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
萧兆钧(重庆)
是,天空扎根的地方
所以天空,才如此茂盛
所以才结出了,那么多星星
所以天空永远都是倾斜的
那么多的云爬上爬下
那么多的雨水将它
往地上拉,却从来没有,倒下来
所以我在写诗写不下去了
或者一个枯萎的故事
背影,已暮色苍茫……
我也将目光
种在上面——
读《地平线》:在天地的褶皱里种下目光
萧兆钧的《地平线》以奇绝的想象重构了天地的关系,让这道寻常的视觉边界成为连接现实与哲思的纽带,读来既有画面的张力,又有情感的余韵。
诗的开篇便打破常规认知:“是,天空扎根的地方”。将“扎根”这一属于大地的动作赋予天空,瞬间让地平线有了生命的根基感。正因为有了这处“根”,天空才“如此茂盛”,才“结出那么多星星”。这种农耕式的比喻充满乡土气息,却奇异地解释了天空的辽阔与丰盈——星星不再是遥远的光点,而是天空扎根生长后结出的果实,浪漫又质朴。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天空的“倾斜”:“那么多的云爬上爬下/那么多的雨水将它往地上拉,却从来没有,倒下来”。这里的地平线成了天空的支撑,它默默承载着云的流动、雨的拉扯,用无形的力量托举着天空的平衡。这种“倾斜却不倒”的状态,暗合了生命中那些看似脆弱却坚韧的平衡,充满隐喻的张力。
最动人的是结尾的收束:当写诗卡顿、故事枯萎、背影浸在暮色里,“我也将目光种在上面——”。此时的地平线不再只是天地的边界,更成了心灵的依托。就像天空在这儿扎根,诗人把迷茫、困顿的目光“种”在 horizon 上,既是寻求慰藉,也是一种无声的期许——或许目光会像天空的根一样,在这片边界上生长出新的力量。
整首诗以地平线为轴心,串联起天空的生长、自然的律动与人心的褶皱。想象大胆却不荒诞,意象朴素却饱含深情,让一道沉默的地平线,成为了承载希望与韧性的精神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