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树屋
辞职信发出的第二天,林夏就开始拆客厅的隔墙。
大锤砸向墙面的瞬间,灰尘簌簌落下,露出后面隐藏的书架——外婆日记里提过的"可以旋转的魔法书架"。三十年的封存让转轴锈死,但结构依然牢固。林夏抚摸着橡木架上的刻痕,五岁时她曾在这里捉迷藏,转开书架就发现后面的小储藏室。
"需要帮忙吗?"
门口站着小陈,今天他没穿志愿者红马甲,而是简单的白T恤牛仔裤,怀里抱着几卷图纸。阳光从他背后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你会木工?"林夏擦擦额头的汗。
"建筑系研究生,专业对口。"他腼腆地笑了,"其实...唐奶奶生前找过我。"
图纸在餐桌上摊开,是听雨居的精确测绘。林夏惊讶地发现连地基沉降都标注得一清二楚。小陈——现在该叫他陈默了——指着阁楼结构:"这里承重墙不能动,但我们可以打通二楼这个区域做阅读区..."
"等一下,"林夏打断他,"外婆什么时候找你的?"
"确诊后那半年。"陈默推了推眼镜,"她说外孙女总有一天会回来,希望有人能帮她完成书屋计划。我在老城区改造项目做调研,她就住在我负责的片区。"
林夏胸口发紧。原来外婆早就计划好一切,连帮手都安排妥当。她转身去泡茶掩饰情绪,却碰倒了桌上的文件夹。散落的纸张里,一张泛黄的草图飘到她脚边——是座精巧的树屋设计,标注着"给小夏六岁生日",日期定格在1995年8月。
那是她们离开的月份。
"这是..."陈默捡起图纸,专业眼光立刻评估出价值,"榫卯结构,防风防震设计,唐奶奶的功底不输专业建筑师。"
林夏盯着签名处外婆熟悉的字迹,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那年生日,她确实收到承诺的树屋了吗?
第七章 争执
"楼梯必须保留原样!"
"但这样不符合消防规范..."
连续第三天,林夏和陈默为改造方案争论不休。她想最大限度保留老宅原貌,他则坚持安全标准和实用功能。争执最终在张婶送来绿豆汤时暂停。
"跟你外婆当年一个脾气,"张婶笑着看林夏把图纸拍在桌上,"她为了厨房朝向,跟施工队吵了整整一星期。"
林夏搅拌着碗里的绿豆:"外婆很固执?"
"是坚持。"老周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拿着工具箱,"这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她亲手设计的。知道为什么叫听雨居吗?"
他带他们去看屋檐下的陶制雨链,每节都做成小铃铛形状。"下雨时,东边的链子响起来像《茉莉花》,西边的像《彩云追月》。唐老师说,这样就算闭着眼睛,也知道雨下在家的哪个位置。"
当晚,林夏在书房通宵重改方案。凌晨三点,她听到厨房有动静。陈默正在煮泡面,灶台映得他眼镜片反光。
"妥协版?"他瞥见她手里的图纸。
"融合版。"林夏摊开纸,上面用红蓝两色标注,"红色是我的坚持,蓝色是你的建议。"
陈默突然笑了:"巧了,我也画了张类似的。"他从文件夹抽出图纸,配色方案与她不谋而合。
两盏台灯下,他们肩并肩修改细节。当晨光透过窗纱时,陈默指着外婆树屋设计的某个细节:"这个排水系统很巧妙,我们可以用在书屋的露台上。"
林夏望着他侧脸的轮廓,第一次注意到他左眉上有道细小的疤痕。
第八章 真相
暴雨预警让工程暂停。林夏趁机整理外婆的藏书,在《营造法式》扉页发现夹着的信:
"小夏,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你找到了听雨居的密码。书架后的储藏室里有你妈妈的设计集,她从未告诉你她有多爱建筑..."
储藏室的锁已经锈死。林夏找来陈默帮忙,他研究锁孔片刻,突然问:"你生日是几号?"
"950816。"
"试试这个密码。"陈默转动拨盘,锁应声而开。
黑暗的小空间里整齐码着十几个素描本。最上面那本贴着标签:"阿雯的建筑梦想1985-1990"。林夏翻开第一页,是十五岁的母亲画的听雨居速写,旁边批注:"妈妈教我画的透视图!"
随着日期推移,素描从稚嫩变得专业:校园钟楼、老街巷、跨江大桥...最后一页是张未完成的设计,标注着"给未来的家",日期停在1990年9月——母亲考上北方大学的月份。
"她从来没提过..."林夏轻声说。她记忆中的母亲只是个普通的会计,总抱怨数字枯燥。
陈默指着设计图角落的小字:"看这里。"
"为了宝宝放弃梦想值得吗?——阿雯1995.7"
林夏突然想起五岁那年,母亲突然辞去工作,带着她连夜离开小城。外婆站在门口的身影是她对听雨居最后的记忆,直到现在。
雨声渐大,敲打着他们刚修好的新屋顶。陈默默默递来手帕,林夏才发现自己在哭。
第九章 风波
"书屋会招来太多陌生人!"业主委员会上,住在巷尾的刘太太拍着桌子,"我们这是老社区,不是商业街!"
林夏攥着方案书,指甲陷进掌心。三个月心血眼看要付诸东流,就因为几个居民的反对。
"唐老师在世时,每周都给孩子们讲故事。"老周突然站起来,"听雨居从来就是半个社区中心。"
张婶紧接着发言:"小林想把一楼开放是好事!我家孙子就缺个看书的地方。"
辩论持续到深夜。散会时,居委会主任叫住林夏:"有二十多位老住户联名支持你,明天把最终方案交来吧。"
回家的路上,陈默突然问:"为什么坚持做书屋?明明卖掉房子更轻松。"
"因为..."林夏仰头看听雨居的轮廓在月光下温柔起伏,"有些地方会自己选择成为家。"
陈默眼镜后的眼睛微微睁大。雨后的空气中,紫藤花香若隐若现。
第十章 听雨
开业日选在梅雨季的第一个周末。林夏特意保留了外婆的旧书桌作为服务台,陈默则用废弃木料做了个微缩树屋模型摆在入口处。
"像不像你外婆设计的?"他调整着最后一块屋顶。
林夏正想回答,豆大的雨点突然砸下来。原定的剪彩仪式被迫取消,居民们挤在屋檐下躲雨。不知谁起的头,大家开始传递着朗读《雨季不再来》,雨声和读书声交织在一起。
张婶悄悄拉林夏到一旁:"唐老师走的那天也下这么大雨。她非要我们把她抬到门廊下,说最后再听一次..."
林夏望向雨幕中的小院,忽然理解了外婆的执着。有些声音只有在这里才能听见,有些归属只有停下脚步才能发现。
夜深人静时,她将树屋设计图放在陈默的工具箱上,附了张字条:"完成它?——夏"
窗外,雨滴轻轻敲打着东边的雨链,奏响半阙《茉莉花》。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