺畅,为2010年分公司加工产品合同履约率高达99%奠定了坚实基础。
质量是军工企业的生命线。靳玉生将“精品意识”融入日常管理。他推行严格的“痕迹化”质量管理:要求质量工作处处有记录、有检查、有反馈、有纠正、有预防。引入看板管理,使质量问题可视化,促进了即时改进。在他的严格要求和精细管理下,分公司返工返修率和废品损失显著降低,质量损失得到有效控制,为生产的稳定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外塑品牌:履约如山的诚信者
“外树形象”,对靳玉生而言,就是对外以卓越的履约能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客户信任,擦亮“兴华”品牌。
2010年,是深孔轴件分公司交出亮眼成绩单的一年。全年完成产值7503万元,实现销售收入7508万元,创造利润500万元。其中,拳头产品管模的产量达到589支,较上年增长10%。这些数字背后,是靳玉生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的汗水,更是他们对“诚信履约”承诺的坚守。那99%的合同履约率,如同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在竞争激烈的国内管模市场为“兴华”赢得了广泛赞誉和良好声誉。客户的口碑相传,领导的高度认可,最终将他推上了公司2010年度“劳动模范”的荣誉殿堂。这份荣誉,是对他“外树形象”卓越成效的最好注脚。
匠心增效:精打细算的当家人
在靳玉生看来,“降本增效”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植于日常点滴的精细化管理艺术。作为管理者,他必须当好这个“家”。
他敏锐地将目光聚焦在生产过程的“毛细血管”——刀具和辅料的消耗上。通过对大量生产数据的分析测算,他牵头制定了科学、精细的《刀具、辅料消耗考核制度》。这套制度将消耗责任落实到班组、机台,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节约意识和创新潜能。仅此一项,每月就为分公司节约成本万余元。同时,他大力推行工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那些原本可能被废弃的工装材料,经过修复、改制,重新焕发生机。这项看似不起眼的举措,每年竟能节省工装费用20万元以上。点点滴滴的节约,汇聚成降低生产成本的强大合力,显著提升了分公司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
情怀永续:三线精神的践行者
靳玉生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繁忙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他深知,作为“三线”精神的传承者,唯有不断进步,才能不负使命。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永无止境。面对劳模荣誉和过往辉煌,靳玉生没有丝毫自满。2012年,站在新的起点,他将荣誉化作前行的动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并肩作战,为“兴华”的明天,为公司的“十二五”规划和“1331”战略目标,继续践行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回望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靳玉生用三线人特有的执着与坚韧,将父辈“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赤诚,转化为新时代产业报国的实干。那些精确到微米的检验数据,那光可鉴人的工件表面,那不断优化的成本曲线,共同构筑起“兴华制造”的品质丰碑。车间墙上那句虽已褪色却依旧醒目的标语——“把每一个零件都打造成艺术品”,正是靳玉生和他所代表的兴华人,对新时代工匠精神最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的诠释。
如今,曾经机器轰鸣的531四分部旧址,已化身为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教育基地;5127厂也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页。然而,三线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在5147厂(原531一分部)现代化的新工业园里,靳玉生依然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散发着他的光与热,续写着属于新一代“三线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