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城光
省会展中心的大门像一张巨口,将林小满吞了进去。
十九年来第一次出远门,小满的手紧攥着编织袋的带子。袋里装着她的十二件作品,每一件都用旧衣服仔细包裹着。电梯的失重感让她头晕,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刺得眼睛发痛,四面八方涌来的香水味、说话声、脚步声像无形的浪潮,几乎要把她冲倒。
"E区147号。"工作人员扫了眼她的参展证,随手一指,"农村特色区在最边上。"
展位不到两平方米,一块褪色的绿绒布铺在简易展台上。隔壁卖刺绣的大姐热情地帮小满布置作品:"妹子,你这竹编真精细!"
小满腼腆地笑笑,将最得意的海浪纹笔筒摆在正中央。这是她花半个月设计的,竹篾染成深浅不一的蓝色,层层叠叠如波涛翻涌。
然而一上午过去,她的展位前门可罗雀。偶尔有人驻足,也只是随意瞟两眼便走开。中午时分,一群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路过,其中一个女孩指着她的作品笑出声:"这什么土掉渣的东西也拿来参展?"
小满的耳根烧了起来。她低头假装整理作品,直到那群人说笑着走远,才匆匆躲进展位后的洗手间。镜子里的自己——褪色格子衬衫、手工布鞋、用橡皮筋扎着的马尾——与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如此格格不入。她咬住嘴唇,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请问..."一个温润的男声在身后响起,"外面E147展位的作者在吗?"
小满慌忙抹脸转身。洗手台边站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白衬衫外套着件青灰色亚麻马甲,镜片后的眼睛带着探寻的笑意。
"是我。"小满小声回答。
男人的眼睛亮了起来:"俞白舟,独立设计师。能带我看看你的作品吗?"
第七章 伯乐
俞白舟的手指轻轻抚过海浪纹笔筒的曲线,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一件珍宝。
"这些波浪的韵律感..."他抬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着光,"你见过海?"
小满摇摇头:"只在书上见过图片。"
"不可思议。"俞白舟拿起另一件山形茶叶罐,"你不仅抓住了海的动态,还把山的稳重也表现出来了。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意识..."他突然顿住,"你学过设计?"
"没有。"小满绞着衣角,"就是...就是自己瞎琢磨的。"
俞白舟沉默片刻,突然掏出手机:"这些我全要了。另外,下个月广州有个国际手工艺设计展,你愿意带着新作品跟我一起去吗?"
小满瞪大了眼睛。广州——地理课本上说那是个靠海的城市。
"我...我得问问我老师。"她结结巴巴地说。
电话那头,陈老师的声音因激动而发颤:"去!当然去!小满,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晚,小满在廉价旅馆的床上辗转反侧。俞白舟预付的五千元订金缝在内衣口袋里,摸着发烫。窗外,城市的霓虹彻夜不熄,像一片人造星海。她摸出随身携带的那本破旧地理杂志,南海的蓝色在彩光污染中显得愈发纯净。
第八章 钢与竹
俞白舟的工作室在市中心一栋老洋房里。
"这是激光雕刻机,这是3D打印机,这是数控机床..."俞白舟一一介绍着那些闪着冷光的设备。小满拘谨地站在门口,不敢碰任何东西。
"别怕。"俞白舟递给她一杯热茶,"机器只是工具,就像你的篾刀一样。重要的是这里。"他点点太阳穴,"和这里。"又按了按心口。
茶香氤氲中,俞白舟打开投影仪:"看看这些国际顶尖的竹设计作品。"
屏幕上,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竹制品让小满屏住呼吸。有的将竹材弯曲成流畅的现代家具,有的将竹纤维与金属结合创造出惊人质感,还有的利用竹子的天然特性制作出会随湿度变形的动态装置...
"我的作品...太土了。"小满沮丧地低下头。
"不,你的东西有他们都没有的灵魂。"俞白舟调出一张海浪照片,又拿出小满的笔筒,"看,你捕捉到了大海最本质的律动。这是任何机器都复制不了的。"
他打开抽屉取出一沓图纸:"但我建议你在工艺上做些改进。比如这个接榫处,如果用激光切割精度会更高;这些重复部件可以考虑小批量生产,节省时间..."
小满盯着那些复杂的设计图,胃部一阵绞痛。她突然无比想念山村里的月光,想念手指被竹篾划破的痛感,想念母亲哪怕神志不清也会为她留的一碗热汤。
"我...我想回家。"她听见自己说。
第九章 归途
村口的老槐树下,陈老师早已等候多时。
"小满!"他接过小满的行李,"怎么样?省城大不大?"
小满张了张嘴,突然哽咽得说不出话。陈老师了然地拍拍她的肩:"走,先去看看你妈。这段时间你王婶照顾着,病情稳定多了。"
母亲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眼神依然空洞,但至少不再尖叫。看见小满,她迟钝地眨了眨眼,嘴唇蠕动了几下。
"妈!"小满跪下来抱住母亲,闻到熟悉的草药香,"我回来了..."
夜深人静,小满在煤油灯下反复翻看俞白舟给的设计图。那些精确到毫米的标注、复杂的结构分解,与她随性而为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桌上摆着从省城带回的激光切割竹片,切口整齐得没有一丝毛刺,却莫名少了些生气。
"老师,我该怎么办?"第二天一早,小满抱着图纸去找陈明远,"俞先生说我的作品有灵魂,但要走向更大的市场,必须改进工艺..."
陈老师推了推老花镜,仔细看完图纸:"小满,记得你第一次编竹筐吗?"
小满点点头——那些歪歪扭扭的成品,连王婶都看不下去。
"那时候我就发现,你失败不是因为手笨,而是总想创新。"陈老师笑着说,"现在也一样。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
他起身从书柜取出一本泛黄的《竹艺史》:"看看宋代竹匠怎么处理类似问题的。"
小满翻开书页,眼前豁然开朗。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复合结构,既尊重材料本性,又突破形态限制。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渐渐清晰...
第十章 山语海鸣
"小满!快接电话!"村长的破锣嗓子在院外响起,"那个俞先生找你!"
小满小跑到村委会,抓起话筒的手微微发抖。
"小满?"俞白舟的声音带着电流杂音,"广州展会的截止日期提前了,新作品进展如何?"
"我...我有个想法。"小满深吸一口气,"不用激光切割,但借鉴您的结构设计。我想做一套能发出海浪声的竹风铃,用传统榫卯连接..."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有意思。需要什么特殊材料吗?"
"需要一种很薄的竹片,我们这叫'泪竹',只在后山悬崖上生长。"小满咬了咬嘴唇,"还有...我想带我妈妈一起去广州。医生说换个环境对她的病可能有帮助..."
"没问题。"俞白舟爽快地答应,"所有费用我来承担。"
挂掉电话,小满跑回家,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木箱——父亲留下的工具。凿子、刨刀、钻头都带着经年使用的温润光泽。她轻轻抚过这些陪伴父亲大半生的老伙伴,突然明白自己真正要传承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满几乎不眠不休。泪竹采回后要立即处理,她就在悬崖边搭了个简易工棚;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共鸣腔体,她试验了二十多种竹节组合;为了让海浪声更逼真,她偷偷录下村口小溪的水声反复研究...
完工那天,陈老师和王婶都来围观。当小满轻轻摇动那组看似普通的风铃时,整个院子突然响起潮起潮落的声音——低沉处如远雷滚动,清脆时似浪花拍岸,间或还有海鸥般的悠长鸣叫。
"天爷哎!"王婶拍着大腿,"这丫头把海搬来了!"
陈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小满,你爸爸要是能看到..."
小满望向母亲。老人呆滞的眼睛里,竟闪过一丝几不可见的微光。
第十一章 渡海
广州的空气比省城更潮湿,带着小满从未闻过的咸腥。出租车驶过珠江时,她死死盯着窗外闪烁的水面,心跳如鼓。
"那就是海吗?"她小声问俞白舟。
"只是江。"俞白舟笑了,"明天带你看真正的海。"
展会比省城的规模大了十倍不止。各国参观者川流不息,外语交谈声此起彼伏。小满的"山语海鸣"系列被安排在亚洲原创区最显眼的位置,俞白舟特意请人做了中英文解说牌。
"这太神奇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商人捧着风铃爱不释手,"我能订200套吗?"
"这些纹路是手工雕刻的?"一个日本收藏家拿着放大镜研究茶叶罐,"每一条都不一样!"
小满站在展台后,手脚都不知该往哪放。俞白舟悄悄捅了捅她:"介绍一下你的创作理念。"
"我...我从没见过海。"小满用蹩脚的普通话开口,"但这些竹子的声音,就是我想象中的海浪..."
令她惊讶的是,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无比认真。那位日本收藏家甚至向她深深鞠躬:"您用材料本身的语言讲述了对远方的向往,这正是最打动人心的艺术。"
当天下午,小满签下了七份订单,总价超过十万元。俞白舟兴奋地拍着她的肩:"小满,你成功了!这些买家都是国际知名零售商!"
但小满的心思早已飞到了别处:"俞先生,您说过要带我看海..."
第十二章 蓝
出租车停在滨海公园时,夕阳正沉到海平面之上。
小满踉跄着下车,双腿因紧张而发软。咸湿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她梦中才有的气息。一步,两步...沙滩在布鞋下凹陷,远处那无边际的蓝色越来越近...
当第一波海浪轻吻她的脚尖时,小满突然跪了下来。地理杂志上的图片、她编织过的千百种蓝色、梦中听到的潮声,在这一刻全部有了温度与重量。她颤抖着从背包里取出那个珍藏多年的杂志残页,对着真实的大海比了比——原来海的颜色会随着光线变幻,比任何印刷品都要丰富千万倍。
"妈!你看,是海!真的海!"小满转身呼唤坐在轮椅上的母亲。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一直神情呆滞的老人突然睁大了眼睛。她干枯的手指向远方的海平线,嘴唇剧烈颤抖着:"蓝...好蓝..."
一滴浑浊的泪水从母亲眼角滑落。小满紧紧抱住她,哭得像个孩子。在她身后,夕阳将母女俩的影子长长地投在沙滩上,与海浪的泡沫交织在一起。
俞白舟悄悄按下快门。这张后来闻名摄影界的作品,他命名为《山与海的对话》。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