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闹钟总在屏幕上跳出“5:00”,像颗刚剥开的晨星。东望志愿者的红马甲上,别着磨得发亮的徽章,编号早已看不清数字,却比任何条形码都清晰——那是一群追着晨光奔跑的人,知道烂泥扶不上墙,便自己化作铁锹,在贫瘠的土地上先挖出第一捧松土。
服务站的签到本上,“365”这个数字被圈了又圈。有人说做一天好事容易,难的是天天坚持,可他们偏要把“容易”加起来,加出一个沉甸甸的年份。就像那烧不开水的37.5℃,不急着沸腾成100℃的喧嚣,只稳稳地维持着掌心的温度:给独居老人修灯泡时递上的手电筒,帮环卫工人递水时拧开的瓶盖,都是不烫人的温暖,却比沸水更能焐热日子。
活动记录表上的“0”最是动人。没有报酬,没有锦旗,甚至有时连句谢谢都听不到,可他们偏在这“0”的空白里,填进了更多东西:帮迷路孩子画的简易地图,给流浪者分餐时多递的一双筷子,都是“0”之外的盈余。就像那摊被人嫌弃的烂泥,他们不试图改变它,只在旁边种上花,让路过的人知道,荒芜里也能长出春天。
墙上的时钟总在“8:00”准时响起集合的哨声,可很多人七点就到了。他们懂分针追不上秒针的道理,却愿意做那根走得慢一点的分针,把每个小时都拉得长一些:给社区老人教智能手机,要重复十几遍操作步骤;整理捐赠物资,要一件件核对尺码和保质期。这些“笨办法”,恰是他们的算法——不追求效率的“×”,只坚持积累的“+”。
有人问他们图什么,红马甲上的汗渍洇出淡淡的圈,像个没写全的“0”。可他们心里清楚,每个周末的志愿服务时长,每次活动后的总结笔记,都是在给自己的人生做加法。就像那棵不被看好的朽木,别人想着雕刻成摆件,他们却愿意为它浇水,等它自己抽出新枝。追梦的路从不是把自己雕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而是在自己认定的方向上,慢慢长成更挺拔的自己。
暮色里收队时,有人数着今天帮了多少人,有人记着又多了几个新伙伴。数字在变,可胸前的红马甲始终鲜红。他们早懂了“尘归尘”的深意——不是放弃,而是接纳:接纳不被理解的时刻,接纳付出后的平凡,就像接纳“0”的形状,知道它既是起点,也是永远在路上的姿态。
此刻的月光落在服务站的玻璃窗上,映出他们收拾工具的身影。原来追梦从不是追着某个宏大的数字,而是在每个微小的瞬间里,做自己认定的事。就像东望的“望”字,拆开是亡和月,是在黑夜也要望向光明的意思。他们或许成不了别人眼中的“100分”,却在自己的坐标系里,走出了独一无二的轨迹——那轨迹里,有扶不起的烂泥旁开出的花,有烧不沸的温水焐热的冬,更有一群人,在数字的留白里,把“我”活成了“我们”。
作者:糊涂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