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民:三十年治荒 一片绿洲情
杨超
巍巍乾陵的西侧,乾县漠谷河流域的白村处,有一片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绿洲,堪称乾州的森林公园。这里树木茂盛,品种繁多,郁郁葱葱;林间散养的跑山猪、散养鸡、鹅嬉戏追逐,自由撒欢……
这是现年60岁的农民吴爱民三十年来,投资千万元,倾其所有、治荒绿化,使昔日荒芜凄凉的破山沟,变成了如今的美丽大绿洲。
这里处于渭北黄土高原南缘,属早腰带地区。它由张家南沟、马家咀沟等三条支毛沟组成,面积1.6平方公里(2400亩)。30年前,坡面沟壑密布,大量土地荒芜,水土流失严重,流失类型典型齐全。由于狂采滥垦及管理不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满目荒坡。
1996年5月,乾县城关街办(原漠西乡)白村青年农民吴爱民承包了这片荒芜沟坡,大胆向荒山荒坡发起进军。
他坚持整地、造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乾县水利局把这里确定为“千亩流域治理示范基地”。
吴爱民从18岁开始从事纺织、纺纱、布匹经营活动,10年经商致富后,他把自己做生意赚的钱投向这片荒坡治理。他承包一定50年不变。在县水利水保部门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聘请省林业设计院、省森林工业管理局及西安市园林局等有关方面专家教授长年指导,搞好规划设计,动用机械作业和长年突击队造林。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保证造林质量,他当年投资380万元,建抽水站,安装喷灌设备,建引水管道4公里。还建管理房9间,打水窖、窑窖11眼,修筑场区道路4条20公里,接通电网宽带;共移动土方500多万方,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00亩,育苗300亩,育苗树种有五角枫、油松、白皮松、红叶李、侧柏、核桃、李子、葡萄等,年出苗20万株。造林树种有美国黑核桃、石榴、柿子、酸枣接大枣、晋枣、雪枣、梨枣、油松、云杉、人参果等。
由于绿化造林投资大,见效慢,他把资金全部都投到这片荒沟里去了,一度资金跟不上,他也吃尽了苦头。

植树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为了保证苗木成活率,他和母亲、媳妇、儿子全家老少齐上阵,因为不让羊群进入林场乱啃,他们得罪了不少村子周围养羊的人家。为了森林安全,做到防火防灾,他们一年全家老小都围着林场转。几十年来,他们一家三代人,情系这片林地,日夜坚守,为绿化事业默默耕耘着……
如今,这里共建造乔木林面积300亩,绿化林面积700亩,栽植树木50万棵,治理程度达到100%,林场还种植小麦20亩,以及豆类、玉米、蔬菜等40多亩。这里被命名为“乾县爱民林场”。
2003年到2005年连续三年春季他给北京市供油松苗木2万多棵;近年来给咸阳、榆林及周边地区供应白皮松、油松、五角枫、侧柏苗木5万多棵。他先后在外地和林场栽植绿化树和杂果树千万棵。吴爱民一生与树结下了深深情缘。他还被陕西省林业局聘为“陕西省林业乡土专家”。
吴爱民因治理荒沟有功,曾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陕西省农村百名杰出人才”“陕西省绿化先进个人”等,获省市二十多项殊荣。
他说:“我很爱树,也就想一生给世上能创造留下一片绿色的树林,这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数十年来,他白天晚上,吃住在山沟里。他还发展养殖业,林下养殖跑山猪100多头,个个膘肥体壮,这里的跑山猪肉、散养鸡肉成了抢手货,每年双节期间,人们争想购买,供不应求。

“要捉住一头跑山猪,是很难的,林子大了,胡乱地跑,就是捉不住……这里的猪不吃饲料,不打针,都是生长两年以上的,因此猪肉吃起来味道很香。”吴爱民讲述着。
如何能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鲜美跑山猪肉,吴爱民和他的儿子、儿媳正在加紧忙绿着,林场的亭台、住宿、餐饮都在积极规划中。
吴爱民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依托乾陵会发展成为一个集原生态猪肉生产、加工、销售、烹饪、品尝、食用于一体的现代化供应基地;同时,把这里打造成为城市居民假日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他知道脚下的路虽然艰辛,但他会永不停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踏踏实实前行……
(杨超 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咸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十佳新闻工作者”、“十佳文明宣传工作者”;陕西日报社连续七年表彰的“十佳通讯员”;陕西省委宣传部表彰的“全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