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断链
台风过境后的清晨,林夏在院子里捡到第七节雨链碎片。
这些精心烧制的陶铃散落在草坪各处,有的已经碎成粉末。她小心地把它们收集到托盘里,突然注意到碎片内侧有细小的刻痕——像是音乐记号。
"陈默!"她冲着树屋方向喊道,"快来看这个!"
陈默从梯子上一跃而下,眼镜片上还沾着木屑。他接过碎片对着阳光调整角度:"这是...五线谱?"
确实,每节雨链内部都刻着不同的音符标记。林夏飞奔回屋,抱出外婆的乐谱本。对照之下,东侧雨链的碎片拼出了《茉莉花》的前半段,西侧的则对应《彩云追月》的副歌部分。
"难怪每场雨听起来都像音乐会。"陈默吹掉碎片上的泥土,"你外婆是个声学天才。"
林夏抚摸着残缺的乐谱,想起小时候外婆说过:"雨是天空的琴弦"。她一直以为那只是诗人的比喻。
"我们可以复原它。"陈默突然说,"用3D扫描碎片,重建数字模型..."
"不。"林夏打断他,"我想试试外婆的方法。"她指向书房角落里落满灰尘的拉坯机,"从制作陶铃开始。"
陈默挑了挑眉:"你确定?那可能需要几个月..."
"我们有整个雨季。"林夏已经系上了外婆的旧围裙。
第十七章 陶艺
陶土比想象中更难驯服。
林夏的第五个陶铃还在拉坯机上就塌成了一团。陈默坐在工作台对面,正在电脑上建模雨链的声学结构,时不时抬头看她跟泥巴较劲。
"要不要试试我的方法?"他第三次提议,"陶瓷3D打印..."
"外婆可没用打印机。"林夏抹了把脸,结果蹭了一额头泥。陈默突然伸手过来,指尖轻轻擦过她的眉骨:"这里,有泥。"
两人都愣住了。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在陶土上投下菱形的光斑。远处传来张婶喊他们吃午饭的声音。
下午,林夏改变了策略。她找出外婆的制陶笔记,按照上面的配方重新调和陶土。陈默则拆解了几节完好的雨链,测量厚度和弧度对音高的影响。
"看这个。"他突然递过一张分析图,"你外婆调整了不同位置雨链的壁厚,让同一场雨产生音阶变化。"
林夏凑近看屏幕,发丝扫过陈默的手臂。他僵了一下,却没有移开。
"所以我们得按顺序烧制。"林夏在笔记本上画着,"从低音到高音..."
傍晚,第一批陶铃终于成型。林夏小心地刻上音符标记,就像外婆当年做的那样。
第十八章 旧照
修复老照片的工作持续到深夜。
陈默戴着白手套,用专业工具清洁一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上年轻的外婆站在一群学生中间,背景是听雨居的门廊。突然,他的镊子停在了最右侧的少女脸上。
"林夏,"他的声音有些奇怪,"这是谁?"
林夏放下手中的陶铃凑过来。照片上的少女约莫十六七岁,扎着马尾辫,眉眼间有几分陈默的影子。背面写着日期"1987.6"和一行小字:"毕业设计答辩后与小柳等学生合影"。
"小柳..."林夏翻找外婆的通讯录,"柳明华?外婆带的最后一届研究生,后来去西藏做古建筑保护..."她突然顿住,"怎么了?"
陈默摘下眼镜慢慢擦拭:"我生母姓柳。十五岁前,我家在拉萨。"
工作室陷入沉默,只有电脑风扇的嗡嗡声。林夏想起陈默说过,他父母是在西藏的雪崩中遇难的。
"也许只是巧合。"她轻声说。
陈默重新戴上眼镜,继续清洁照片,但动作明显变慢了:"明天...能帮我查查外婆留下的学生资料吗?"
第十九章 雨曲
第一场秋雨来得猝不及防。
林夏和陈默刚安装好新烧制的十二节雨链,豆大的雨点就砸了下来。他们挤在门廊下,紧张地等待实验结果。
最初的几声叮咚杂乱无章。林夏失望地叹气,正准备回屋,突然一阵风改变了雨的方向。东侧的雨链齐齐颤动,奏出《茉莉花》的第一小节——比外婆的原版更清亮,更完整。
"成功了!"陈默抓住她的手腕。下一秒,西侧的雨链加入合奏,《彩云追月》的旋律与《茉莉花》交织在一起,像一场跨越时空的二重唱。
邻居们陆续推开窗户。老周撑着伞站在院子里,雨水打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张婶直接冲进雨里,仰着头又哭又笑:"唐老师,你听见了吗?"
林夏悄悄握住陈默的手。雨声中,她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心底悄然绽放,就像陶土遇见窑火后的蜕变。
第二十章 去向
镇长登门那天,银杏树开始泛黄。
"市里想以听雨居为中心,打造传统工艺体验区。"他递上规划书,"希望你们能担任顾问。"
同一周,陈默收到了西藏建筑研究所的邀请函,林夏则被邀请参加威尼斯传统建筑双年展。两封信并排放在餐桌上,旁边是刚出土的柳明华毕业论文——《藏式民居的声学智慧》。
"你该去西藏。"林夏打破沉默,"如果她真是..."
"而你要去威尼斯。"陈默接上她的话,"外婆一定希望你带着她的设计走向世界。"
风吹落几片早黄的银杏叶,轻轻拍打在窗玻璃上。林夏想起树屋里发现的那张纸条:"等你们回来修改"。外婆从未想过把她们禁锢在过去,只是为回归留下可能。
"我们可以都去。"陈默突然说,"先去西藏确认,然后飞威尼斯。老周答应帮忙照看听雨居。"
林夏望向窗外的雨链,它们在新阳光下闪着湿润的光。有些旋律一旦响起,就不会真正停止。
"记得带上工具包。"她微笑着点头,"威尼斯经常下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