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健康,从“手”开始
戚思翠
洗手记得用香皂,手心手背要搓到。揉搓指缝不能少,冲洗擦干习惯好……讲卫生,防疾病,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口诀广为人知。因为对常人而言,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便是洗手了。看似十分简单而平常的“洗手”,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却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才为人们所接受的。据悉,洗手原则最早是匈牙利人消毒领域的先驱者——科克勒尔•塞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提出。
1846年,塞麦尔维斯来到维也纳总医院,在妇产科中心工作。妇女生育,一直以来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而那个科学极不发达的年代,产妇的死亡率远超过20%,大多数都是死于产褥热。这个妇科临床中心分为两个部分——Ⅰ部和Ⅱ部。Ⅰ部是医生和医学生给临产孕妇提供检查和接生的地方,Ⅱ部是助产士给孕妇接生的地方。Ⅰ部产妇围产期(分娩前后)死亡率最高可达18%,而Ⅱ部仅为3%。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细菌是导致感染的原因,只是认为“瘴气”可能是导致败血症的原因。1847年,情况有了转机。塞麦尔维斯的一个好朋友在Ⅰ部分娩后,死于产褥热,接生的人是一名刚上完解剖课的医学生。经过尸体解剖后,人们发现该死亡产妇和其他产妇的死亡原因不一样。这时,塞麦尔维斯推测可能由于医生和医学生赤裸着双手做完尸体解剖后就开始检查孕妇,他们把尸体上的某种微粒经过双手带给了产妇,造成产妇死亡,Ⅱ部的助产士不解剖尸体,不存在这种情况,因此Ⅱ部的死亡率低。于是他规定在给临产孕妇检查,或者给产妇接生之前,必须使用肥皂认真洗手。从那以后,Ⅰ部产妇的死亡率就从18%降到3%,和Ⅱ部助产士接生的死亡率接近。后来,洗手逐渐走向医学界,手术前后、检查病人前后,医生护士都要洗手。
根据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各地,每年有3万名妇女和40万名婴儿死于感染,常因缺水、环境卫生和手部卫生不佳造成的。2008年,是联合国大会订立的国际环境卫生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全球洗手日”的活动倡议,号召全世界各国人民从2008年起,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的活动。“全球洗手日”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呼吁全世界重视“洗手”这个看似简单却是非常重要的动作,提醒公众养成用肥皂勤洗手的好习惯,向更多人传递“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可以拯救生命”这一重要信息。2009年,世卫组织又规定了每年的5月5日是“世界手卫生日”。
2008年5月,我国卫生部颁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明确提出“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将洗手视为中国公民应该掌握的一种健康行为,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健康素养之一。2008年10月15日,我国首届世界洗手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启动。来自教育部、中国红十字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嘉宾共同出席了这场仪式典礼。世界洗手日由国际知名的健康促进组织PPPHW发起 ,旨在响应联合国改善世界亿万人卫生状况的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健全用香皂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与文化内涵。启动仪式上,台湾艺人伊能静还亲自教会了学生代表正确的洗手方法。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是所有国家和社区在技术和经济上都力所能及的“拯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推进该措施,不仅因为其有益健康,还因为用肥皂洗手使人感到舒适,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教养和品质。
几年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个人防护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呢?世卫组织推荐的新冠肺炎病毒防护指南中,第一条就是勤洗手。因为手是与外界直接接触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的部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细菌、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进入人体。而用脏手触摸物体表面,一些细菌、病毒又可能通过接触传染给他人。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可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
根据有关专家的精确测试,人的一只手上大约沾染40多万个细菌,一克指甲垢藏菌38亿个!而人在一小时内,通常会触摸脸部近23次,正确洗手能洗去手上95%以上的细菌。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吃东西前要洗手,如厕后要洗手,洗手这个动作我们每天都在做,但我们真的会洗手了吗?洗手这件小事,其实还真是一门大学问呐。据2011年《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居民正确洗手率仅为4%。换句话说,有96%的人不懂得如何正确洗手。
研究人员给出正确的洗手方法:扭开水龙头,在流动的清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接着双手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15秒;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15秒;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15秒;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15秒;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15秒;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15秒;最后再用流动的清水冲洗掉洗手液。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分钟。
那么,什么情况下必须洗手呢?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吃药、往伤口上涂抹药物前,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上厕所前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在人多车多的地方,与陌生人有肢体接触后等。市面上湿纸巾品种繁多,甚至还出现“免洗洗手液”等,颇受年轻人青睐。对此,专家呼吁,湿纸巾等产品压根代替不了用流水清洗的科学洗手方法,湿纸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清除皮肤表面的细菌,所以,最好还是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洗手。旅途在外没有清水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
今年是第17个“全球洗手日”、第16个“世界手卫生日”, WHO发布了2025年世界手卫生日宣传海报,主题是:“合理使用手套,时时牢记洗手。”不仅提醒手套合理使用,更强调了一双清洁的手是预防疾病简单、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医疗环境中,正确洗手都能有效阻断细菌、病毒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毋庸置疑,漫长岁月,洗手变得至关重要。让我们一起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强化手部卫生健康意识和自律精神,养成最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珍爱生命,勤快洗手,“手”住健康,拥抱“春暖花开”的美好明天。亲们,未来健康,从“手”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