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战旗美如画
文/蔡凤武
八一军旗是人民子弟兵浴血荣光染的红,是英勇无畏的英雄们浸出的鲜血与信仰。它从不是绣娘指尖的装饰品,而是历火烽烟中淬炼出的精神图腾——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雷暴,每一缕丝线都绷紧着民族的神经。
红是人民解放军军頏的底色,是湘江血战中被炮火映红的江水,是上甘岭坑道里战士咬破手指写就的请战书。这红会呼吸:阅兵式上,它舒展如烈火,将天安门广场的晨光染成朝霞;陵园碑前,它低垂如泣血,覆在无名烈士冢的积雪上化作不灭的火焰 。
1950年3月5日至5月1日,我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指挥两个军对海南岛国民党守军实施了渡海登岛作战。海南岛战役历时了56天,创造了以木帆船为主,配以部分机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摧毁了国民党陆海空的“立体防御”,迎风飘过98年的鲜红战旗,猎风过时簌簌作响,恍若七十年前那群高唱"雄赳赳气昂昂"的年轻人正踏着冰封的鸭绿江归来 。
金线绣就的番号会说话。四平烈士陵园里,415团"二级英雄连"的战旗被捐赠时,旗角一枚弹孔仍清晰可辨——那是1947年黑山阻击战中,旗手用胸膛抵住旗杆时,子弹穿透身躯留下的印记。捐赠者的父亲曾说:"旗在,阵地就在",而今这面旗成了会说话的纪念碑,每当风起,便复述着当年全连只剩七人仍死守高地的誓言 。更年轻的迷彩战旗正书写新传奇:朱日和演习场的电子对抗旗,将数字化战场的光缆与昔日的电话线交织成跨越时空的密码 。
战旗的美学是动态的史诗。国庆阅兵式上,百面战旗方阵如移动的彩虹,其中18面抗美援朝荣誉旗构成最炽烈的色块——"万岁军"38军的战旗猎猎作响时,龙源里阻击战的特功连故事便随声波震荡;"冰雕连"的旗帜拂过观众席的刹那,长津湖的寒潮与热血同时漫过每个人的脊梁 。军事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内,一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与全息投影的数字化战场并置,古老伤痕与现代科技在此完成美学的对话 。
军旗的美更在于永不终结的叙事。罗援将军在《战旗美如画》序言中写道:"我的名字就是我们这代人的时代印记",而战旗正是无数名字的集合体——钢二班战士韩治礼牺牲前驾驶着中弹的汽车前行200米,只为让车队通过;"莲花一支枪"连队用简陋武器挑落美军骑兵第一师时,帽檐里"中国人"三个字成了最骄傲的番号 。而今,这些故事被制成1.5米长的拉页战旗图卷,孩子们的手指抚过黄继光堵枪眼的龙源里地图时,英雄的血脉便顺着指纹传递 。
深夜站岗时,我见过战旗的另一种美。月光将旗影投映在哨所墙壁,仿佛历史正以皮影戏的方式重演:湘西剿匪时被土匪砍断又接续的旗杆,化作哨兵枪刺的寒光;阿里高原汽车兵韩治礼牺牲前最后的车辙,变作雷达屏幕上跳动的绿色航线 。风停的刹那,所有时空叠印成一幅水墨,恰似军事博物馆里那幅由弹壳熔铸而成的《江山如此多娇》 。
战旗,人民军队之魂,终究是生命向永恒发起的冲锋。当航天员在空间站展开五星红旗,四百公里下的太平洋正将朝霞反射向苍穹——这天地间的光路,恰似当年志愿军战士用步话机喊出"向我开炮"时,那道贯穿历史的精神电弧 。美从未如此残酷,又从未如此辉煌:它用381个弹孔编织星空,用十八万忠骨夯实大地,最终在每双仰望它的眼睛里,种下不会熄灭的火种。
作者简介;蔡凤武,军休老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诗文散见于人民公安、消防界、中国乡村等报刊。
朗诵者:一川纳海,一个跋涉在声音世界里的行者,河北省朗诵协会会员,张家口朗诵艺术联盟成员,喜欢诵读, 愿以声入情、以情动人。期望与听者在作品中产生共鸣。
朗诵者:田田,生长于北京,喜爱京剧和声音艺术,希望用诵读感动自己,温暖他人,品位生活的美好!满庭芳艺术联盟主播、清泉朗诵文学艺术团团员,张家口朗诵艺术爱好者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