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初,一位朋友发来了几组视频,希望我能据此写一篇文章。视频记录的是本县一位名叫王永红的农民大哥在瓜棚劳作及练习书法的情景。我与王大哥素不相识,但从视频中看,他面貌和善,种出的甜瓜品质上佳,书法也颇为出色,由此我猜想,他的为人一定也同样优秀。我想,朋友或许也是基于相同的感受,才嘱托我写一写王大哥,希望能帮这位善良又勤劳的人一把。倘若有朋友路过礼泉新时王店,有购买甜瓜的需求,不妨照顾一下他的生意,让他的辛勤汗水能换来应有的收获。
友人对我寄予厚望,受其所托,本应写一篇人物报道。可遗憾的是,我每日为生活奔波忙碌,近来心绪又颇为杂乱,实在难以遂其所愿。作为农民的一员,我对农民生活的甘苦、理想与愿望都十分了解,借此话题,就和大家唠唠家常,将正文取名为《农家春秋》。
农家春秋
常听人讲,若想了解一个国家是否强盛,走进该国的农村家庭,便能窥一斑而知全貌。
当前,祖国的农村虽还不能与城市完全相媲美,但也在日渐文明发达。农村的美化提升工作成绩显著,具有新时代风采的建筑错落有致,洁净平整的街道四通八达,街道两旁漂亮的花卉争奇斗艳,安置着健身器材的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自来水通到了千家万户,夜间路灯亮若白昼,还有精心设计的乡村办公室,这些都已普及,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对比八十年代以前,如今的农村可谓是旧貌换新颜。那时,从建筑到人们的穿着,用“竹篱茅舍荆衩布裙”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几十年间,经过农民们千辛万苦的努力,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农村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农村,乃至整个民国阶段,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根深蒂固。那时,由于没有发达的工业,农民无法从土地中分流出去,只能守着田地过活。受制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现实,农民生活十分贫寒。在知识修养方面同样匮乏,思想文化也主要是孔孟之道,人们生活简单,只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精神上的寄托,也不过是含饴弄孙以及欣赏田园风光。
建国以后,从土地充公到八十年代土地分户的这段时间,让农民们刻骨铭心。当时,为了快速进入共产主义阶段,提出了许多人定胜天的目标,但由于生产力低下,很多事情都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无论是修建宏伟的水利工程,还是对广袤的土地进行平整,农民们的主观能动性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常常是白天忙完,晚上还要加班。农民们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不过,得益于思想教育与文化熏陶,精神上的愉悦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肉体的疲惫,劳动热情始终高涨。
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较大,农村为城市提供粮棉油肉等生活资料,而城市生产的工业品在与农村对流时,并非免费。农村人羡慕城市生活,想要改变命运,出路只有靠干部提拔或者参军。
这一阶段虽然异常辛苦,但却为后来的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坡地被整修成了平坦的梯田,有效避免了暴雨冲刷导致的地表沃土流失,可谓一劳永逸,惠及子孙后代。
在这一时期,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小,每个人都是生产队的社员,出勤干活记工分,年终分粮按照工分多少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大家全年的收获相差不大。各地工分价值普遍较低,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
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这主要是受到域外文明的冲击。巨大的差距让人们不得不深思反省。
农村的本质与属性并未改变,只是转变了劳作方式,没想到,无穷的生产力瞬间被激发出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农村的发展速度毫不为过。
农村经济搞活了,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各行各业蓬勃兴起,过剩的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投身到非农业生产建设的新岗位,祖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出欢天喜地、丰富多彩的景象。
遍布全国各地的乡村打工人,以及留守在乡村种地的人们,都在省吃俭用积攒收入,为的是有朝一日翻盖住宅,告别土坯房的简陋。当梦想成真时,农村面貌发生了天地般的变化,新农村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
此时的农村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长期的贫穷与约束一旦被打破,实现小康生活后的喜悦和兴奋难以言表。那时还没有在异地购房的风气,村里家家户户有人,大门敞开。街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不断。人们神采飞扬的眼神,容光焕发的面容,让到访者印象深刻。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叶,农村人在就近的县城购房成为一种潮流。起初的动机是为了给孩子转学后提供住宿便利,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财富追求。在男女比例失衡的当下,城里有房顺理成章地成了嫁娶的首要条件。没有在城里买房的小伙,找对象就会面临困难。
从此麻烦多了起来。首先两地分居,使家庭团圆成为奢望。接着是观念的转变,新人概莫能外都厌弃农村劳动,一心谋求在城里打工过活。接踵而至又是孙子辈出生,农村耕作的二老,又不得不分一人进城照料孙子。平日儿子儿媳出外上班,老人守在家里不离左右地照料孙子,小心翼翼,唯恐有失。乡下老家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只能孤影悄然地在田地上忙碌着。目睹此情此景,不知内情的旁观者或许要问,咋不把田地租出去,一起去城里团圆?回复的话只有一句,君不知柴米油盐贵,也不知农村的红白喜事一年行礼要多少钱,有好些还得身临其境。何况两个孩子的工作随世沉浮,有着朝不虑夕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