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麟游知青大院(下)
文/刘玉伟
陕西宝鸡麟游的知青大院原为崔木小学的旧址,占地约3600平方米,以“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主题,通过建在院里的语
录塔、大队部、会议室、医疗站、供销社、知青宿舍等建筑设施,还有反映知青劳动场景的雕像,如在地里锄地、在场上打麦、还有磨豆浆、编草鞋等,还有知青灶房、井房等生活场景,还有一些实物陈列等等,进一步系统地介绍了知青运动的历史脉络及精神风貌,更加强化人们的参观体验和真实感受,并且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传承知青文化,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那天走进麟游知青大院,那一间间房屋,那一棵棵大树,那一件件老物件,都是知青岁月的无声见证者,也让所有参观者,在走进大院的那一刻,瞬间仿佛穿越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激情岁月,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氛之中,接受一场深刻的革命精神洗礼。
我们从展厅的介绍中知道,从1968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麟游县共安置插队知青645人,在来自西安的13所中学的名单里,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母校43中学的名字。这让我又想起来,1968年报名上山下乡的事来。学校头一批就是去宝鸡的千阳县和麟游县。但是,我们听大人们说,那里水不好,患大骨节病的人很多,我也就没有报名。听说陕南的西乡是鱼米之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报名,几天时间名额就报满了。后来又听说旬邑县离西安也不远,我们同班的七名同学就报名去了旬邑县。
展厅里的那一幅幅珍贵的照片,犹如时光的钥匙,打开了往昔记忆的大门;那一件件朴素的生活用品,仿佛在轻声诉说着知青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壮志豪情。麟游崔木知青大院不单单是知青岁月的历史印记,更是一座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基地,生动地诠释了那一代人把青春年华,甚至把热血和生命都无私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伟大精神。2023年5月,崔木知青大院被陕西省文物局命名为社区博物馆,成为宝鸡市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廉政教育基地。每天来这里参观学习的游客是络绎不绝,尤其是像我们这些都已年过古稀的老知青,对这里有着比其他人更深的情感。
我和老侯从知青大院里出来,在朝公路上走时,左手边是绿树丛生的深谷沟壑,下面的那一层层梯田,被树木和庄稼包围着的村舍房屋,真的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卷。但是,我们也想到五十多年前,这里一定是荒山野岭,脚下的宽敞大路,也许就是山间的羊肠小道。
我又想到了2018年和2019年,我和老同学两次回到旬邑,回到我们下乡的小山村,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不是有村里几个老朋友的陪伴,我们真的已经认不出来哪里是哪里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上金谷文化旅游风景区的知青天幕,据说是国内目前在建的最大的知青项目。我在今年年初为知青天幕诗集《情动云天》写了两首诗:《那年的除夕夜》和《又一次回到旬邑》。其中一首诗《那年的除夕夜》,被收录在由中华百科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的《情动云天》知青天幕诗集里。
翻开这一本厚厚的诗集,每一首诗词写得都是知青的生活。在84和85页,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这首诗《那年的除夕夜》:“那年的除夕夜,在那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孤独和恐惧涌上心头。家家户户的煤油灯,点亮了纸糊的窗户。门口的红灯笼,在寒风中摇曳不停。乡亲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鞭炮,就响了那么几声。独自站在冰冷的窑洞前,想早已去世的亲妈,想在西安的亲友。眼里流出的泪水,早已在风雪中结成了冰。去年春节回家,从旬邑到西安,150公里的路程,走了两天两夜。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抓一把白雪。从小没了亲妈,也没有了温暖的家。那年的除夕夜,村里的小伙伴们,端来了家里的饺子,拿来了家里的豆包。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把温暖带进窑洞,一起度过那年的除夕夜。”这是我献给我自己,也是献给所有老知青的一首诗。
刘玉伟,2025年7月2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