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未老 笔墨长存
——读张养浩的山水诗纪念诞辰745周年
魏佑湖

济南的泉水总带着千年的墨香,龙洞山的晨雾里藏着不朽的文魂。当2025年的盛夏趵突泉的三股水脉澎湃涌动,我们迎来了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诞辰745周年。这位元代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他与济南八景的深厚渊源,更是让他成为了济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与缅怀。被济南山水浸润一生的张养浩,以笔为舟,在历史长河中载来"济南八景"的烟雨画卷;以心为砚,在齐鲁大地上研磨出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的千古长叹。他的文字如趵突泉的涌泉,穿越七个世纪仍奔涌不息,让济南的每一块青石都记得:曾有一位先生,用生命为家乡的山水立传。先生之风:跨越世纪的精神回响。
张养浩对济南八景的描绘,堪称经典,为后世了解济南山水之美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龙洞山的晨雾总比别处更缠绵,带着孩童般的惊奇与哲人的深邃,他写钻洞时 "黑暗中钻越龙洞的惊状和窘态",生动得让明代王思任读罢 "涕中带笑";仿佛要留住那位曾在延祐四年钻进龙洞的文人。张养浩在《游龙洞山记》里写下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时,或许未曾想到,这句定论会成为后世品评济南山水的圭臬。文中对龙洞山的山势、锦屏峰等描写细致入微,他笔下"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的群峰,在六百年后被冠以"锦屏春晓"之名,成为"济南八景"的开篇,恰如他为家乡山水写下的序言。这位元代文人对龙洞的描摹,他记锦屏崖 "削壁崚嶒,丹碧掩映",不经意间为 "锦屏春晓" 的命名埋下伏笔。今人在龙洞山赏红叶时总会想起,若不是 "佛山赏菊" 已占了秋景的席位,先生或许会为这漫山红焰再写一篇传世游记。正是这种对家乡风物的细腻体察,让龙洞山不仅有了地理坐标,更有了文化生命。对于“趵突腾空”,张养浩更是情有独钟,他创作了七律和五言古诗两首《趵突泉》。其七律中的“绕栏惊视重徘徊,流水缘何自作堆”和 “每过尘怀为潇洒,斜阳欲没未能回”,生动地刻画了他面对趵突泉时的惊叹与流连忘返之情。五言古诗中“奇观天下无,每过烦襟清”等句,更是道出了趵突泉的神奇与壮美,让其独特魅力跃然纸上。如今,趵突泉边观澜亭前悬挂着他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与曾巩、赵孟頫的诗句形成 "三足鼎立" 的文化奇观,成为趵突泉畔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济南城北的鹊山与华山,至今仍保持着七百年前的姿势,东为华不注如青笋刺天,西为鹊山似翠黛横卧。“鹊华烟雨” 在张养浩的笔下也别具韵味。他辞官归乡后居住在济南城北云庄别墅,对鹊山、华山的景色钟爱有加。在其诗文曲赋中,“华鹊”“鹊华”等词汇出现多达 20 处,他将自己的居所称作“华鹊村”“鹊华庄”,足见对这片山水的喜爱之情,就连饮酒赋诗时都要 "笑呼华与鹊,听我绰然诗",仿佛这两座山是他最亲密的酒友。他在《翠阴亭漫兴(十首)》中写道“两峰华鹊奠西东,老子幽居政在中”,他在《池上》诗中又有“笑呼华与鹊,听我绰然诗”,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山居图景。至元二十五年,十九岁的张养浩在《白云楼赋》里写下"翼截华鹊之烟雨",不经意间为"鹊华烟雨"的意境定了调。后来赵孟頫画《鹊华秋色图》时,或许正是受了这句诗的启发,让纸上的山水有了文字的温度。当阴云笼罩两峰,那"若有若无,若离若合"的朦胧,恰如先生诗中"天舆几今古,依旧泺湖隩"的哲思。山水永恒,人生如寄,唯有文字能让瞬间成为永恒,而“明湖泛舟”能成为济南的经典景致,张养浩也功不可没。他以《大明湖泛舟》为题,创作了五言古诗、七言绝句和散曲各一首。五古中“俯视乱山影,与树相参差”,是对大明湖美景的独特观察,他也是首个描写从船中俯见“佛山倒影”的诗人。此外,“兰舟摇碎泺湖烟”“大明湖摇画舫”等句,也让大明湖泛舟的悠然意境深入人心。对于“白云雪霁”所代表的白云楼,张养浩的《白云楼赋》是目前所见关于白云楼最早的一篇诗文。赋中极尽笔墨描写白云楼的雄伟身姿与登眺美景,如“括万象于宏敞,飞四阿与鸿冥”,将白云楼比作老蜃喷吐云雾、大鹏雄踞不飞,让后人得以想象当年白云楼的壮观。在“会波晚照”方面,张养浩的《重修会波楼记》为考证会波楼的建造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他还以会波楼为题,创作了多首诗词曲,如七律《登会波楼》中“何处登临思不穷,城楼高倚半天风。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将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而“落日青山万马来”一句,更是借用前贤诗句,生动地展现了会波楼晚景的雄浑壮阔。至于“历下秋风”,张养浩辞官回乡后,创作了七律《登历下亭》和五古《和元亨之佥事登历下亭韵》。七律中的 “翠绕轩窗山陆续,玉萦城郭水周遭。风烟谁道江南好,人物都传海右高”,成为吟赞济南的传世名句。五古则是历下亭在清康熙三十二年重建之前最长的一首以历下亭为题的诗,诗中对历下亭的地理位置、周边景色以及游赏之感都进行了详细描述,让历下亭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张养浩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一生践行孔孟之道,以“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为准则,展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张养浩在仕途上,始终秉持着秉公无私、兼济天下的理念。他勤政为民,敢于犯颜直谏,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都政绩卓著。他主持恢复科举,为元代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整个元代的文化复兴,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还将自己的从政心得写成了《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合称为《三事忠告》,成为中国廉洁文化的宝典,影响远及日韩,彰显了其忠诚、干净、担当的品格。然而,面对朝局昏暗,张养浩能激流勇退,归隐云水之庄,朝廷七聘不就,选择独善其身。但当国家有难,百姓受苦时,他又能临危受命。当张养浩在陕西救灾的任上溘然长逝时,行囊里或许还装着未写完的济南山水诗。这位 "三为监察御史,两拜礼部尚书" 的重臣,用一生诠释了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真谛。在朝时写《三事忠告》警示同僚,在野时为家乡山水立传,临终前还在为灾民奔波,最终累死在任上,留下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感慨。《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体现他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之所以震撼人心,正因那 "百姓苦" 的叹息里,藏着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共情。
龙洞的晨雾还沾着他的墨香,趵突泉的浪花仍在应和他的诗韵,鹊华二山的轮廓里藏着他的目光。正如他在《寨儿令》中写的 "会波楼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这位济南名士早已与家乡的山水融为一体,成为 "济南八景"中最动人的 "人文一景"。站在趵突泉边回望,张养浩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山水诗赋,更是一种精神坐标: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文人风骨,既要能在朝堂上坚守道义,也要能在乡野间发现美好;既要有"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也要有 "笑呼华与鹊"的天真。当春风再次拂过龙洞山的锦屏崖,我们仿佛能看见那位长衫老者正提笔微笑,而济南的每一道山水,都是他写了七百年仍未完稿的诗篇。百姓并无二致。他听懂了泉水的语言:那"平地雪"是自然的馈赠,那"半天雷" 是大地的呼吸,那不舍昼夜的奔流,恰如文人对故乡永恒的眷恋。如今趵突泉边游人如织,总有人在他的诗联前驻足,在泉声与诗韵的交响中,触摸到一位游子滚烫的赤子心。张养浩与济南八景的渊源,不仅是他个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的体现,更是对济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和发展,他的诗文让济南的山水有了灵魂,赋予了济南八景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他的精彩记述题咏,济南八景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声名远扬,成为济南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如今,人们谈论济南八景,必然会引述张养浩的诗文,他的文字已经成为了济南八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张养浩的品德和文学成就,也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和济南百姓。他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文人的担当和家国情怀,成为了济南名士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济南的历史天空,让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熠熠生辉。
暮色漫过鹊华二山时,总会想起张养浩在云庄写下的那句“天舆几今古,依旧泺湖隩”。七百余载风雨流转,龙洞的春晓仍染着他笔下的丹碧,趵突泉的雷吼还应和着他诗中的平仄,大明湖的画舫载着他没写完的句子,在时光里缓缓前行。 他或许从未刻意为济南八景立传,只是以赤子之心,将故乡的晨昏雨雪、泉石烟霞,都酿成了文字的醇酒。如今这酒被后人反复斟饮,才惊觉那些字句早已化作济南的骨血 ,是锦屏崖上的第一缕晨光,是观澜亭畔的千年涛声,是历下亭前掠过的秋风,是每个济南人血脉里流淌的山水情肠。
在745年后的今天,在张养浩诞辰745周年之际,我们重读他的诗文,依然能感受到那种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缅怀他不仅是缅怀他留下的那些优美诗文,更是缅怀他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他是济南山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学成就和政治风范,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济南的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让济南的山水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先生已远,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一个永垂不朽的道理:一个人只有心系百姓,才能够真正获得人民的爱戴,流芳百世。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诗行,更是一种生活的底气,做人的准则,一种凝视故乡的方式:让寻常草木皆成文章,使山水风物皆有温度,让万事万物皆可灵性。当春临龙洞,那漫山新绿里,定有一抹是他未曾褪色的笔墨;当明湖的秋波再映佛山倒影时,水中摇晃的,仍是他当年俯身望见的清辉。这或许便是最好的纪念:他写活了济南的山水,而济南的山水,永远记着他;他心系苍生,天下的百姓,永远想着他。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莱芜好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杖藜行歌》.《文心荷境》。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