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归乡
青松沟的清晨总是裹着雾气。陈大山背着行囊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这个他生活了十八年又离开了四年的山村。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水墨画,和他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哟,大学生回来啦!"一个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王富贵叼着旱烟,赶着两头黄牛从山坡上下来,脸上挂着揶揄的笑,"城里混不下去啦?"
大山笑了笑,没接话。他知道村里人怎么看他——陈家那小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结果还不是灰溜溜回来了。
"富贵叔,早啊。"大山只是点点头,继续往村里走。
路过小卖部时,几个嗑瓜子的妇女立刻噤了声,眼神却不住地往他身上瞟。大山能猜到她们在议论什么。四年前他考上省城农业大学时,全村人都来送行,村长还放了鞭炮。现在他毕业回来了,却成了笑话。
家门前的梨树比他走时高了不少。父亲陈老汉蹲在门槛上修锄头,见他来了,头也不抬:"回来干啥?"
"爸,我回来帮咱村致富。"大山放下行李,从包里掏出一叠资料,"我研究了,咱们这儿适合种高山蔬菜,城里卖得可贵了..."
"胡闹!"父亲把锄头往地上一杵,"种了一辈子地,没听说菜能致富!你好不容易读个大学,就回来种地?"
母亲从灶房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娃刚回来,先吃饭..."
"吃啥吃!"父亲站起来,脸色铁青,"村里人都在看笑话!老李家小子在城里工地,一个月挣五千!你呢?"
大山没说话,只是默默把资料收好。他知道父亲要面子,自己这样回来,确实让他抬不起头。
吃过午饭,大山去了村委会。村长李建国是他远房表叔,也是当年支持他上大学的人之一。
"大山啊,"李村长叹了口气,"你真想好了?大学生回村种地,别说你爹,我都觉得可惜。"
"表叔,"大山从包里拿出一份计划书,"我查过了,咱们村海拔高、温差大,种出的蔬菜品质特别好。现在城里人讲究健康,愿意出高价..."
李村长翻看着计划书,眉头渐渐舒展:"有点道理...但咱村没人懂这个啊。"
"我学这个的。"大山眼睛亮了起来,"只要给我一块试验田,一年,不,半年就能见效果!"
最终,李村长顶着压力,把村东头那片三亩的坡地批给了大山,租金可以等有了收成再补。
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
"读书读傻了吧?"王富贵在村口大槐树下大声议论,"种菜能发财,咱村早富了!"
"就是,"小卖部的张婶附和,"我外甥在城里卖保险,一个月万把块呢!"
大山充耳不闻,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忙活。他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第二章 挫折
第一茬小白菜种下去两周,问题就来了。叶子发黄,长势缓慢,和他在学校试验田里的完全不一样。大山蹲在地里,捏着一把土仔细查看,又翻开笔记本对照——土壤酸碱度不对。
"得改良土壤。"大山自言自语。他骑上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去县里买了石灰和有机肥。
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大学四年他勤工俭学攒下的两万块钱,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大半。父亲知道后,气得把碗摔了:"败家子!那些钱是留着给你娶媳妇的!"
"爸,这是投资,会有回报的..."大山试图解释。
"回报个屁!"父亲怒吼,"明天就去把那破地退了,跟富贵去城里打工!"
那天晚上,大山躺在床上,听着隔壁父亲沉重的叹息和母亲低声的啜泣,第一次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真的错了。
但他没有退路。第二天,他起得更早,趁着父母还没醒就去了地里。
土壤改良后,菜苗渐渐转绿。大山松了口气,开始研究下一茬种什么。他在学校图书馆查资料到深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全是种植要点和市场分析。
然而,老天爷似乎存心和他作对。一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袭击了青松沟。大山从床上跳起来,冒雨跑到地里时,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嫩绿的菜苗被砸得七零八落,地膜千疮百孔。
大山跪在泥水里,捧起一株被砸烂的菜苗,浑身发抖。这不仅是几个月的辛苦,更是他的希望和尊严。
"早说了不行吧。"王富贵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田埂上,语气里带着怜悯,"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读书顶啥用?"
大山没吭声,只是默默收拾着残局。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是徒劳。
冰雹过后是连绵阴雨。大山的菜地成了烂泥塘,补种的菜苗又遭遇虫害。他试过学校教的生物防治法,效果不佳,只好去买农药。钱像流水一样往外淌,积蓄很快见底。
"听说陈老汉家小子把学费都赔光了..."
"读书有啥用?还不如早点打工..."
"老陈家脸都丢尽了..."
村里的闲言碎语越来越多。父亲整天阴沉着脸,母亲则偷偷抹眼泪。大山变得沉默寡言,每天除了地里就是躲在老屋研究资料,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窝深陷。
第三章 转机
就在大山快要撑不下去时,转机出现了。
那天他去县里买农药,路过一家新开的超市,看见门口挂着"高价收购优质蔬菜"的牌子。大山鼓起勇气走了进去。
"高山蔬菜?"超市经理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听完大山的介绍后很感兴趣,"我们正缺这种货源。你有样品吗?"
大山连忙从包里掏出几棵抢救下来的小白菜——虽然卖相不好,但经理一掰开就闻到了浓郁的清香。
"味道不错!"经理点点头,"但品相太差,达不到我们的标准。"
大山的心沉了下去。
"不过..."经理推了推眼镜,"如果你能种出品质好的,我们可以签长期合同,价格比市场高30%。"
大山眼睛一亮:"需要什么标准?"
经理拿出一份清单:无农药残留、大小均匀、色泽鲜亮...标准严苛,但对专业出身的大山来说并非不可能。
"给我一个月!"大山接过清单,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回村后,大山像变了个人。他重新规划了种植方案,把剩余的钱全投了进去——买优质种子、搭建简易大棚、安装滴灌系统。钱不够,他就自己动手,白天黑夜连轴转。
"疯了,彻底疯了..."王富贵看着地里突然冒出的大棚,摇头叹息。
父亲干脆当没这个儿子,每天早出晚归,避免和他碰面。只有母亲会偷偷在他房里放一碗热汤,或是一双新纳的鞋垫。
一个月后,第一批符合标准的蔬菜出棚了。嫩绿的小白菜像排列整齐的士兵,棵棵饱满鲜亮。大山小心翼翼地装箱,骑车送到县里。
"不错!"超市经理验货后竖起大拇指,"继续保持这个品质,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当天,大山拿到了第一笔像样的收入——两千八百元。虽然离回本还远,但证明了这条路可行。
他买了块肉回家,母亲红着眼眶接过去,父亲则哼了一声,但没再骂他败家子。
第二天,大山正在地里忙活,听见有人喊他。回头一看,是个陌生姑娘,二十出头的样子,背着个专业相机,正站在他地头张望。
"你好,请问这里是青松沟吗?"姑娘声音清脆,"我迷路了..."
大山这才注意到她脚上的运动鞋沾满了泥,裤腿也被露水打湿了。
"这里是青松沟。"大山放下锄头,"你要去哪?"
"我是县农业局的实习生,来采风..."姑娘擦了擦汗,"本来要去红叶村的,司机说在这放我下来转车,可我找不到车站..."
大山笑了:"这里没车站。红叶村还得往西二十里呢。"他看了看表,"这个点没车了,要不你先到村里住一晚?"
姑娘犹豫了一下,点点头:"那麻烦你了。对了,我叫林小雨。"
"陈大山。"他简单自我介绍,领着她往村里走。
路过菜地时,林小雨突然停下脚步:"这是你种的吗?长势真好!"
"还行吧。"大山有些得意,"用的是有机种植法。"
"有机种植?"林小雨眼睛一亮,"我能拍几张照片吗?我爸搞这个的,省农科院的。"
大山心头一跳:"你爸是..."
"林建国,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林小雨随口答道,已经开始拍照,"你这技术跟谁学的?"
"我...我是农大毕业的。"大山突然觉得命运有时很奇妙。
那天晚上,林小雨住在了村委会。大山把最好的菜摘了一筐送去,还详细讲解了自己的种植方法。林小雨听得认真,不时记笔记。
"我爸下周要来县里讲课,"临走时她说,"我让他来看看你的地,行吗?"
"当然!"大山求之不得。
一周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大山的地头。下来的除了林小雨,还有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正是省里有名的蔬菜专家林教授。
林教授仔细查看了大山的种植方式,问了几个专业问题,大山对答如流。
"小伙子基础不错,"林教授最后说,"就是有些细节需要改进。这样,我给你留个电话,有问题随时咨询。另外,我这有些新品种种子,你可以试试..."
大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自己终于等来了转机。
第四章 希望
有了专家的指导和超市的稳定销路,大山的蔬菜种植渐渐走上正轨。他引进了新品种,改进了种植技术,产量和品质都大幅提升。三个月后,他的月收入突破了万元。
村里的风言风语不知不觉变成了好奇和羡慕。
"大山啊,"王富贵蹲在地头,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语气软了下来,"你这菜...真能卖那么贵?"
"嗯,"大山递给他一个西红柿,"尝尝,超市卖八块钱一斤。"
王富贵咬了一口,汁水四溢,甜中带酸,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的西红柿。
"神了..."他喃喃道,"这技术...能教教叔不?"
大山笑了:"正想跟您说呢。我打算成立合作社,带着大家一起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
消息传开,陆续有村民来找大山取经。他毫不藏私,把学来的技术一一传授,还自费印了简易手册。
父亲的态度也渐渐软化。一天晚饭时,他破天荒地给大山夹了块肉:"多吃点,看你瘦的。"
母亲在一旁偷偷抹眼泪。她知道,儿子终于被认可了。
合作社成立那天,县里来了记者。大山的照片登上了报纸,标题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带领村民种菜致富》。曾经嘲笑他的乡亲们,如今都亲切地叫他"陈技术员"。
但大山没有停下脚步。他联系了母校,邀请专家来村讲座;又通过林教授引进了电商渠道,把青松沟的蔬菜卖到了省城。
一年后的春天,青松沟变了样。曾经的荒坡上整齐排列着现代化大棚,村里修了新路,装了路灯。合作社的账户上有了第一笔集体资金,大家决定先翻新小学。
站在新建的村委会门口,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菜地,大山想起了那个跪在冰雹过后的泥地里绝望的自己。他终于明白,没有人能替你坚强,但所有的坚持终将开花结果。
手机响了,是林小雨发来的信息:"省里有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我觉得你特别合适,要不要试试?"
大山回复了一个"好"字,抬头望向更远的山外。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青松沟的路还很长,但他会一直走下去。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