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七个字自南宋王正功的诗句流传至今,已成为镌刻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八百余年来,桂林的奇峰秀水不仅滋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更在当代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展现出传统自然景观与现代文化体验交织的无限可能。当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浅层观光,桂林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画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为颜料,绘制着一幅文旅深度融合的壮丽画卷。

桂林的文旅融合,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解码上。漓江上的每一座山峰都不再只是地质运动的产物,而是被赋予了文化生命的存在。九马画山的峭壁不再仅是碳酸盐岩的堆积,更成为考验游客想象力的天然画廊;象鼻山不只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更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文化地标。桂林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这些景观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科普层面,而是通过刘三姐的歌声、渔夫与鸬鹚的千年默契、水墨画卷般的实景演出,将冰冷的岩石转化为有温度的文化叙事。当游客在《印象·刘三姐》的露天剧场中,看到真实的渔火与艺术化的歌舞在山水间交融时,他们消费的不再只是一场演出,而是沉浸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哲学。

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是桂林文旅融合的又一亮点。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深谙"老树开新花"的艺术。靖江王城不再仅是明王朝的历史遗迹,更成为穿越剧般的互动体验空间;古老的桂剧不再曲高和寡,而是化身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设计元素;壮族铜鼓纹样跳出了博物馆的展柜,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咖啡拉花和冰淇淋造型中。桂林对文化IP的开发,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不乏大胆的创新精神。阳朔西街的嬗变尤为典型——这条曾经的外国人聚集地,如今既保留了国际化气质,又注入了大量本土文化元素,成为中外游客体验"地球村"式文化交融的绝佳场所。在这里,一位法国游客可能上午还在漓江上欣赏中国传统渔耕文化,下午就坐在西街的咖啡馆里与本地艺术家交流当代水墨画的创新。

文旅融合的更高境界,在于对生活方式的塑造与传播。桂林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山水如何秀美,更在于这里的人们如何生活。桂林文旅的深层密码,恰恰隐藏在那碗街头巷尾的米粉里,在那把龙脊梯田上劳作的锄头中,在那座座古桥上老人讲述的故事间。聪明的桂林人没有将文化封装在景点围墙之内,而是让整座城市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生活美学空间。游客可以学习制作桂林米粉,参与壮族刺绣工作坊,甚至短期租用农舍体验田园生活。这种"生活即旅游"的理念,使桂林的文旅融合跳出了传统观光业的窠臼,形成了更具可持续性的产业生态。当一位游客回到家乡后仍然定期网购桂林辣椒酱、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习的桂剧唱腔时,文旅融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便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
当然,桂林的文旅融合之路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平衡商业化与文化本真性的关系?如何在满足大众游客需求的同时保护小众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保持线下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桂林已经找到了文旅融合的核心要义——文化不是旅游的装饰品,旅游也不是文化的推销员,二者应该是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有机整体。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千古绝唱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桂林的山水之所以能够持续"甲天下",不仅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因为这里的人们懂得如何将文化灵魂注入山水形骸。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漓江上的竹筏,当月光下的《印象·刘三姐》歌声回荡在群峰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处旅游胜地,更是一部正在续写的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的壮丽史诗。这或许正是桂林给中国文旅融合实践提供的最宝贵启示:真正的顶级旅游体验,永远建立在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基础之上。( 本网南宁7月25日电 杨小飞 李文雯 苏东华 向蓓平 )
本文实习编辑:杨凡
