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周明就醒了。窗外,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几颗残星还在闪烁。他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隔壁房间的父母。
昨晚几乎没怎么睡。李强家热闹的场景和自己家的冷清,像两部电影在他脑海里交替播放。他轻叹一口气,从抽屉里找出一个旧笔记本,开始列清单:猪肉、韭菜、面粉、鸡蛋、活鱼......
厨房里,周明点燃煤气灶,烧上一壶水。晨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给简陋的厨房镀上一层柔和的色彩。水开了,他泡了一杯浓茶,热气袅袅上升。母亲总是说,空腹喝茶伤胃,但他今天需要提神。
五点半,周明推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出了门。清晨的乡村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只有几只早起的麻雀在路边的电线上叽叽喳喳。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他的影子在晨光中拉得很长。
镇上的集市已经热闹起来。周明在一家肉摊前停下,"王师傅,来两斤前腿肉,要肥瘦相间的。"
"哟,周老师,这么早?"肉贩王师傅一边切肉一边问,"家里来客人了?"
"给母亲补过生日。"周明接过用荷叶包好的肉,闻到那股新鲜的肉腥味,莫名感到安心。
在蔬菜区,他精心挑选着韭菜。要选那种叶子宽厚、颜色深绿的,母亲说过这样的韭菜香味最浓。卖菜的大婶多塞给他一把小葱,"送你啦,周老师教书育人不容易。"
"周明!"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周明转身,看见李强拎着大包小包站在不远处,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
"你也来赶早市?"李强走近,看了看周明手里的东西,"买这么多菜,要请客啊?"
周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昨晚回去才想起来,昨天也是我妈生日。家里冷冷清清的,我想着今天补过一下。"
李强拍拍他的肩膀:"这才对嘛!老人不在乎吃多好,就图个热闹。"他凑近些,压低声音,"我妈昨晚还念叨你呢,说你一个人怪可怜的。"
周明心头一热。李母还是那样,把村里每个孩子都当自家孩子疼。
"对了,"李强从袋子里掏出一个塑料袋,"我妈让带给你的,昨天剩的饺子,知道你爱吃。放冰箱能存两天。"
周明接过还带着余温的饺子,喉咙突然有些发紧。"替我谢谢婶子。"他顿了顿,"强子,你们家......是怎么做到的?"
"嗯?"
"就是......"周明斟酌着词句,"一大家子人,关系这么好。我家现在......"
李强沉默了一会儿,目光投向远处正在卸货的菜农。"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就是多回家,多吃饭,多说话。"他转回头,眼神真诚,"我大哥在县城上班,每周雷打不动回来吃顿饭。三姐家离得远,但逢年过节一定拖家带口回来住几天。"
周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最重要的是,"李强补充道,"得有人带头。我家是大姐起的头,她嫁得最近,三天两头往家跑,带着吃的用的。慢慢地,大家都跟着回来了。"
回村的路上,周明骑得很慢。李强的话在他脑海里回荡。得有人带头......是啊,总得有人先迈出那一步。
到家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周玲正在院子里晾衣服,看见父亲满载而归,惊讶地瞪大眼睛:"爸,你这是要把集市搬回家啊?"
周明笑了笑:"今天给你奶奶补过生日。来,帮我择菜。"
厨房里,父子俩并肩坐在小板凳上。周玲熟练地掐去韭菜根部的老叶,周明则将猪肉切成细丁。刀与案板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重叠在一起。
"爸,"周玲突然开口,"你很久没下厨了。"
周明手上的动作顿了顿。是啊,自从调到镇中学当班主任,他每天早出晚归,家里做饭的任务就落在了妻子身上。后来妻子因病去世,就变成了母亲和大女儿轮流做饭。
"以后多做一些。"周明轻声说,"你奶奶年纪大了,该享享福了。"
和面时,周明往面粉里打了两个鸡蛋,这是母亲教他的秘诀,能让面团更筋道。温水一点点加入,他的双手在盆中揉搓,感受着面粉逐渐变成光滑的面团。
"爸,我来擀皮吧。"周玲洗净手,接过擀面杖。周明惊讶地发现,女儿擀饺皮的动作竟然如此娴熟,圆形的面皮在她手下飞快地旋转、变薄。
"什么时候学的?"周明问。
周玲抿嘴一笑:"早就会了,只是没机会展示。"她顿了顿,"妈教我的。"
周明胸口一紧。妻子去世三年了,这还是周玲第一次主动提起她。他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突然发现这个一直被他当作孩子的姑娘,眼角已经有了细小的纹路。
中午,周明拨通了大姐周芳的电话。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音里能听见小孩的哭闹声。
"喂,明明?"大姐的声音透着疲惫。
"姐,今天有空吗?我想给妈补过生日,昨晚大家都忙......"
"今天?"大姐叹了口气,"小宝发烧了,我得带他去诊所。再说,昨天不是已经......"
周明握紧手机:"姐,妈七十岁了。我们几个多久没一起回家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我问问你姐夫能不能请半天假。"大姐最终说,"晚点给你回话。"
二姐和三姐的电话如出一辙——孩子补习班、婆家有事、工作太忙......周明没有强求,只是轻声说:"姐,我炖了妈最爱吃的排骨藕汤。"
下午三点,厨房里已经香气四溢。周明正在煎鱼,油锅里滋滋作响。父亲不知何时站在了厨房门口,鼻子微微抽动。
"做红烧鱼?"父亲问,声音里带着久违的兴趣。
"嗯,买到了新鲜的鲤鱼。"周明没有回头,小心地将鱼翻面,"爸,您尝尝咸淡?"
他舀了一小勺汤汁递过去。父亲凑近抿了一口,咂咂嘴:"再放点糖。"
这是父子间难得的和平时刻。周明忽然想起小时候,他总爱趴在厨房门框上看父亲做菜。那时候的父亲高大挺拔,能单手颠动大铁锅。如今,父亲的背已经有些驼了,站在门口的身影显得那么瘦小。
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是大姐:"我们四点能到。小芳和小斌也来。"
紧接着,二姐发来消息:"刚把婆婆安顿好,我们五点到。"
最后是三姐,声音里带着笑意:"明明,听说你亲自下厨?我可得尝尝!六点前准到。"
周明挂掉电话,发现自己的手有些发抖。他深吸一口气,厨房里混合着鱼香、肉香和面香的空气充满了肺部,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充实。
傍晚六点,院子里支起了大圆桌。周芳带来了自己酿的米酒,二姐拎着一兜新鲜水果,三姐则抱着一个奶油蛋糕——和昨天李强家那个几乎一模一样。
"妈呢?"大姐环顾四周。
周玲指了指里屋:"奶奶在换衣服,说今天要穿那件红色的。"
当母亲穿着那件压箱底的红缎面棉袄走出来时,所有人都愣住了。银白的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脸上的皱纹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柔和。周明第一次意识到,母亲曾经也是个美人。
"都站着干啥?坐啊。"母亲笑着说,眼睛里闪着光。
晚餐比周明想象的要热闹得多。大姐夫和二姐夫聊着今年的收成,三姐家的双胞胎和周玲的儿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小杰竟然主动放下手机,帮忙端菜倒酒。
周明做的红烧鱼获得了交口称赞,韭菜饺子更是被一扫而空。母亲小口啜饮着米酒,脸颊泛起红晕。最让人意外的是父亲,他居然讲起了年轻时去县城卖粮的趣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明明,"母亲突然握住周明的手,"这顿饭,好吃。"
简单的四个字,却让周明喉头发紧。他低头扒了一口饭,掩饰湿润的眼眶。
饭后,全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大姐拿出带来的西瓜,孩子们争抢着最甜的中心部分。夜空繁星点点,远处传来阵阵蛙鸣。
小杰凑到周明身边,手里把玩着一个草编的蚱蜢。"爸,"他犹豫了一下,"昨天......对不起。"
周明愣了一下,随即明白儿子是指没回来吃晚饭的事。他伸手揉了揉儿子的头发——这个动作已经很久没做过了。"以后记得回家吃饭,"他轻声说,"爸爸做的鱼不比外卖差。"
小杰咧嘴笑了,那笑容让周明想起了他小时候的样子。
夜渐深,姐妹们帮着收拾完碗筷,陆续告辞。周明送他们到路口,看着车灯在乡村公路上渐行渐远。
回到家,发现母亲还坐在院子里,仰头望着星空。
"妈,不早了,休息吧。"周明轻声说。
母亲摇摇头,拍拍身边的凳子。周明坐下,顺着母亲的目光望去——银河横贯天际,璀璨夺目。
"小时候,你总爱数星星。"母亲的声音轻柔,"数着数着就睡着了,还得你爸把你背进屋。"
周明微笑起来。那些被尘封的记忆,原来一直都在那里,只是等待合适的时刻被唤醒。
"明明,"母亲突然说,"今天......像过年一样。"
周明握住母亲粗糙的手,没有说话。夜风轻拂,带来稻田的清香。厨房的灯还亮着,周玲在里面洗碗,水流声和碗碟碰撞的声音组成一曲温馨的歌谣。
这一刻,周明感到一种久违的平静与满足。他忽然明白,亲情就像这乡村的饭香,看似平常,却最能温暖人心;看似淡薄,却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明天,他要去李强家一趟,带些自己包的饺子。是时候向李母道谢了——不仅为了那碗温暖的鸡汤,更为了这重新找回的家庭滋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