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进入倒计时——2025年12月18日,这一关键节点的明确不仅标志着中国最大自由贸易港迈向更高能级开放,更释放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联动的强烈信号。当“自贸港优势”叠加“大湾区速度”,两大国家战略的协同效应将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本质是更高水平的开放。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红利,将推动海南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磁场”。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产业体系完备、创新生态成熟、市场机制灵活的优势,恰能与海南的政策高地形成战略互补。正如《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所强调的,两者联动发展绝非简单的地理协作,而是制度型开放的创新探索。海南可依托大湾区庞大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加速产业集聚,大湾区则能借助海南的开放门户拓展东盟及全球市场,这种“政策试验田+产业发动机”的组合,有望成为服务“双循环”的新支点。

联动发展的核心在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在产业层面,大湾区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成熟产业可与海南热带农业、航天深海等特色领域形成供应链协同;在贸易领域,海南的“一线放开”政策与大湾区国际航运枢纽功能结合,可构建“海南前端通关+大湾区后端集散”的新型贸易通道;在消费市场,海南免税购物与大湾区文旅资源联动,将打造“一程多站”的国际消费枢纽。更值得期待的是,两地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的跨境流动若能在“封关不封岛”的框架下突破壁垒,或将催生离岸金融、数字贸易等新业态。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国家试制度、为区域谋发展。海南与大湾区的联动,是探索“制度型开放”的生动实践。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的对接,到“自贸港法”与大湾区法治环境的协同,两地可在规则、规制、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领域先行先试。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绿色标准互认等方面形成“联合创新区”,既能为全国积累经验,也能增强对全球高端资源的吸引力。

“港”与“湾”的相遇,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从历史上看,海南与粤港澳同属海上丝绸之路要冲,血脉相连;面向未来,两者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肩负着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新使命。当自贸港的“政策创新力”遇上大湾区的“产业执行力”,中国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这种联动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用制度创新的“化学反应”激活区域协同的“乘数效应”,最终绘就中国高水平开放的新图景。( 本网海口7月25日电 □ 许尔生 陈鹏 苏东华 )
本文责编:童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