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贯家财,不如薄技一手
最早听到类似的箴言,是摘录于《吕氏春秋》,万贯家财,不如薄技一手。百度上寻找这话的源头,是取自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勉学》。原文是这样说的,"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看图刷抖音的时代,大家一看古文就觉得很累人。没办法,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都在古代文言文之中。先耐着性子扫个盲了。《颜氏家训》来自北齐时代,距今约1500年一个叫颜之推的学者写的家庭教化类著作,教人如何修身齐家,为人处世。堪称中国历史上家训体裁的奠基性文献。
民间这类话多的是,说了几千年。有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本文重点扯的是这一段,家有万贯,不如薄伎在身。文言文中的伎,与现代人的技一个意思。简言之就是每个人身上学到的练就的独特本事。

上边那段古文白话解读一下。颜之推老先生也是听谚语说,家里纵然积攒下千金万贯,不如手中学的一门手艺。而学各种手艺可贵的入门级渠道,就是读书。读书比任何一种学习重要。世上的人呢,不问智慧和愚蠢是怎么来的,反正人人想交处更多的人,见更大的世面,但就是不想坐下来读书。这就象想吃好的东西不下厨房动手做,想穿好看的衣服而不去买布动手裁缝。
古人颜之推老先生谆谆教诲,现代人的观点也不乏如此。百岁老人杨绛说过类似的话,人一辈子为什么一事无成,就因为想的太多,欲望很大,但读的书很少。
好多人就有疑问了,这不又回到半个世纪前批判过的腐朽经典了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但本文聚焦的内容不是说读书有多高尚。是论述一句,家里有多少财富,不如自己学得一身本事。
为什么老调重弹,提起没有新鲜感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今天直面的是人生,不得不引起严肃的思考。人充其量短暂的百年,两大课题必须提前考虑,年轻的时候怎么混,晚年的时候怎么养。谁也无法逃脱。
万贯家财,不如薄技一手,为何作为家训,千古传颂。世上的名言千千万,家训被何等的看重,当然有其原因。家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人安身立命的窝。连自己的小人家都经营不好,侈谈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是个笑话。
中国文化几千年把读书看的很重要,没什么错误。而且目的明确,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十年寒窗,为了科举上榜,为了混个一官半职,鸡窝里飞出一只凤凰,家庭的命运就可改变。很对,靠自己的努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人改命的正向因果。至于做官的走歪,官场凭关系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现行,这是社会体制与管理的问题,不在讨论的范围。努力没错,人间沧桑是正道,付出必有回报是天条。
颜之推老先生在严肃指出"薄伎一手"的家训时强调,无论干什么事,读书必不可少。不能容忍的人是什么,是生活中养成的恶习,好逸恶劳。还有更糟糕的是,野心膨胀,欲望还挺大,羡慕嫉妒恨,贪图享乐,追求豪奢的生活,但不想读书学习,不想吃苦耐劳。结果是不言而喻的。社会不种强收,巧取豪夺,挺而走险,于是人世间无数种坑人害人的罪恶产生了。监狱成了这些人派生出来的行当。
在农耕社会,除了食禄的皇亲贵胄,所有人都爬在田头上。最大的伎就是靠读书改变命运。死读书,读死书。千人万人挤独木桥。哪怕中不了状元郎,混个举人,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实在是太难了。状元就是攀爬的人生高峰,改变血统从这里开始。因为状元和雪花白银直接联系在一起。
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进入了大分工,逐渐派生出千行百业。工业人才,科技人才层出不穷,行行出状元成为现实。人不再是削尖脑袋以官为本,除了仕途,还可以成为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还有娱乐体育明星。今天互联网时代更创造神话,会卖货,一不小心成为直播明星。一技之长的表演可以瞬间让亿万人记住他的名字。互联网是平民的舞台,有成就不会被埋没。成为伎人的路千条万条。
苹果公司出了伟大的企业家乔布斯,他是世界级的名人。他说了句工业时代的名言,才华不是成就。俗话解读一下,戳破了认知世界的真相,你读书状元如何,唐诗3百首倒背如流又如何,关键是你有什么人生的成就,给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有人统计改开后历年中国高考的几千个状元,几乎没人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我们现在的博士教授比野狗还多,但就是远不如弹丸小国以色列,总是捧不回来诺贝尔奖的杯子。
万贯家财,是说通过个人奋斗给家庭积累的物资财富,拿现在时髦的话说是五子登科,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等,财富自由,可以衣食无忧。有的人家丰厚的财物不但今生自己花不完,还有足够的存款留给子孙。
有万贯家财,怎么就不如薄技一手呢?里边包涵着深刻的哲学内容。
薄技,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人具有的生存能力,于人群中展示的实力。钱是自己挣的,不是吃祖荫,吃老子。物质与生活消费不依赖别人,经济独立,靠自己的本事打拼,闯江湖。由穷到富变化的过程是真正人生的意义。自己得到了钱财回报,还给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享受充裕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荣耀,个人魅力,成就感等。这些精神范畴的东西,却是人毕生追求的奢侈品。
反之,躺在先人积累的财富基础上,人生起跑线当然不一样。少年不知人间苦,错过阅读生命真味的美好时光。所以奋斗的动力明显不足。比颜之推老先生家训更早,2千年前的汉朝就有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悲什么呢,又不愁吃不愁喝。悲在一生无所作为,做了纯粹的一架造粪机器。自己活的没内容,手中没有一样本事技能。这样的人,放在哪个群体也被人瞧不起。况且,山有挖空时,财物也有耗尽时,为什么有条魔咒叫富不过三代。就因为财富也是有轮回的。有个别家族百多年持续兴旺,那是因为子孙教育跟的上。如河南巩义市康百万庄园,持续3百多年不衰,就是有一条"留余"的文化铭记。代代努力不殆,余粮不断。子孙个个有本事,有出息。但多数富家3代就衰落了,破产了。

薄技是读书来的,个人激发出应有的天分,独特的生存能力。古代官本位的社会,当官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通道。在民生自由的现代社会,人的创造性喷发,每个领域都有人才涌现。你不喜欢当官,可以做科学家,企业家。不想在群体中表现,可以做个画家,雕塑家,机械加工巧匠等。记得前多年,我国的老外交家李肇星先生说到一个欧洲著名小镇,这里出了两位发明天才。一个是饭馆里的女服务员,每天蹦蹦跳跳,突然从优雅快活的服务中悟出了跳芭蕾的感觉,由此成为芭蕾舞艺术的缔造者。还有一位牧羊人,放羊群时自如的挥舞羊铲抛物,从中悟出了娱乐的内涵,进而成为高尔夫球的创造人。目前,我们各个市县数落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时,总是聚焦几个曾经当过大官的人,就算祖坟上冒青烟。
官在江湖上不吃香的一天,才是社会文明的显现。普遍个人独立,身有薄技,那才算高质的文明时代。
薄技,是一个人生存的表现形式。生命是过程,本身没有意义。但单为出口气活着,不做出点儿事来,还是个基本动物。人多少追逐点儿梦想,有欲有望,有爱好特长,才是一个站立起来的人。
人有一项薄技其实很容易的。但有两种恶习阻挡了人的成就。一是先天隋性,想的多干的少,到头来碌碌无为。二是贪婪,想抓在手里的东西太多,最终一个也抓不住。战胜人性真的很难。中国的企业很短命,主要原因就是企业主急功近利,三天两头换游泳池,没几个沉淀住性情,能坚持打一口井的很少。所以把企业做的短命。有的昙花一现之后,外债缠身,到头来日子还不如个剃刀匠过的好。
西方社会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结论,说一个人的这一辈子,专心致志干一件事情,五年就能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如果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十年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专心致志,从事这个事情15年就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级的专家,有什么难的啊?难就难在不专一。我们的精力太分散了,今天干点儿这个,明天干点儿那个,不能始终如一的做一件事情。
人工智能时代悄悄的来了,已有人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而失业。而最踏实的是手艺人。Al很难做成千磨万练的手工作品。
家有万贯,不如薄技一手。更主要体现在晚年的区别。社会物质生活充裕,人退休之后安享晚年。人相对寿命长了,60岁职业完结了。不说百岁,如果活到90岁作古,还有30年,那是相对漫长的过程。中国人在苦难时期留下的养老文化是享清福。那是因为短命的时代人的体力被榨干了,受够了。现在老人最大的问题是无事可干。离开体制,离开了所谓的单位,自己就是个废材。这时候看那些薄技一手的,津津乐道,反倒是越来越吃香。医生,匠人,作家,艺术家等一干有一技之长的,日子过的充实,学习不掇,精气神充沛,身体反而健康,生命也有意义。而躺在家财万贯的温暖窝里无所事事的,伴随晚年的多是空虚,无聊。人无事就生非,阳气不来就阴气笼罩。身体好不到哪里去。本来的天才身上缺了一技,自然落入庸俗成为废材。有的当官的退休十几二十年了,别人叫一声局长,才难得兴奋一霎儿。

学海无涯,人技不老。拉拉杂杂扯了这么多的所谓道理,意在启发世人努力奋进,一直到终老不迷失。心里永远有个梦想在追逐,手头老有事儿忙着,大概这就是高级动物的圆满境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