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竹板一响,岁月流芳。这篇《竹板响忆东岭山庄锄草岁月铭心间》,以数来宝的明快节奏,打捞起四十余年前东岭山庄的集体记忆。
九人小队的坡地锄草、强存祥叔父勇斗大蛇的惊险、强春生与王三毛变着花样的后勤饭食,还有受潮面粉里吃出的苦与甜……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细节,是集体劳动的缩影,更是一代人青春里的质朴注脚。文中对故去亲友的深切怀念,让这段岁月不仅有汗水的温度,更有情感的重量。
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滚烫。当秋风再起,那些晒黑的脸颊、磨破的布鞋、带着余温的油花卷,便从记忆里鲜活起来——这便是时光的馈赠,让平凡的日子在回望中,酿成了最醇厚的酒。(273字)
【青春岁月6】【数来宝】
竹板响 忆东岭山庄
锄草岁月铭心间
作者:强军/陕西宝
鸡哎——竹板这么一打呀,
听我把那往事拉
四十四个春秋过,东岭山庄印心窝
想当年,小队派咱去劳动,
一行九人劲头足
东岭山庄坡连坡,锄草任务肩上搁
每天俩晌不偷懒,上午下午轮着干
坡地干活有章法,一字排开往上爬
从坡下,到坡上,脚踩黄土手挥锄
人人自觉听安排,不用吆喝不用催
忽有一天到山腰,草丛里,
窜出条大蛇把路拦
众人惊得往后闪,大气不敢喘一喘
就见叔父强存祥,
喊声“都退后”往前站
不慌不忙显身手,妥善处理化险关
打那以后有防备,地头先把土块扔
“打草惊蛇”记心间,直到收工再没见
齐心合力接着干,汗珠摔八瓣也甜
再说后勤俩能手,春生三毛把饭做
条件虽苦心不糙,面条削筋换着搞
花卷馒头蒸得香,就盼大伙吃得爽
偏遇仓库面粉潮,做啥都带点怪味道
可咱干活靠力气,哪顾得上挑口味
凑凑合合十天整,任务完成心安定
九人平安回村去,才尝一口正经面
如今回头再念想,多少往事涌心房
队长宗德哥,副队巨祥叔,做饭春生侄
可惜都已离咱去,思念深深藏心底
东岭山庄寻旧影,荒草漫过老石阶
秋风掠过窗台时,恍惚听见打谷声
混着伙伴笑闹语,从那记忆深处涌
没有照片又何妨?晒黑的脸颊闪亮光
磨破的布鞋沾泥香,油花卷儿余温烫
都在岁月褶皱里,像颗颗麦粒饱当当
轻轻一碰抖落出,一整个金灿灿的夏
那山庄,早成青春一块碑,
指着质朴与热烈
日子越久越鲜活,这辈子,忘不了——
东岭的土,东岭的风,
还有那群共苦的人!
(600字)
【作品赏析】
这篇数来宝以鲜活的生活质感与真挚的情感浓度,为我们铺展开一幅四十余年前的集体劳动画卷,其艺术魅力与情感力量值得细品:
从艺术形式看,作品深谙数来宝“说表结合、节奏明快”的精髓。开篇“竹板这么一打呀,听我把那往事拉”,用标志性的起兴句式迅速拉近距离,随后以短句为主、韵脚流转,“足、搁、干、爬、锄、催”等韵脚贯穿劳动场景,“拦、闪、站、关、扔、甜”串联遇蛇事件,读来朗朗上口,如闻竹板轻响,让往事在明快节奏中自然流淌。
从内容选取看,作品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没有宏大叙事,却聚焦九人小队的具体生活:坡地锄草的“一字排开”、强存祥叔父斗蛇的果敢、春生三毛做的“带点怪味道”的潮面饭食……这些带着泥土气的细节,既是集体劳动的生动切片,更藏着一代人的青春密码——艰苦中的默契、平凡里的担当。蛇的惊险、饭食的将就,非但不灰暗,反而因“汗珠摔八瓣也甜”“凑凑合合十天整”的乐观,折射出集体生活的质朴光芒。
从情感表达看,作品在怀旧中藏着深沉的怀念。对故去的王宗德、强巨祥、强春生的追忆,并非刻意煽情,而是融入日常细节:斗蛇时叔父的背影、饭锅里的花卷香,让逝者在记忆里鲜活如初。结尾“东岭的土,东岭的风,还有那群共苦的人”,将个人记忆升华为一代人的精神地标,那些“晒黑的脸颊、磨破的布鞋”,早已超越具体物象,成为比照片更永恒的时代印记。
整篇作品如同一坛陈年米酒,以数来宝的“爽口”作瓶,以真实细节为料,以岁月沉淀为酿,饮来既有集体劳动的酣畅,又有故人远去的微醺,最终留在心头的,是对质朴年代与真挚情谊的绵长回味。(660字)
共1545字2025年7月21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