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那边的海
林小满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大海,是在她十岁那年。
那本残破的《国家地理》杂志躺在乡村小学图书室的角落里,封面已经不见了,内页也缺了不少。小满蹲在霉味浓重的书架间,手指小心翼翼地翻过泛黄的纸页,突然停住了。
一整页的蓝色撞进她的眼睛。那么广阔,那么深沉的蓝色,比雨后最干净的天空还要纯粹。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写着:"南海碧波,万里无垠。"
"陈老师!"小满抱着杂志跑向讲台,"这是什么?"
陈明远推了推眼镜,笑了:"这是大海,小满。"
"海..."小满轻轻念着这个陌生的字眼,"它在哪儿?"
"在很远的地方,要翻过很多座山,坐很久的车才能看到。"陈老师指着教室窗外层叠的青山,"比那些山还要远。"
那天放学,小满站在家门口的土坡上,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发呆。母亲喊她吃饭的声音传来第三遍,她才回过神来。
"妈,你见过海吗?"饭桌上,小满突然问道。
父亲林大山的筷子停在半空:"问这干啥?"
"就是想知道..."小满扒拉着碗里的红薯饭。
"我没见过。"父亲闷声道,"你爷爷那辈人,最远就到过县城。"
母亲往小满碗里夹了一筷子咸菜:"快吃,一会儿还要去打猪草。"
夜里,小满躺在木板床上,那抹蓝色一直在她眼前晃动。她轻轻摸出藏在枕头下的杂志残页,就着月光又看了一遍。一个念头在她心里悄悄生根:总有一天,我要走出大山,看看真正的海。
第二章 山崩
小满十五岁那年夏天,雨下得特别大。
她正在教室默写古诗,村长急匆匆地跑来,在陈老师耳边说了什么。陈老师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小满..."陈老师蹲下来,握住她发抖的手,"你爸爸他...采石场出了事..."
林大山的葬礼很简单。一口薄棺,几个花圈,全村人都来了。小满跪在灵前,觉得这一切都不真实。父亲怎么会躺在那个小盒子里呢?昨天早上他还吃了三大碗饭,说等这批石料钱结了,就给小满买双新球鞋。
母亲在葬礼上哭晕过去三次,醒来后眼神就变得空洞。她整天坐在门槛上,望着采石场的方向,嘴里念叨着"不该让他去那地方"。
一个月后,小满辍学了。
"丫头,不是叔心狠。"村长抽着旱烟说,"你家那两亩薄田总得有人种,你妈那样子..."
小满点点头,把课本和作业本整齐地码进木箱,最后放进去的是那张已经褪色的海的照片。陈老师来家里好几次,说要帮她申请助学金,可小满看着神志不清的母亲,还是摇了摇头。
"老师,等我妈好些了再说吧。"
但母亲的情况越来越糟。她开始整夜不睡,在屋里来回走动,有时突然尖叫着"塌方了!快跑!"。小满带她去县医院,医生说这是严重的精神创伤,需要长期服药。
那瓶白色药片要八十块钱,相当于半亩地的收成。
第三章 竹泪
小满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下地干活。锄头比她人还高,一天下来,手掌磨出好几个血泡。晚上,她借着煤油灯的光,跟邻居王婶学编竹筐。
"你这丫头手真巧。"王婶惊讶地看着小满编的第一个筐,"比你爸强多了。"
第一个月,小满编了二十个竹筐,由村长捎到镇上集市卖。回来时,村长递给她皱巴巴的六十块钱:"张老板说下次要五十个,能给到三块五一个。"
小满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下去:"可王婶说我的手速..."
"傻丫头,你不会夜里接着编吗?"村长媳妇插嘴道,"你妈睡了你又没事。"
于是小满的生活变成了这样:天不亮起床,下地干活;中午回来给母亲熬药、做饭;下午继续下地;晚上编竹筐到深夜。她的手指很快布满细小的伤口,竹篾扎进肉里,挑出来时带出血珠。但她不觉得疼——药瓶快见底了。
有天夜里,小满正编着筐,突然听见敲门声。陈老师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一盏明亮的充电灯。
"我在家访回来的路上,看见你这儿还亮着灯。"陈老师把灯放在桌上,"这样伤眼睛。"
灯光下,小满手上的伤痕无所遁形。陈老师叹了口气,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摞试卷和一本旧课本:"有空就看看,别把功课落下。"
小满想拒绝,但陈老师已经转身走进夜色中。她翻开课本,一张纸条飘出来:"下个月县里有手工比赛,一等奖有五百元奖金。你的竹编可以试试。"
第四章 山洪
比赛前一周,暴雨下了整整三天。
小满半夜被雷声惊醒,发现屋里已经进水了。她慌忙去拉母亲,老人却死活不肯离开,哭喊着"大山还在采石场"。
"妈!爸已经不在了!"小满几乎是拖着母亲冲出屋子。下一秒,后山的泥浆轰然冲垮了半边土墙。
全村人都撤到了小学。小满裹着救济毯,看着自己生活了十五年的家变成一堆泥浆里的木头。奇怪的是,她并不特别难过——父亲的照片和那本地理杂志,她早就收进了随身的布包里。
"小满。"陈老师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水,"明天手工比赛还去吗?"
小满看着蜷缩在角落的母亲,又看看自己长满茧子的手:"去。"
县文化馆的比赛现场,小满是最年轻的参赛者。她带来的是一件精心编制的竹风铃,每根竹管上都刻着细小的波浪纹路。
"这是...海波浪?"评委老师好奇地问。
小满点点头:"我没见过真的大海,这是按照书上描写的做的。"
比赛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特等奖。不仅因为工艺精湛,更因为评委会被这个山村女孩的故事打动。当地媒体采访她时,小满只说了一句话:"我想让我妈吃上好药。"
回村的路上,陈老师兴奋地告诉她,县里要办竹编工艺培训班,选中了她。"还有,"陈老师压低声音,"有个企业家看了报道,愿意资助你继续上学。"
小满望着车窗外飞驰的青山,第一次觉得,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山峦,似乎变矮了一些。
第五章 渡
培训班上,小满认识了来自南方的设计师苏雯。
"你的波浪纹很有特色,"苏雯翻看着小满的作品,"如果加上些现代设计元素,完全可以走向高端市场。"
在苏雯帮助下,小满的竹编作品开始有了新变化:嵌着山核桃的茶叶罐、带着云纹的灯罩、刻着诗句的笔筒...陈老师腾出学校一间闲置仓库,给她当工作室。村里几个妇女也来帮忙,按件计酬。
十八岁那年,小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省城的手工艺品展销会。站在展台前,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对她的海浪系列赞不绝口,当场订了二十套。
"这些纹路太美了,"外国客人通过翻译说,"像真正的海洋。"
小满笑了:"是的,这是我的海洋。"
回家的长途汽车上,小满翻开那本已经破旧不堪的地理杂志。五年过去,那片蓝色依然让她心跳加速。但此刻,她心里多了一份笃定——她终将亲眼见到真正的海,不是作为逃离大山的出走,而是带着大山馈赠的凯旋。
车窗外,暮色中的群山温柔起伏,像是默默为她让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