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一座千年古县正面临文旅融合的时代考题。四川绵阳市梓潼县,这个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昌文化发源地”,如何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答案或许就藏在"文化解码、生态赋能、创新驱动"这三张牌的组合之中。当前县域文旅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单靠资源禀赋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梓潼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重构文旅价值体系,在守正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

第一张牌:深挖文昌文化IP,让历史遗产“活起来”。七曲山大庙的香火绵延千年,作为全国文昌文化的祖庭,梓潼手握独一无二的文化王牌。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仍是一道待解的方程式。据统计,梓潼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2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7项,这样的“家底”在川北县域中堪称丰厚。问题在于,这些文化资源尚未形成完整的叙事体系和体验链条。
破解之道在于构建“文昌文化+”的立体生态。可以借鉴曲阜“孔子IP”的开发经验,打造集研学旅行、礼仪体验、文创开发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比如开发“文昌祭祀”沉浸式演艺项目,设计“魁星点斗”数字互动装置,推出“梓潼年画+文昌故事”系列文创。特别要注重年轻化表达,与B站、抖音等平台合作推出“文昌文化挑战赛”,让Z世代在参与中重新发现传统文化魅力。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需要当代诠释的生活美学,梓潼文旅的突破口正在于此。

第二张牌:激活生态资源,让绿水青山“会说话”。潼江两岸的田园风光,卧龙山的万亩森林,这些生态资产是梓潼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可持续的文旅资本。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单纯的门票经济已难以为继,需要探索"生态溢价"的新型变现模式。梓潼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90%以上,这是发展康养旅游的天然优势。
可借鉴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模式,打造高端民宿集群。重点开发"森林疗愈""农耕体验""山地运动"等业态,设计"潼江生态走廊"骑行线路,培育"梓潼葛根""天宝蜜柚"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旅游购物品。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创造"诗意栖居"的体验,要让游客不仅能看风景,更能成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卧龙镇可建设自然教育基地,让城市儿童在萤火虫观测、古树保护实践中建立生态认知。当生态价值转化为体验价值,绿水青山自然成为文旅发展的"永动机"。

第三张牌:拥抱数字变革,让千年古县“潮起来”。在元宇宙、AI技术重构文旅体验的今天,梓潼需要以技术杠杆撬动发展天花板。成都宽窄巷子的"数字孪生"项目、西安大唐不夜城的VR实景演出证明,科技与文化的碰撞能产生惊人化学反应。梓潼完全可以依托"两弹一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科技+爱国教育"沉浸式体验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两弹元勋"奋斗场景。
应重点布局"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AR导览系统,游客扫码即可看到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开发"梓潼文化云"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游梓潼";与头部电竞企业合作,将文昌文化元素植入游戏场景。更可大胆探索"文旅数字资产"交易,发行文昌文化NFT数字藏品,在虚拟世界拓展文化影响力。数字化转型不是跟风赶时髦,而是文旅产业迭代的必然选择,梓潼需要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梓潼文旅发展需要突破"县域思维"的局限。建议构建"大蜀道文旅走廊"区域协作机制,与剑阁、江油等地联合推出文化遗产线路;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成都-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文化驿站。
文旅产业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梓潼需要讲好"文昌故里"的当代故事。当文化自信转化为产品自信,当生态优势升级为体验优势,当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这座千年古县定能在四川文旅版图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发展的钥匙,就藏在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开放这三对关系之中。打好文化、生态、创新这三张牌,梓潼文旅的破局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本网成都7月25日电 □ 李文华 梁文齐 苏东华 )
本文实习编辑:杨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