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梦龄:忻口战魂,血铸军魂
一罗培永
1937年10月16日凌晨,山西忻口战场的硝烟中,一位身着将军制服的身影倒在血泊里。他手中紧握的望远镜尚未放下,目光仍定格在前方激战的阵地——这位以身殉国的将领,正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国抗日战争中首位牺牲在正面战场的军长。他用生命践行了"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成为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不朽丰碑。
郝梦龄的戎马生涯,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1898年生于河北藁城的他,自幼目睹列强环伺、山河破碎的屈辱,16岁便投笔从戎,立志"执干戈以卫社稷"。从北洋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却始终对内战深感痛心。"同室操戈,煮豆燃萁",这句常挂在他嘴边的叹息,道出了一位军人对民族内耗的无奈。1930年代,目睹日军步步紧逼,他多次请缨抗日,在日记中写道:"吾辈军人,当以死报国,方不负生为中国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时任第9军军长的郝梦龄正在四川养病,得知消息后立刻上书请缨,星夜兼程赶回部队。临行前,他给妻子剧纫秋写下遗书:"余自抗日以来,早置生死于度外,卢沟桥事变后,余即向上级请战,现奉命北上抗日,誓当以死报国。倘吾牺牲,汝等当继吾志,为国努力,勿以吾为念。"这封家书没有缠绵悱恻,只有铁骨铮铮的报国志,字里行间是一位军人对家国的赤诚。
同年10月,忻口会战打响。作为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之一,忻口是保卫太原的北大门,日军投入精锐师团猛攻,中国军队集结重兵顽强阻击。郝梦龄率领第9军负责中央阵地的核心防御,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他始终坚守前线指挥。在前沿阵地,士兵们常看到这位军长穿着与士兵同样的军服,在战壕里勘察地形、鼓舞士气。"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就不算完!"他的声音穿透炮火,成为士兵们最坚定的信念。
10月15日夜,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南怀化高地,郝梦龄亲自率领部队反击。他对身边的将士说:"今日之战,有进无退,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宁死不当亡国奴!"夜色中,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官兵们见状士气大振,奋勇冲锋。激战中,日军的机枪火力网封锁了前进道路,郝梦龄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9岁。临终前,他仍用尽最后力气喊道:"继续前进,打倒日本侵略者!"
郝梦龄的牺牲震动了全国。国民政府追授他陆军上将衔,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高度评价他"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他的遗体被护送回故乡安葬,沿途百姓自发迎送,泣不成声。这位出身农家的将军,用最壮烈的方式践行了对国家的承诺。
如今,忻口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郝梦龄的精神仍在激励后人。他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血性与担当——在民族危亡之际,没有身份高低之分,只有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正如他在遗书中所言:"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郝梦龄的故事,是抗日战争中无数英烈的缩影。他们或许军衔不同、背景各异,却在同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中,选择了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这份跨越党派、超越时代的爱国情怀,永远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提醒着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名字,早已刻进民族的基因里,成为照亮前路的不灭灯塔。
烽烟怒卷晋云愁
血沃忻口志未休
百战将军披甲出
一腔孤勇为国酬
阵前誓与山河共
马革犹裹赤子忧
青史长铭忠烈骨
英魂永护九州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